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圖書館借書,就稱不上愛書人?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戲雪】

假如有人閱讀需求很大,可是薪水很少,你會建議他減少閱讀,還是降低閱讀成本?

平常沒在看書、覺得閱讀無用的人,肯定是選擇前者,像我媽;不過你若是出版從業人員,相信會選擇後者。

而且有些時候,比起如何輸入,怎麼輸出才是重點——比起書是如何入手(買的、租的、借的?),有沒有(認真)看、看完之後如何處理,其實更重要。

有人會說:用買的至少有付錢,出版社和作者有收入,才能做下一本,買了之後讀者拿去賣或拿去燒都沒關係。這話說得沒錯,很實際,可是你如果是作者,真的忍心你辛苦創作的成果被拿去墊桌腳、蓋泡麵嗎?更何況有人買書只是為了到處亂黑,黑一次可能就直接少一個作者、少一個出版從業人員,這樣有比較好?

我要說的是:有一種讀者,他或許是買不起,也或許他居住空間只有小小三坪,甚至可能書都會被家人拿去回收(哭哭),所以幾乎只借不買,但他總是很認真地對待他手上的書,用心閱讀,遇到喜歡的還會把相關作品找來,一有機會就努力向別人推薦。這種發自內心的愛,我相信對作者來說是無價的,跟試讀招到的那種一次性好評完全不同。

為什麼我要寫這樣的一篇文呢?一來因為曾經無意聽到作者自怨自艾說讀者只借不買、不是真心喜歡他的作品云云,當下我就很想安慰他那位書友不是單單沒買他的書,而是幾乎所有書都用借的,可是這樣好像越描越黑,才想說另外寫一篇文章來講。

二來算是順便為我自己開脫(咳)。大家知道我常幹無償推薦這種事,辦讀樂萌也是為了推書,然而我的經濟能力並不足以負擔我的閱讀量,尤其我的踩雷率忒高,所以當書越來越貴,存款卻越來越少的時候,面對陌生作者作品,我只能優先考慮用借的或買二手,確定想看第二次再買,不然就過往經驗,十本裡大概只有兩三本值得我一個便當分兩餐吃來買它。

要說是我選書的眼光太差我也難以否認,不過我更認為是我樂於給書機會。記得好幾年前曾有人說我「在(武俠)踩雷的路上義無反顧地前行」等等還是他的意思是「在踩雷的(武俠)路上」?我現在是做不到了,所以我很感謝有圖書館這樣的地方讓我「試水溫」,不然我可能會錯過跟很多好作品邂逅的機會。

說到這個,怕借書給朋友會對不起作者的書友,也請想想:你若不借,對方就不會看(不然他早就買了還跟你借),如果你借了,他喜歡的話,這本沒買也可能會買下一本,總比完全沒機會好,誰知道呢。(當然對方只是單純貪小便宜就例外。)

同樣地,很多書也是因為有圖書館的存在才提高能見度。不然實體書店一間一間收掉,還活著的新書進貨量也不多——這又講到第三個原因:買不到,有的書你就算想買也已經來不及了。(本人生理難以閱讀電子書,於此暫不討論。)

