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也許是一場超濃縮的「轉大人」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長大是學習處理鳥事。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本書《做自己的人生教練:致富、堅強、受人喜愛——史丹佛大學的生涯規劃必修課》,作者是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雖然我還沒有買,但是先在網路上看了試閱章節。這是一本寫給20多歲年輕人的書,作為20歲後半的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彷彿也像是變成了書中的「阿姨」(作者在書中自稱阿姨,用一種很酷的阿姨的口吻來向讀者分享各種人生經驗和面對問題的角度及作法),往回頭看自己這幾年來的歷程。

如果「以前的我」認識「現在的我」就好了,可惜人沒辦法看見未來,只能看見當下和過往

關於責任以及成為大人(?)的感覺

所謂「計畫趕不上變化」,大人的世界常是不停地在處理、善後、回應這些「變化」,之前看的那本書《我可能錯了》,裡面就提到,責任(responsibility),意謂著「有能力應對」(response ability)。長大成人,要扛的責任變多了,有很多事情會發生,得自己負責,也就是得因應這些發生的事情,然後對它們進行評估、判斷、以採取行動。

看了「茱莉阿姨」寫的書,其實也讓我自己放下了心來,原來各種迷惘、混亂、挫折、焦慮,都是因為已經是大人的關係,所以伴隨著各種事件而來的種種,都需要自己為自己想辦法,讓自己可以好好的活下去。

回首過去,只是過了18歲、過了20歲,確實還感受不到大人的實感,人或許就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還得是要遇到鳥事之後,才比較能意識到自己是個大人。

轉大人的重要契機就是COVID-19這件鳥事

我想,每個人轉大人的重要契機和時間點都不太相同吧。有的人可能很早就遇到了人生鳥事,開始發現必須要自己為自己張羅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而鳥事也有大有小,或許小小的倒楣事還不足以讓人覺醒,但遇到了大條的事情之後,就更能紮實的知道自己的人生確實就是自己在過的

如今距離COVID-19帶給我最大衝擊的時機點2020年,已經過了三年,總算越來越能平靜地給過去的自己進行分析,就是一個已經快30歲的阿姨在給過往的自己一點合理的安慰的感覺。在COVID之前,關於考高中、考大學、考駕照、出國當交換學生、考研究所、自助出國等,這些都不需要負起什麼天大的人生責任,而且也沒有倒楣事發生,再加上一路上有很多人幫助自己順利地經歷了很多采多姿的學生生涯,到還仍然像個孩子一樣,可以探索、玩耍、學習。

不過,COVID-19發生之後,博士班的留學計畫一度中斷,自己得要處理關於留學的很多雜事,尤其有COVID-19這個新的挑戰,沒有人有相對應的經驗告訴我該怎麼做,所以只能一直摸索到處找可能的處理辦法。當時,還曾經在台北車站租了一個小工作室來讓自己生活有點軌道,主要是透過網路一邊教國文一邊留學。後來,獨自到南部工作上班了一陣子,也是自己張羅大小事。總之疫情期間的經驗包羅萬象,包含考國考、租辦公室、租房子、網路創業、念博士班、留學、讀論文、寫軟體、學新技術、家教事業等等,現在回想,在短短的兩年內做了那麼多有的沒有的事情,當時在一陣慌亂之下瞎做一通,但也因為這樣,我也發現了很多事情,比方說,自己其實就算沒有固定工作,還是有辦法可以活下去。

當時搞網路小創業真的也是蠻困難的,不過有了那些經驗,或許下一次再創業的話,會更成功唷

出國,也是考驗自己是否是一個還OK的大人

關於出國留學拿學位,和出國當交換學生還是不太相同,或許可能是因為我當時當交換學生的地點是北京,沒有太多語言文化的障礙。那時候每天盡情的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在台灣非常少接觸的中國現代文學(特別是偏左派的作家),魯巴茅郭老曹,讀了很多,非常痛快。然後我也參加了戲劇研究所的劇組活動、拿著單眼去拍照、偶爾也去看戲、聽戲、或是坐著硬臥火車去獨自旅遊。總之,過著非常文藝的生活,雖然做了很多事情,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責任要扛,那時北京的物價也便宜,生活與金錢壓力不大,實在是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之一。

不過,到日本來留學之後,並沒有像之前去當交換學生的痛快,要處理日本可怕的各種繁複手續,很多事情也都不在自己的常識之內,比方說,動不動就會產生的「初期費用」,還有各種保險要判斷是「必須加入」還是「建議加入」,日本可是個複雜的地方,而且還是到處都會發生金錢損耗的地方。而在日本,作為外國人是個獨立的個體,所以處處得自己做決定、自己安排。另外,關於日本的制度和生活指南,爬遍了網路各種文章,也常常還是一頭霧水,或者是以為自己懂了但其實沒懂,等到真的要遇到了,才會發現,「啊,原來這是個問題,我該想辦法了」,例如,「修了証明書」和「学位記」,到底哪個對應於台灣的「畢業證書」,我也是到了快畢業的時候才發現,這也是個問題,會牽涉到獎學金和回臺的行程安排!

