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依戀,其實有點貝戈戈。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想要避免自我感覺良好、太好,可以保持隨時冷靜以便貼地飛行。 除了學習時,還在用醜化外界事物,來避免分神或被吸引嗎? 有更好的方法。 這篇文章裡面提到醜化自己的方法外,還可以使用迴避型依戀,來打擊自己。

目的地是透過依戀著對方,但卻持續迴避不接近對方,來將對方理想化,進而強迫自己要回到現實要更上進努力,跟此生摯愛是意義,美麗盡收在眼底。一樣,是理性在感性調用的能量時,沒有顧慮到後果的一種學習手段。

有別於正常,基於沒自信產生的迴避型依戀,這種迴避型依戀,如果沒把副作用抵銷的心理準備,未雨綢繆來準備好時,其反噬的效果作用期間,就只是在回歸本心而已。

那麼! 文章標題不就歪打正著,讓正常沒自信的迴避型依戀者被掃到颱風尾了嗎?

想像一下! 當對方因為你過去的努力,要有正面回應時,你現在的迴避,以及貼地飛行的姿態,就好像是在說: 「其實你沒有我理想想像的那麼好,是因為距離產生美,才會有美。」。 但對內向者來說,以上的話是對自己說的: 「我配不上你,因為你太好了。」,文章的標題還是對此類的內向者,進行了雙重打擊、二次傷害。 

但生存在全球化的世界、專業分工的社會,內向者只想佔有著自己那個無限美麗的世界,而不經意的就讓投射出來的人、事、物那麼美,卻不准別人靠近想重現,或著是參與創造與建設。 以這個角度來說,標題還是正確的。 

不過我自己就是常常說: 「只要目標設定正確,自私至極,同時也會被公認為大公無私。」的這種人,所以解套也因此就出現了,只要依戀的目的地是可以自由切換的,而且不要只投射在人身上,而是投射在人類身上,迴避就會成為面對,而依戀也會成為愛。

