「以人為本」的高齡照護思維系列文章來到最後一篇,文末也點出一個問題:你現在所在的城市是理想的老後居所嗎? 如果我們都期待推動在地安老,有什麼事是現在就可以開始打造的呢?
照顧不僅僅是提供基本的生活支援,而是關於滿足長輩的多樣化需求。
在大多數個案中,失能者通常生活在家庭中,並需要家人的支援。因此由「家庭」而非以「個案」為單位出發,才能看到更完整的真實需求。
Mentor 建議我去研究一位台灣長照界的傳奇人物 - 林依瑩,2016年,她因長照政策領域的專業,曾被林佳龍延攬進台中市政府擔任副市長,卸任副市長後,她轉為第一線照服員,並開始在台中達觀部落推動「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伯拉罕),逐步落實出她理想的長照模式 ─ All-In-One(AIO)多元照顧模式,也是我今天想分享高齡照護思維的第三個案例。
若你曾申請過長照 2.0 服務,你可能實際遇過一些問題,以下舉幾個常見的實際場域現況:
每位被照顧者的需求多種多樣,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交互動、日常生活技能等,外加生活場域若是在家中,更有許多和家人相關連結的服務需求(如:同住家人的備餐需求),衍生出各種模糊灰色地帶、倫理道德爭議,如何能提供一個整合性的照顧服務,以滿足各式的需求是長照 2.0 一大挑戰。
長照 2.0 雖將各種服務項目商品化,但有些項目(如:協助進食或管灌餵食、)對專業技術有較高需求,若照顧提供者缺乏專業培訓,可能導致服務品質參差不齊,甚至出現不當的處理行為。
除了高齡人口快速成長外,台灣許多人對照服員不視為專業工作,把照服員、看護的工作貼上負面標籤,也阻礙了更多潛力人才進入市場,這些因素導致長照需求資源更有限,導致等待服務時間長、照顧不足的情況,或者部分地區甚至無法提供服務。
因應前述的長照現況問題,All In One 多元照顧模式,強調透過整合資源、全時服務、居服共案等方式,建構人性化的長照模式,共有七大特點,以下是我從 伯拉罕官網 重新整理出四項最值得關注的高齡照顧思維。
照顧不僅僅是提供基本的生活支援,而是關於滿足長輩的多樣化需求。伯拉罕強調整合服務,通過連結不同的專業人員,包括照護工作者、護理師、治療師、醫生和社工師,透過團隊良好的溝通,追蹤照護成效並持續調整方法,以確保提供能滿足個案的照護計畫,這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核心概念。
在大多數個案中,失能者通常生活在家庭中,並需要家人的支援。因此由「家庭」而非以「個案」為單位出發,才能看到更完整的真實需求。其實,只要有辦法去辨識出「政府補助」和「自費服務」的範疇,就有辦法可以更好地運用長照資源,同時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例如:為全家煮一頓飯,失能者備餐屬於公費、其他家人的備餐屬於自費。
照顧是連續性的,不僅僅局限在某個時間點。因此,伯拉罕團隊提供不受限制的全時服務,包括假日、夜間服務,以及在出院初期的24小時支援。目標是在失能者的黃金復能期內,幫助他們恢復健康,回到正常生活,減少家屬長時間看護的需要。
居服共案也是伯拉罕的另一個特色,為因應全人、全家、全時需求,其團隊是由『一組居服員負責服務一個案家』,可有助於確保穩定的服務。此外,他們更鼓勵居服員接受多元培訓和證照,以滿足不同需求,這樣就無需在人力安排上疊床架屋。
有些人認為伯拉罕的成功只適用於特定社區,林依瑩也嘗試在台北大安區實施 All In One,把這兩個城鄉的長照推動,稱為「雙大安計畫」,她期待這種更人性化和靈活的照護模式,有機會在伯拉罕以外的地區也被成功複製,未來將這個典範推廣到台灣各地。
在我所居住的台北市,有哪些現況對高齡者居住來說,是挑戰和問題呢?我認為最優先且急迫的就是交通相關問題(但絕對不是博愛座設置的問題 XD)
交通安全絕對是一個大問題,台北市公共空間的無障礙、防滑、反光條設置是否充足、紅綠燈的行人秒數設定、大眾運輸工具的設施是否夠高齡友善,隨手細數這些項目對行動不便的高齡者來說,出門根本是困難重重的挑戰,也因此有許多值得改善的地方。
你現在所在的城市是理想的老後居所嗎? 如果我們都期待推動在地安老,有什麼事是現在就可以開始打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