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我框架造成「心態過度認真」的內耗行為

社會風氣總告訴我們該積極努力地去拚些什麼,這顯然已內化成多數人淺意識中的一部分。而我們為了什麼努力?將目光投注於理想上而「過度」認真的自己得到了什麼?所有事都需要「非常」認真嗎?

腦袋以為拚命認真的習慣為自己帶來效益,而與此同時卻也承攬了許多無形的壓力鞭策著自己,養成了一種精神內耗的習慣。

「過度認真」的內耗行為也許是基於自己對淺意識的標準帶有執念、對自我價值的謬誤,或者是來自得面對外在反應的恐懼。

【對自身原則、標準的執念】

『不行,我必須很認真做才行,我不允許自己鬆開這些原則、標準做事,這件事、這個項目得達到我理想的標準,我才心滿意足。』

當然,為了確保好的舉止、服務、品質等等,努力達到理想的模樣仍是必要的。

需要覺察的是「當下的堅持」是否有過猶不及的情況?甚至是當下能力不足,卻好高騖遠浪費了好多時間,又責備自己為什麼做不到?或許有些時候可以試想,有沒有栓得太緊而導致自己很緊繃的地方?緊抓著腦袋中所謂的這些「原則、標準」是否有其必要?會不會只是力求完美而鑽牛角尖?

【自我價值的謬誤】 

『我不認真去做,我沒有產能,我沒有提出好的方案,我沒有幫到忙,我就毫無價值可言。』

『我很認真地做了,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回饋……』

想透過討好他人來得到自我價值,倚靠外界反應來評斷自己,也因為不夠肯定自己,所以期待著外界能夠給予稱讚:『今天被稱讚了,我很棒!』;當某天沒有了外界稱讚就開始懷疑自己:『咦我做得不夠好嗎……?』。

但一個人本身的價值是完全倚靠這些來斷定的嗎?為什麼我需要試圖抓取這些浮動的東西來得到自我認同?好幾千萬個人,好幾千萬種評價,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自己給予的自我價值才是最牢靠的。

若本身沒信心,很難做到肯定自己,可以從小事開始累積,當完成一件事或是從事件中找出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的地方,試著大力稱讚自己:「做得好!」,經由這些層層堆疊的過程中,漸漸地會發現「原來自己也沒這麼差!」。

【得面對外在反應的恐懼】

『我今天要是沒有達到完好的結果,別人會怎麼評論我?』

『我認為我不做到盡善盡美的話,我就不被接受,甚至會被討厭,所以我需要格外認真地做,才符合我這個念頭。』

「沒有用處。」、「怎麼會交出這樣的東西?」、「做得好差勁!」、「到底在幹嘛?」,在還沒被評價前,各式評論語句就已經在腦袋中排山倒海浮現。

沒有達到符合他人期望,自我批判便隨之而來,接收了指教進而連繫到「我這個人不好」。其實不盡然,這僅提醒著某個面向的自己可能還有待加強的空間;有些時候也可能只是與他人的價值觀不同而有落差。


老話一句「最在意的人,其實往往是自己」,大部分的行為都是做給自己看的,基於自己腦中淺意識的標準規範、自我暗示等,認為「這樣做比較好」而做出「應該得這樣」的行動。

除了自我對話釐清思緒,也能透過與他人對話來整頓自身。試著稍微放鬆點,去檢視是否有可以調整力道的地方,也許這樣能夠找到更加平衡、舒適又適合自己的模式。有時沒達到理想也沒關係,一步一步地,腳踏實地踩著步伐,逐步調整、修正,並為自己規劃休息時間,找一段空檔好好放空、休息,為腦袋、精神騰出空間來迎接下一個片刻。

有朝一日,終將看見心中所期望的光景。

然而要是腦袋不斷出現不必要的雜音,可以試著將自我(Ego)退到幕後,作為第三者靜靜地觀察,不評判也不給予認同,這些路過的念頭將隨著時間慢慢消散而去。它就像是我們走在街上,與你擦肩而過的路人經過時所說的片面之詞。
我們無法刻意地避開「每一個」路人,而接收與否則取決於我們自己。


最後,是什麼樣的時間點、事件會讓人發覺:「啊,我太認真了。」、「好像可以不用這麼認真?」、「原來可以不用使勁地認真。」?

我想,適當地掌握認真的程度,懂得拿捏面對事情的彈性,肯定自身建立自我價值,並設下與外界的界線,使自己不深陷於其中,或許這樣便能過得不那麼緊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