avatar-img
29會員
836內容數
看見悲劇,不承認,自己就會成為悲劇。 上天讓人看見悲劇,並不是在打擊由歡喜構成的給予,而是祂需要你在這裡。 不逃避,不怪他人取笑,大家都想更好地前進。所以樂天,因為不僅自己相信上天,上天也相信自己,因此才樂天知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魚兒們主動來觸碰手指時,彷彿是在說:「上善若水的上是動態的,所以上善因此無限,就像我們總是能在彼此間找到最溫柔的地方接觸休憩」。 因為有別於以往選擇指腹的位置,更多的是選擇手指後方的手毛。
可以透過環境氛圍的塑造,抽象化的作品與問題對答,讓溝通的對象來到靈魂交流的內在美層次,而這個溝通的對象也可以是自己。
跨物種的接觸(魚類與哺乳類),可以透過溝通從心到合作工作,再到彼此觸碰的「發乎情,止乎禮。」,真的學到很多。
以朋友的關係為基礎,透過內外在兩個面向來解析後,誠實就能在關係的根源中,自然產生效果。
當魚兒們主動來觸碰手指時,彷彿是在說:「上善若水的上是動態的,所以上善因此無限,就像我們總是能在彼此間找到最溫柔的地方接觸休憩」。 因為有別於以往選擇指腹的位置,更多的是選擇手指後方的手毛。
可以透過環境氛圍的塑造,抽象化的作品與問題對答,讓溝通的對象來到靈魂交流的內在美層次,而這個溝通的對象也可以是自己。
跨物種的接觸(魚類與哺乳類),可以透過溝通從心到合作工作,再到彼此觸碰的「發乎情,止乎禮。」,真的學到很多。
以朋友的關係為基礎,透過內外在兩個面向來解析後,誠實就能在關係的根源中,自然產生效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究竟愛上了什麼樣的人? 心情無法美麗,還總是低落,朋友忍不住告訴我: 妳這樣的狀況,怎麼有點像焦慮型人格,妳要不要找找看,也許有解方? 焦慮型?確實,我的心就是處在一種分離焦慮中,一顆心壓也壓不回原本的地方。 然後我又瘋狂的爬文,開始覺得:對方好像是個迴避。而且好多所謂的戀愛專家說
Thumbnail
「雖然我們在意識裡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通常是無意識的)是去愛,去愛意味得不到擔保的委身,是把自己完全地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在被愛者身上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朋友會好奇我怎麼有辦法和逃避型的他這樣毫不在意的相處。老實說,我並非完全不在意,我也會懷疑自己這樣是不是只是滿足自我感動,也會擔心我這樣直球式的求愛方式會不會造成他的困擾。但和他在一起時,雖然他什麼都不說,但他的行為卻道盡一切對我的喜歡。
Thumbnail
我同意,「逃離」是沒錯,不過不一定是厭惡自己,可以逃避許多本來自己該做的事情。有了愛情,等於同時有一個伴侶,對方可以幫自己完成,或是對方做到了,等於自己也完成了;也可以2個人一起做,不至於只有自己一個人時的孤單。   而且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可以不用注意自己的種種,如: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滿意或
Thumbnail
逃避型依附者在婚姻中表現出的獨立性和情感穩定性使他們成為理想的伴侶。本文深入探討了逃避型依附者的優勢,以及他們在婚姻關係中的表現和影響。透過理性的溝通方式、對自由和空間的尊重以及情感控制的優勢,逃避型依附者展現了在婚姻中的重要價值。
Thumbnail
在追求愛情時,我們常常對自己設下陷阱,認為只有特定的人才能讓我們幸福。然而,應該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的感覺,而不是特定的人。這篇文章告訴你如何擺脫焦慮的戀愛觀念,體會到迷戀的應該是生活,而不是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恐懼的困難,過去因逃避習慣,現在在面對時感到痛苦並想逃。作者認為逃避只會減少轉換的時間,但也是一個生存模式。他描述了內心的狀態和麵對自我的挑戰,並提到了接納自己是一生的功課。這篇文章充滿了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內容。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究竟愛上了什麼樣的人? 心情無法美麗,還總是低落,朋友忍不住告訴我: 妳這樣的狀況,怎麼有點像焦慮型人格,妳要不要找找看,也許有解方? 焦慮型?確實,我的心就是處在一種分離焦慮中,一顆心壓也壓不回原本的地方。 然後我又瘋狂的爬文,開始覺得:對方好像是個迴避。而且好多所謂的戀愛專家說
Thumbnail
「雖然我們在意識裡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通常是無意識的)是去愛,去愛意味得不到擔保的委身,是把自己完全地給出去,希望我們的愛在被愛者身上喚起愛,愛是一種信仰行為,信心少的人愛也少。」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當今云云人際關係之中,具中「輕視迴避型依戀人格(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personality)」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常見。不知道你和我又是否具有這一種人格......
Thumbnail
朋友會好奇我怎麼有辦法和逃避型的他這樣毫不在意的相處。老實說,我並非完全不在意,我也會懷疑自己這樣是不是只是滿足自我感動,也會擔心我這樣直球式的求愛方式會不會造成他的困擾。但和他在一起時,雖然他什麼都不說,但他的行為卻道盡一切對我的喜歡。
Thumbnail
我同意,「逃離」是沒錯,不過不一定是厭惡自己,可以逃避許多本來自己該做的事情。有了愛情,等於同時有一個伴侶,對方可以幫自己完成,或是對方做到了,等於自己也完成了;也可以2個人一起做,不至於只有自己一個人時的孤單。   而且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可以不用注意自己的種種,如: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滿意或
Thumbnail
逃避型依附者在婚姻中表現出的獨立性和情感穩定性使他們成為理想的伴侶。本文深入探討了逃避型依附者的優勢,以及他們在婚姻關係中的表現和影響。透過理性的溝通方式、對自由和空間的尊重以及情感控制的優勢,逃避型依附者展現了在婚姻中的重要價值。
Thumbnail
在追求愛情時,我們常常對自己設下陷阱,認為只有特定的人才能讓我們幸福。然而,應該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的感覺,而不是特定的人。這篇文章告訴你如何擺脫焦慮的戀愛觀念,體會到迷戀的應該是生活,而不是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面對恐懼的困難,過去因逃避習慣,現在在面對時感到痛苦並想逃。作者認為逃避只會減少轉換的時間,但也是一個生存模式。他描述了內心的狀態和麵對自我的挑戰,並提到了接納自己是一生的功課。這篇文章充滿了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內容。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