日語學得再溜、日劇看得再多、日文原文書讀得再多,也還是比不上真的到日本來一遭,畢竟很多對日本人來講像呼吸一樣的常識或是瑣碎的生活小事,不會出現在任何的書籍和影視作品中呀。

但我想我還算是個還OK的大人吧,有了COVID-19的經驗,知道要遇到困難時要思考自己手頭上可能有那些資源,可以問誰、看什麼書、展開什麼行動來解決自己覺得很棘手的事情。現在也比較能注意到自己什麼時候心態會崩解,所以還不至於到頭痛、不想起床的那種萬劫不復的境界。而固定鍛鍊(跆拳道、重訓)、睡眠、營養攝取至少是不能讓步的部分。

我感覺,轉大人,並不是真的從裡到外變成了一個大人(畢竟一直當個小孩,保有童心也很重要啊),而是知道自己培養出了一個「大人的我」,不是說不再迷惘、焦慮、憂鬱、憤怒等等,而是可以在「小孩的我」遇到鳥事的時候,那個「大人的我」能幫他找出可能解決的辦法,就如同父母親為孩子做的一樣,自己為自己也是。

高中時候夢想成為一位「文人」,至今依舊。雜食性熱愛學習,念過中文系、心理所、資訊所。古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願以文字為核心,建立我的六藝。這是我的沙龍,包含文學、心理學、AI、資訊工程,還有很多雜七雜八。透過書寫,我想要持續成長,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散發正能量。E-mail: gywang.tp@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個月因為研討會的關係,出差去了哥本哈根,那裡的七月天氣涼爽,最熱的正中午也只有20度,一回到日本,馬上就又回到30多度的高溫仲夏。不過走在日本秩序良好的街道及商店、享受各種方便的小確幸,還是會覺得,回到日本真是太好了。 日本是個四季分明的地方,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已 以許多國家的標準而言,可說
念研究所其實有點類似於進入職場,透過出國留學,除了可以拿到學位之外,也可以實習一下在當地長居的感覺。 最近回到台灣,一方面是為了參加好友的婚禮,一方面也回來碩士班的母校進行合作的研究。進入到台灣的校園之後,又越來越濃厚的感受到日本和台灣念研究所的不同。提供一些經驗分享: 1.日本的大學研究室如果走傳
節約不只是意味著「花越少越好」,而是讓自己專注於生活中想要講究甚至不容妥協的人事物上。 自從來了日本之後,發現做很多事情都很花錢,在國外生活,不只是換一個語言環境而已,如果依照原本待在台灣的生活習慣在日本過日子,將會發現荷包也會流失得很快!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才發現原來出國學到的東西,不只是語言、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日本和台灣截然不同的大學升學率,台灣發動高教改革之後,高等教育從菁英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博士生賣雞排」是一個個案,但也可以代稱整體的現象,也許一言以蔽之是「浪費國家教育資源」,當然雞排博士本人對於博士教育有他的解讀,但台灣的整體的體制,跟日本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旅遊時接觸的日本人
前幾天手機裡面跳出了一則報導,寫到日本的大學升學率只有48%,在OECD國家當中,位於墊底的位子。而報導的標題特別強調日本的大學升學率比韓國還要低,在什麼都絕對不想輸韓國的日本,這個標題真是引人注目。 台灣及日本的大學升學率相差近4成 從日本動漫、日劇裡面也可以發現,高中生在填「進路調查」的時候,確
1、2月份才是真正開始冷起來的季節,住在仙台,雖然雪量比起東北其他地方要少得多,但真的下起雪來,路面還是會積雪,形成雪白的城市景觀。 先前為腳踏車換成了冬天的防滑輪胎,機會難得,也要來體驗雪地騎行的樂趣。 而這次因為要換日本駕照,由於兩個月前就已經預約,也無法改時間,即使下雪也得出門,而換駕照的地方
上個月因為研討會的關係,出差去了哥本哈根,那裡的七月天氣涼爽,最熱的正中午也只有20度,一回到日本,馬上就又回到30多度的高溫仲夏。不過走在日本秩序良好的街道及商店、享受各種方便的小確幸,還是會覺得,回到日本真是太好了。 日本是個四季分明的地方,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已 以許多國家的標準而言,可說
念研究所其實有點類似於進入職場,透過出國留學,除了可以拿到學位之外,也可以實習一下在當地長居的感覺。 最近回到台灣,一方面是為了參加好友的婚禮,一方面也回來碩士班的母校進行合作的研究。進入到台灣的校園之後,又越來越濃厚的感受到日本和台灣念研究所的不同。提供一些經驗分享: 1.日本的大學研究室如果走傳
節約不只是意味著「花越少越好」,而是讓自己專注於生活中想要講究甚至不容妥協的人事物上。 自從來了日本之後,發現做很多事情都很花錢,在國外生活,不只是換一個語言環境而已,如果依照原本待在台灣的生活習慣在日本過日子,將會發現荷包也會流失得很快!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才發現原來出國學到的東西,不只是語言、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日本和台灣截然不同的大學升學率,台灣發動高教改革之後,高等教育從菁英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博士生賣雞排」是一個個案,但也可以代稱整體的現象,也許一言以蔽之是「浪費國家教育資源」,當然雞排博士本人對於博士教育有他的解讀,但台灣的整體的體制,跟日本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旅遊時接觸的日本人
