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一百萬的痛苦遠高於獲得一百萬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上班時,你突然接到一通電話,通知你上個月在某間超商消費的發票中了特別獎100萬,錢在下個月會自動匯到你留在「雲端發票App」的指定帳戶,你不用做任何動作,也不用去操作ATM或匯任何稅金款項。當你正在計畫要如何好好的利用這筆意外之財時,你又接到一通電話,跟你說他們的系統有誤,他們打錯電話了,你並不是中獎的那個人,跟你致歉。此時你一定感到特別失落,而且這份不愉快的感覺應該會持續好幾天。「感覺上」你好像突然間損失了一百萬元,但其實你什麼都沒有被拿走,接到這兩通電話的前後,你的財產並沒有任何的改變,但你的心情卻受到很大的影響。這就是「展望理論perspective theory 」所要告訴我們的。

在過去,我們一直都認為人是理性的,因此每一塊錢所帶來的效用應該是一樣的,不管是賺到一塊錢或損失一塊錢,對心情所帶來影響應該一樣。但Daniel Kahneman與Amos Tversky在1979年所發表的展望理論,卻告訴我們事實不是如此:損失100塊所產生的負效用遠高於賺到100塊的正效用,如果以下圖來看,賺到100塊的正效用是1.5,但損失100塊的負效用是3,因此損失100塊的痛苦大概是獲得100塊快樂的2倍。

圖片來源:《精準定價》

圖片來源:《精準定價》

展望理論對於定價非常重要,當你付錢的時候,會產生負效用,你會覺得這是一種損失;但當你獲得一項商品或服務時,則會產生正效用,讓你感覺獲得。在實際應用上,我們可以好好的利用這一個發現。

首先是如何降低消費者付款時的損失感?我們可以提供刷卡或電子支付的方式,加上分期付款,這些措施可以降低人們掏出現金付款時那種損失的感覺。當然相對的,如果你想要降低消費,你就要盡量以現金付款,每次掏出現金時,都讓自己心痛一次。

另外一方面,就是增強人們擁有一件商品或服務時的正效用。Daniel Kahneman另外一個發現稱為「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他透過實驗來證明稟賦效應。實驗中,一組學生收到刻著校徽的杯子,每個價值約6美元;另一組學生什麼也沒收到,但他們可以從另一組學生那裡買杯子。你猜這些潛在的買方和賣方會如何開價?賣方杯子的平均開價是7.12美元,想要購買杯子的同學平均開價為2.87美元,兩者的差異很大。稟賦效應告訴我們,當人們擁有一件物品時,那種「我擁有」的感覺,會強化這件商品的正效用,這也是很多人有囤積東西的習慣,甚至於還租下倉庫囤積可能過去三年都沒有碰過的東西,這就是稟賦效應在作祟。因此在銷售的過程中,讓消費可以摸到、接觸到,體驗到商品或服務非常重要。當消費者手裡拿著最新型的iphone,或是讓他感受到健身房中的俊男美女都擁有好身材時,就會加強他想要擁有這件商品或服務的感覺。

近期利用人類非理性的傾向,所發展出的「行為科學」,影響了許多領域,例如行為經濟學、行為財務學等,用得好,可以透過改變行為來達成目的,至於這個目的是好(刺激消費者掏出更多的錢),還是壞(消費者購買了很多用不到的商品或服務),這就看你如何應用了。


