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拜讀了 厭世哲學家 兩篇寫於教師節前夕的文章,老夫有感而發,回想踏入教職的這n年來的心路歷程:
■剛從某師範大學畢業踏進校園時,也曾經想像過要怎麼樣進行課程,能讓學生會覺得既有趣且又學習到東西,也曾嘗試如何把學到的教育理論實務化,用於經營班級、接住每個孩子。後來才發現什麼春風化雨真的是想太多;這些年來,真正常做的是慢令致期的公文一來,五天後就要提出申請到底是要怎麼變出來⋯⋯到後來被訓練出隨時都在注意缺什麼、列願望清單,以備不時之需。
■備課真的都是用超級零碎的時間,常常想的是開會的便當葷素各幾份、與會者忘了請假多出來的便當到底該怎麼辦。快年底了想的都是執行率還差多少、經費該怎麼用。
■工友遇缺不補,常常自己提著油漆桶粉刷牆壁、燈管壞了踩著梯子就直接上、花圃的雜草長得比花還茂盛時,頂著秋老虎手套戴了就拔⋯⋯以前孔子說的傳道、授業、解惑也,曾幾何時變成了上簽、請購和核銷。大學教育學程教的理論不太用得上,反而沒教的水電木工遇多了,多少也會弄一些。
■剛剛提到教育學程用不太到,原因是課綱十年一變已經變成一種常態,老夫也很同意;配合世界時局的變化,教育本來就應該調整符應需求,但很奇妙的是,上頭常常會為了推行XX政策,但是在人力還沒到位的時候,就連忙舉辦了一場又一場的研習,然後覺得老師們上完n個小時的研習後,就突然都有了XX能力?!(XX可以是 #雙語、#數位精進、#本土語......自行代換)
■然後專家學者𦲷校指導時,總是說現場教師要有教育熱忱、要燃燒自己,很愛強調跨科、跨領域,說了這麼多年學生們有沒有融會貫通、有沒有很會探究與實作我沒把握,倒是看到不少學生這科不行跨那科、那科不行再跨別科,到最後家長打電話來學校說不要為難學生。
■家長喜歡說不要為難學生,但是不會有人關心有沒有人在為難老師;常常在課綱推陳出新的情況下,卻沒有同時準備好相對應的師資,無論是員額還是專業,然後常常就變成選修課是某些教師有興趣的領域就開課了(這個時候又不那麼計較有沒有證照或相關科目的檢定)、或者是課比較少的老師去開課,反正有開足1.5倍的量就好,好像有對應到學群就好。然後對應到學群了,卻聽學生回來分享說,大學教授說高中老師亂教讓他們很傷腦筋,為什麼不把基礎教好就好?
■再來就是有些家長自詡最瞭解孩子,但是孩子一臉表現出來的就是爸媽你不懂。這種家長一直想幫孩子搬除學習路上的石頭,卻又嫌孩子怎麼抗壓能力這麼弱;明明能力只是中庸,家長卻告訴自己也洗腦孩子的資質不是數一數二,也是數三數四,然後已經明確地告知孩子的性向偏人文學群、段考成績看起來也是如此,家長們卻還是堅持孩子一定要唸第三類組,都108課綱第四年了,還在講第三類組。等到孩子撐不下去了,才哭著說為什麼一個好好的孩子變成這樣。老師打分數不能通融一下嗎?
■常常聽到不同的人要求教師要有教育熱忱,老夫不懂的是,教育熱忱到底是什麼?本職的課上了、行政業務做了、家長們的line看了也回應了,有時晚上回家還要把白天沒法備的課補上⋯⋯等等,(敲門聲)蛤?弟弟你說什麼?這題數學不會?再多讀幾次,應該是題意你沒讀懂,爸爸在忙先等等⋯⋯剛剛說到哪?對,備不完的課做不完的公文還要帶回家做,但老夫必須說真的不是因為能力不好,而是上頭常常找事給老師做,老師要處理的雜事實在愈來愈多,這種心情大概只有超商的店員可以體會,老夫都還沒像厭世哲學家一樣提到鐘點費,因為老夫覺得薪水夠用我很知足,但是本來請我來做n件事的薪水,現在變成要做n + 1 + 1 + 1⋯⋯我覺得這就怪怪的了。老師在當今「不那麼尊師重道」的年代,其實就是也一份職業而已,然後要求要有教育熱忱、要有教育愛這是不是太情緒勒索?
■老夫現在也不像前些年對於教師節沒有放假耿耿於懷(去年的 #教師節禮物 酸圖還上新聞),沒放假的教師節當天,或多或少還可以接收到學生說句教師節快樂、寫個卡片說「以後他絕對不要當老師,因為老師太辛苦了。」(嗯?)
至於公部門的教師節電子卡片,那就算了吧,只希望不要常常聽到別人說:「喔,當老師很爽齁,有寒暑假。」更何況,老夫是兼行政,寒暑假跟各行各業一樣每天打卡上下班,是爽什麼芋仔蕃薯。
#個人值得驕傲的是沒有荒廢本職 #直到現在學生還是覺得老夫上課很認真內容很豐富
【延伸閱讀】
去年的 #教師節禮物 酸圖:https://www.facebook.com/....../a.57....../553107807364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