前幾天手機裡面跳出了一則報導,寫到日本的大學升學率只有48%,在OECD國家當中,位於墊底的位子。而報導的標題特別強調日本的大學升學率比韓國還要低,在什麼都絕對不想輸韓國的日本,這個標題真是引人注目。 台灣及日本的大學升學率相差近4成 從日本動漫、日劇裡面也可以發現,高中生在填「進路調查」的時候,確
1、2月份才是真正開始冷起來的季節,住在仙台,雖然雪量比起東北其他地方要少得多,但真的下起雪來,路面還是會積雪,形成雪白的城市景觀。 先前為腳踏車換成了冬天的防滑輪胎,機會難得,也要來體驗雪地騎行的樂趣。 而這次因為要換日本駕照,由於兩個月前就已經預約,也無法改時間,即使下雪也得出門,而換駕照的地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這本書是前陣子邂逅今年最愛之「成為自由人」,同一位作者李惠貞老師去年的著作。作者會想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覺得社會上太多普遍的想法,並非事實而是出於恐懼,藉此想要和年輕的孩子們說說話。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轉大人的過程,透過諮商梳理自己這些年來的成長與狀態。提及從念大學後離開家鄉,獨立在外生活闖蕩,培養生存技能,面對自己的位置、年齡、狀態,接受伴隨而來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也描述了轉大人的關鍵和需要的努力,以及懂得接受生活中各種不完美的重要性。
成為大人,仿如一場在迷霧中穿行的冒險。既看不清,又難以捉摸 。此時此刻的我漸漸體會到,或許我正在朝著真正的成熟邁進,但究竟是何種風景構成了「真正的大人」呢?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轉變中,我們應該如何微調內心和思緒呢? 儘管法定成年年齡被訂為十八歲,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在十七歲到十八歲的一夜之間,說句「
Thumbnail
什麼時候,我們會被稱作是大人呢?當我們初入職場,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那瞬間,可以說是脫胎換骨,踏入「大人」的世界。 初入職場的第一個月,我感受到成語「力不從心」的真正含義,從當了20年的學生,突然轉換環境,不是容易的,任何事情都變得不熟悉,任何錯誤都可能不被容許。在我的校園經歷中,我會這樣描述自
Thumbnail
回顧過去的人生歷程,從20歲的嘗試到30歲的衝刺再到40歲的遊刃有餘,作者分享了她的成長心路歷程和對自己的期許。她面對現代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提到了對自己的建議,包括不要太聽父母的話、務實點、多讀書和多寫文章。文章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Thumbnail
「不要把任何人的話視為真理,因為每個大人也只活過一種人生。 這本書是前陣子邂逅今年最愛之「成為自由人」,同一位作者李惠貞老師去年的著作。作者會想要寫這本書,是因為覺得社會上太多普遍的想法,並非事實而是出於恐懼,藉此想要和年輕的孩子們說說話。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轉大人的過程,透過諮商梳理自己這些年來的成長與狀態。提及從念大學後離開家鄉,獨立在外生活闖蕩,培養生存技能,面對自己的位置、年齡、狀態,接受伴隨而來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也描述了轉大人的關鍵和需要的努力,以及懂得接受生活中各種不完美的重要性。
成為大人,仿如一場在迷霧中穿行的冒險。既看不清,又難以捉摸 。此時此刻的我漸漸體會到,或許我正在朝著真正的成熟邁進,但究竟是何種風景構成了「真正的大人」呢?從未成年到成年的轉變中,我們應該如何微調內心和思緒呢? 儘管法定成年年齡被訂為十八歲,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在十七歲到十八歲的一夜之間,說句「
Thumbnail
什麼時候,我們會被稱作是大人呢?當我們初入職場,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那瞬間,可以說是脫胎換骨,踏入「大人」的世界。 初入職場的第一個月,我感受到成語「力不從心」的真正含義,從當了20年的學生,突然轉換環境,不是容易的,任何事情都變得不熟悉,任何錯誤都可能不被容許。在我的校園經歷中,我會這樣描述自
Thumbnail
回顧過去的人生歷程,從20歲的嘗試到30歲的衝刺再到40歲的遊刃有餘,作者分享了她的成長心路歷程和對自己的期許。她面對現代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提到了對自己的建議,包括不要太聽父母的話、務實點、多讀書和多寫文章。文章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自己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