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語貫 (21)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十一、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上 (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復次。大慧。為淨煩惱 (障。及) 爾燄障故。譬如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於險路。歷諸眾難。終至寶所)。次第建立百八句。(及離妄想之無我。與) 無所有 (之真我。如是等境界之如來藏門)。善分別諸乘。及諸地 (之) 相。

(煩惱障者。起煩惱也。又名。人有我及人無我。謂。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所生起之煩惱。亦即。前七相續轉識及第八阿賴耶藏識之境界。

爾燄障者。習煩惱也。又名。法無我。謂。無始無明住地。亦即。甚深第八阿賴耶藏識行相微細之究竟邊際。第九菴摩羅識)。

復次。大慧。有四種禪。

云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 (相) 義禪。攀緣如 (實) 禪。如來 (清淨) 禪。

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 (之沙門。及) 外道 (婆羅門等) 修行者。觀 (察) 人無我。(又名。煩惱障。起煩惱。亦即。第八阿賴耶藏識之境界。其) 性 (自性之) 自相。共相 (已。復為對治顯色。形色。妙觸。承事四種貪欲故。乃作意思惟。觀想彼身。先由青瘀膿爛。變赤䏺脹。後為蟲蛆蠅蚋。之所聚噉。乃至皮肉腐墮。血脈都盡。唯餘) 骨璅。(為筋所連。如是。生起) 無常。苦。不淨 (等) 相。計著 (以) 為首。(於) 如是 (等) 相。不 (起) 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

是名愚夫所行禪。

云何觀察 (相) 義禪。謂。(先觀察) 人無我。(又名。煩惱障。起煩惱。亦即。第八阿賴耶藏識之境界。其性自性之) 自相。共相。(而於聲聞。緣覺之沙門。及) 外道 (婆羅門等修行者所執之) 自。他俱 (相。悉) 無性已。(乃進而) 觀 (察) 法無我。(又名。爾燄障。智障。習煩惱。亦即。第九菴摩羅識。而於) 彼 (諸) 地 (之) 相義。漸次增進。

是名觀察 (相) 義禪。

云何攀緣如 (實) 禪。謂。妄想 (觀察。人。法) 二 (種) 無我 (之相。乃虛幻不實之) 妄想。(於) 如實處。不生妄想。

是名攀緣如 (實) 禪。

云何如來 (清淨) 禪。謂。(菩薩摩訶薩。由住第八菩薩不動之地。得不滯此地。憑依自心現量三昧之方便。向第八阿賴耶藏識之處。分別觀察)。

(進而。空卻空執之蔽障。出於我見之邊際。

除證得無生法忍。見得徧滿虛空。涵融萬法之無我如來藏。而畢竟捨離生。住。滅之妄見外。

又因先使自心現量一念參究之句意A。透穿第八阿賴耶藏識。即尺標一。之闇蔽區隅。殄滅第九菴摩羅識。即尺標假〇。之無明翳膜。見於實相般若。即〇。之法界光明。而實相般若復以其光明之照澍。將一切虛妄。還原為絕對之真實。照澍諸識。轉諸識為諸智。即〇之涵融統攝。而見得充塞清淨法界之真我如來藏。

見得充塞清淨法界之真我如來藏已。便能離乎第八阿賴耶藏識心。第七末那識意。第六意識。五種法。三種自性。二種無我之相身。遂得無生法忍之意生身)。

(由是。隨順) 入 (於第十) 如來 (法雲之) 地。(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大寶蓮華王像。大寶宮殿。如幻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如來藏心之境界。因修習而生。諸最勝子眷屬。前後圍繞。從一切佛剎而來。各舒其手。為彼灌頂。如轉輪聖王為太子灌頂之法。超越佛子地。此即。超越甚深第八阿賴耶藏識行相微細之究竟邊際。第九菴摩羅識。到自心現量覺悟聖智之法趣)。得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究竟差別) 相 (之) 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 (之) 事。

是名如來 (清淨) 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愚夫所行禪。觀察相義禪。
攀緣如實禪。如來清淨禪。

譬如日月形。鉢頭摩深險。
如虛空火盡。修行者觀察。

如是種種相。外道道通禪。
亦復墮聲聞。及緣覺境界。

捨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
一切剎諸佛。以不思議手。
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三十、示妙明居士 (李知省伯和)
二十八、示妙圓道人 (李知省宅)
二十七、示方機宜 (夷吾)
二十六、示空相道人 (黃通判宅)
二十五、示陳機宜 (明仲)
三十、示妙明居士 (李知省伯和)
二十八、示妙圓道人 (李知省宅)
二十七、示方機宜 (夷吾)
二十六、示空相道人 (黃通判宅)
二十五、示陳機宜 (明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由玄奘譯出者,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目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導讀: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由玄奘譯出者,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目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導讀: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導讀:   【如來所得法】:如來於法實無所得,以無所得心,悟真空無相之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法無實無虛】:真空無相之理,不可取及說,唯假以文字之方便,以心傳心,傳佛心印。如來所得法,此法即此心,心外更無別法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