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感覺」⋯⋯

    某日課堂上,因為課程內容的關係,有牽連到一些關於政治的議題(不然的話平常老夫是不會跟學生提政治的),所以就順勢問了學生們一個問題:


    「就你所知道的,目前檯面上有可能成為總統候選人的人選中,你心目中最佳的人選是誰?」


    👩🏻有一位女學生說:「柯文哲吧?」

    ❓我好奇的追問:「為什麼呢?妳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這位女學生想了一會兒:「嗯⋯⋯他是醫生,他救了很多人。」

    ❓我心裡想,賴清德也是醫生啊,但我沒說出口,我只說:「所以依妳的直覺想法,妳覺得理想總統的選擇標準,救很多人是個重要指標。還有沒有其他同學有別的想法呢?」

    👦🏻有一位男同學說:「我覺得是柯文哲,因為他感覺起來⋯⋯好像是這些候選人中比較OK的⋯⋯」

    ❓我驚訝的瞪大眼問:「你剛剛用了『感覺』、『好像』這些很抽象、模擬兩可的詞彙來表達,你能不能舉一些具體的例子,像是剛剛那位女同學說柯是醫生也好,柯為何比較ok?」

    👦🏻這位男同學想不出來。

    —————————————————

    接下來,老夫放棄了趕課程進度的念頭,利用約半小時的時間,快速地補充了一些媒體識讀的資訊:如何從撰稿者、日期、媒體平臺立場、出資者來歷、文章引用照片的搜尋查證⋯⋯等等確認這篇消息的可信度,以懶人包重點提示的方式讓學生們至少要意識到,對於手上每天滑過的報導、訊息要有懷疑判斷的念頭,更何況是「我聽誰誰說/轉述/節錄」的不知已是第幾手的不完整資訊。

    —————————————————

    後來想想,這並不完全是媒體識讀的問題,因為連大人們都會有上述這種「憑感覺卻說不出具體原因為何」的現象產生。那影響因素還有什麼呢?網路上說柯文哲對於年輕人族群的「行銷很用力」。對,我這裡為了文章的精簡也用了不精確的描述,但因為我也不認為這是主要原因(我很清楚這群學生根本不會去看政治類的推播內容)。個人覺得,#家庭的影響可能是最大的因素,在新竹地區家中的父母有極大比例是來自於鐵藍的原生家庭,從小就聽長輩們說那些黨外人士是如何地「擾亂社會秩序」,耳濡目染下,就算國民黨再怎麼不濟,基於這樣的背景,他們選擇的也不會是民進黨(更不用說基進黨)。另外,新竹地區有很多所謂的高知識分子,心中對於政治總有種「浪漫又帶有潔癖」的想像,所以這種族群對於喊出「超越藍綠、白色力量」的政治勢力就會有種期望,即使在這種政治想像下選出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現在有些訴訟問題,這種族群仍然堅持著這樣的立場及想法-都是政治迫害啦!柯一定是做對了什麼所以側翼們緊張了⋯⋯。學生們在家常常聽到長輩們主張這些立場的言論,當然就會「感覺」是這樣。(至於時代力量喔,那早就不是一開始的時代力量,但在新竹還是有人買帳)


    這節課當中,我唯一有提到的候選人名字就只有柯文哲,而且這還是學生主動先說出來的。至於對於賴清德副總統的想法,我沒問,以這樣的態勢來看,會得到的答案八成是:

    「民進黨上任以來有很多貪汙案例」、「具體的內容我不知道,但一定有,不然怎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有聽過「曾參殺人」的典故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