基於這些原因,真的不能怪有些讀者沒買新書,也不能以此來判定對方是不是愛書人。

至於那種愛情緒勒索的創作者或獨立書店,我最討厭了。與其怪觀眾或讀者不識貨、不愛台灣,怎麼不去檢討自己不夠爭氣呢。

以上。

avatar-img
53會員
319內容數
冬日迎春戲雪,古道潑墨行俠。 在巷弄裡,與自己的靈魂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巷弄裡的雪花 的其他內容
這兩年一直處於心力過度耗損的狀態,好不容易熬到九月生日,決定給自己好好放個假。
跟我熟一點的大概知道我讀小說很看作者人品,因為我是資源薄弱的行動支持派,所以會很挑作者。今天我冒著拖稿的危險來跟大家推薦一位作者。
評論有分很多種,然而無論是無劇透的推薦文、導讀,或有劇透的解說、評析,都應該有做為作者和讀者橋梁的認知,應適當地去理解作者(作品),並傳遞給讀者,也就是說,該文章至少要寫得讓讀者看得懂,進而讓新讀者想去讀原作、讓舊讀者對原作有更深的體會;若能圓滿原作、或提升原作層次,又是更上乘的境界。
本文跟大家分享11/06座談大概講了什麼,也希望大家多關注台灣創作。簡報部分,整場推理連標題頁共有30張投影片,「系列作家」每張介紹一位作者,「主題推理」每張介紹兩部作品,加上最後簡單介紹社群和徵文獎共三張。
我個人很愛看導讀和解說,特別是解說,一篇好的解說不但能和原作互相輝映(甚或提高原作價值),更能讓讀者作者都獲益良多。然而最近我讀到的幾篇......
這兩年一直處於心力過度耗損的狀態,好不容易熬到九月生日,決定給自己好好放個假。
跟我熟一點的大概知道我讀小說很看作者人品,因為我是資源薄弱的行動支持派,所以會很挑作者。今天我冒著拖稿的危險來跟大家推薦一位作者。
評論有分很多種,然而無論是無劇透的推薦文、導讀,或有劇透的解說、評析,都應該有做為作者和讀者橋梁的認知,應適當地去理解作者(作品),並傳遞給讀者,也就是說,該文章至少要寫得讓讀者看得懂,進而讓新讀者想去讀原作、讓舊讀者對原作有更深的體會;若能圓滿原作、或提升原作層次,又是更上乘的境界。
本文跟大家分享11/06座談大概講了什麼,也希望大家多關注台灣創作。簡報部分,整場推理連標題頁共有30張投影片,「系列作家」每張介紹一位作者,「主題推理」每張介紹兩部作品,加上最後簡單介紹社群和徵文獎共三張。
我個人很愛看導讀和解說,特別是解說,一篇好的解說不但能和原作互相輝映(甚或提高原作價值),更能讓讀者作者都獲益良多。然而最近我讀到的幾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獨特的享受,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低成本方式。透過書本中的價值觀和觀點,我能夠擴展思維,擺脫狹隘的視野。閱讀也是一種內心的治癒良藥,當面對挫折時,書本總能給予我慰藉和解答。無論生活多艱困,書本始終是我最富裕、最自由的樂土。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先生熱愛閱讀,沒吃沒喝待在書店幾個小時不成問題。我老是取笑先生,書店明明不大,他一進去卻迷路了,總要花很多久才會找到門離開。逛書店難免買上幾本,日積月累書多成災,荷包與空間逐漸不堪負荷。我只得和先生溝通,書店多逛少買才是長久之計,好在他也認同。尤其這幾年我們盡量去圖書館借書,先生確實已較少買書。
Thumbnail
前幾天,臉書熱議著反對不買書的各方訊息,由於臉書餵給我的評論和我的立場不同,忍不住手癢寫了我的看法。 我的立場就如標題所述,能借書就不買書,能買電子書就不考慮紙本書。 我在多年前就如此想,有舊文如下。 放下紙本書,我開始愛上電子書的三個理由 連想買書的念頭都跟著斷捨離了 以下我針對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先生和我都喜歡看書買書。不過我們是一般讀者,純粹買幾本自己想要的書,無心追逐珍稀書籍。隨著年歲增長,閱讀的範疇逐漸轉變,我近來喜歡非虛構作品,比如探討飲食文化的《第三餐盤》、《雜食者的困境》,以野生動物為核心的《復仇與求生》、《跟大象說話的人》,或自傳《絕望者之歌》之類。 我們財力不足,欠
Thumbnail
這一代人年輕時買了很多書,慢慢累積下來,如今樂齡期將至,必須處理這些書。如何處理這些書成了一個困擾。要捐給圖書館太舊了,賣又捨不得。
Thumbnail
由於某些圖書館的計次借閱是每月清零,不借白不借,以前習慣每月月底在圖書館盡情地借書,看不了那麼多文字書便借漫畫和繪本,後來因為有圖書館的計次借閱服務不再設限,我便不再強行在月底大借特借。 然而,習慣畢竟是習慣,昨天還是不自覺地在圖書館看看有沒有什麼想看的書,發現之前追開的兩套漫畫也有新書可借,
Thumbnail
空手離開書店。我與家人確認,你今天真的沒打算買書嗎?他表示,儘管因大促銷,書價尚稱便宜,其中幾本書稍稍吸引他,但也不至於非買不可,還是算了吧。我有點欣慰,他終於放下對買書的執念。 以往家公寬容,家人想要什麼書,家公不過問一律付帳,讓他養成愛買就買、不留意書價的習慣。後來由於阮囊羞澀,我忍不住勸說買
Thumbnail
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獨特的享受,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低成本方式。透過書本中的價值觀和觀點,我能夠擴展思維,擺脫狹隘的視野。閱讀也是一種內心的治癒良藥,當面對挫折時,書本總能給予我慰藉和解答。無論生活多艱困,書本始終是我最富裕、最自由的樂土。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先生熱愛閱讀,沒吃沒喝待在書店幾個小時不成問題。我老是取笑先生,書店明明不大,他一進去卻迷路了,總要花很多久才會找到門離開。逛書店難免買上幾本,日積月累書多成災,荷包與空間逐漸不堪負荷。我只得和先生溝通,書店多逛少買才是長久之計,好在他也認同。尤其這幾年我們盡量去圖書館借書,先生確實已較少買書。
Thumbnail
前幾天,臉書熱議著反對不買書的各方訊息,由於臉書餵給我的評論和我的立場不同,忍不住手癢寫了我的看法。 我的立場就如標題所述,能借書就不買書,能買電子書就不考慮紙本書。 我在多年前就如此想,有舊文如下。 放下紙本書,我開始愛上電子書的三個理由 連想買書的念頭都跟著斷捨離了 以下我針對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先生和我都喜歡看書買書。不過我們是一般讀者,純粹買幾本自己想要的書,無心追逐珍稀書籍。隨著年歲增長,閱讀的範疇逐漸轉變,我近來喜歡非虛構作品,比如探討飲食文化的《第三餐盤》、《雜食者的困境》,以野生動物為核心的《復仇與求生》、《跟大象說話的人》,或自傳《絕望者之歌》之類。 我們財力不足,欠
Thumbnail
這一代人年輕時買了很多書,慢慢累積下來,如今樂齡期將至,必須處理這些書。如何處理這些書成了一個困擾。要捐給圖書館太舊了,賣又捨不得。
Thumbnail
由於某些圖書館的計次借閱是每月清零,不借白不借,以前習慣每月月底在圖書館盡情地借書,看不了那麼多文字書便借漫畫和繪本,後來因為有圖書館的計次借閱服務不再設限,我便不再強行在月底大借特借。 然而,習慣畢竟是習慣,昨天還是不自覺地在圖書館看看有沒有什麼想看的書,發現之前追開的兩套漫畫也有新書可借,
Thumbnail
空手離開書店。我與家人確認,你今天真的沒打算買書嗎?他表示,儘管因大促銷,書價尚稱便宜,其中幾本書稍稍吸引他,但也不至於非買不可,還是算了吧。我有點欣慰,他終於放下對買書的執念。 以往家公寬容,家人想要什麼書,家公不過問一律付帳,讓他養成愛買就買、不留意書價的習慣。後來由於阮囊羞澀,我忍不住勸說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