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生的依賴性格其實是來自於父母;特別是怕孩子吃苦的父母。
從小到大,舉凡忘記帶餐袋、睡覺前才告訴父母明天要準備的用品、作業忘了帶急call給上班中的父母、考試壓力太大請父母出面關切......等等。照顧得無微不至的父母可能會請補修一個小時幫孩子把餐袋/作業送到校門口,然後line給老師說「這很重要,務必請孩子到校門口拿」,睡前才說要的東西,父母碎念完孩子怎麼不早點講之後還是會奪門而出,goolge哪裡的店家還沒歇業幫孩子備齊東西。至於考試或交報告壓力太大,孩子回家一鬧,父母馬上就打電話到學校理論、關切......。
然後才說:「我家的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的」、「我的孩子總是東摸西摸沒有時間觀念」、「我的孩子比較敏感,課業壓力一大就會哪裡不舒服」。有沒有思考過,孩子變得這樣,父母自己也要負一些責任?
試想,如果我是這個孩子,父母總是會幫我記住所有的行程、解決所有的問題,那我為什麼要有時間規劃的觀念?我為什麼要記得我需要帶甚麼東西?
父母總是不捨孩子吃苦、受挫,卻常常忽略了讓孩子「面對」挫折,遠比父母跟他「分享」什麼是挫折的經驗來得深刻、來得有效。有個舞蹈教室的slogan說得很好:「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反過來,跟孩子分析這件事情的利弊、優缺點,說得口沫橫飛,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親自面對、體驗。
有時候別急著幫孩子移開路途上的石頭,孩子也許不會被絆到,如果絆到了,他下次就會知道要看路、腳要抬高。
至於不想要孩子準備期末報告或期末考,然後又想要有成績、有學分。這又是另外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