avatar-img
18會員
39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3年11月5日,參加由我是老查主持的「大人轉型工作坊」。會注意到這個工作坊,主要是因為追蹤老查的臉書,發現他最近帶了幾次「資深工作者」,一起探索人生「第二曲線」的方向,我很有興趣,因此就留言詢問是否有公開班活動,想不到就讓我等到了,手刀報名參加。 老查是一個特別的人,過去看他的書評認為他是一
2023年11月4日參加商業思維學院的「讓知識有光」研討會,由游舒帆Gipi老師談知識萃取與經驗總結,這是一堂聚焦在如何透過盤點個人過去的經驗,淬鍊出可以讓他人受惠的產品或課程。其中談到一個非常基本,但常常被忽略的基本溝通邏輯:講者本人(自己)與溝通對象(對方)、以及溝通主題間的關聯。 這件事
在談定價策略時,有兩個利用人類不理性的定價策略,分別是安慰劑效應與錨定效應。 所謂的安慰劑,在醫學上是指醫師給與病人不具療效的藥物,但病人服用後仍覺得有治療效果。這在醫學上很常見,例如有些人長期依賴止痛藥,有時候醫師將止痛藥更換成外觀一模一樣的維他命,但病人吃了之後還是有效果。而價格的安慰劑效應也
幾天前經歷一位同事的猝死,就如同我們在報紙上常常看到的一樣,前一天完全沒有任何跡象,照常上班、運動、睡覺,隔天一早卻失去呼吸與心跳,就此告別人世。那種震撼不可言喻。 為了不讓意外發生時,家人驚慌失措,寫下了我的離世指南,讓家人當成我死亡時的SOP。
2023年11月5日,參加由我是老查主持的「大人轉型工作坊」。會注意到這個工作坊,主要是因為追蹤老查的臉書,發現他最近帶了幾次「資深工作者」,一起探索人生「第二曲線」的方向,我很有興趣,因此就留言詢問是否有公開班活動,想不到就讓我等到了,手刀報名參加。 老查是一個特別的人,過去看他的書評認為他是一
2023年11月4日參加商業思維學院的「讓知識有光」研討會,由游舒帆Gipi老師談知識萃取與經驗總結,這是一堂聚焦在如何透過盤點個人過去的經驗,淬鍊出可以讓他人受惠的產品或課程。其中談到一個非常基本,但常常被忽略的基本溝通邏輯:講者本人(自己)與溝通對象(對方)、以及溝通主題間的關聯。 這件事
在談定價策略時,有兩個利用人類不理性的定價策略,分別是安慰劑效應與錨定效應。 所謂的安慰劑,在醫學上是指醫師給與病人不具療效的藥物,但病人服用後仍覺得有治療效果。這在醫學上很常見,例如有些人長期依賴止痛藥,有時候醫師將止痛藥更換成外觀一模一樣的維他命,但病人吃了之後還是有效果。而價格的安慰劑效應也
幾天前經歷一位同事的猝死,就如同我們在報紙上常常看到的一樣,前一天完全沒有任何跡象,照常上班、運動、睡覺,隔天一早卻失去呼吸與心跳,就此告別人世。那種震撼不可言喻。 為了不讓意外發生時,家人驚慌失措,寫下了我的離世指南,讓家人當成我死亡時的SO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金錢、財富雖然不是萬能,但一個人如果沒有金錢、財富,就是萬萬不能。財富是人生的養命來源,不論大錢、小錢,在我們人生過程或日常生活中,都有其一定作用和經濟功能。
Thumbnail
今年的操作一直維持著不錯的節奏,或許和自己心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在市場多頭之時賺錢本來就容易,但是,在這樣的市況之下,能夠有意識的選擇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對於自己做這些選擇的理由,和可能產生的結果有清楚認知,最終卻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日本個案在接受療癒後,獲得了療癒金額550倍的驚喜回饋。作者強調煉金術的即時轉變,以及對自己誠實、不抵抗改變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與投資的決策中,是否發現自己常掉入非理性的陷阱,被行銷手法影響、被自己莫名的不理性判斷影響決策? 全書囊括行為經濟學領域著重的各項理論,敘述並解釋了真實世界中,人類是如何決策。前半段著重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後半段著重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Thumbnail
本書介紹了金錢心理學,讓人瞭解消費行為背後的非理性因素,以及如何避免落入金錢迷思。其中涵蓋了10種金錢迷思,如金錢相對性、心理帳戶、花錢之痛、定錨效應、損失趨避傾向等。對於每種迷思,提供瞭解方,例如增加知識和資訊、警惕免費忠告、增加自制力等。閱讀反思了理財方面的挑戰和投資心態的改變。
相對剝奪感指的是個人或是群體的一種心理狀態,一個人意識到他得不到某種自己想要擁有的東西,而且他還覺得自己「理當」擁有那樣東西,卻被某人奪走了,相對剝奪感就產生了。
Thumbnail
很多人說只要有錢就越多越好,當然這是每個人的盼望,問題來了,到底錢多是一種福報還是一種業障呢?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重點不會是得到了什麼,而是去思考獲得後能給予什麼?給予的幸福要比得到要多得多。為何要捨去眼前能獲得的享受?因為前方有目標要達成,少了這些獲得,就可以把這些零錢拿去幫助多一個人,那也是好的,而且也不會讓自己挨餓受凍。有了這樣的目標,就會更有意識的使用支配金錢而不是想著少買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Thumbnail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曾提出「厭惡損失」這個研究, 一個人在地上撿到一千元,就會感到特別的興奮, 而這種開心程度很快就消失了。   同一時間, 若這一千元緊接著不見了, 則會感到非常的痛苦, 且失去產生的痛苦, 是撿到1千元開心程度的2倍至2.5倍。   也就是說, 失去的
Thumbnail
金錢、財富雖然不是萬能,但一個人如果沒有金錢、財富,就是萬萬不能。財富是人生的養命來源,不論大錢、小錢,在我們人生過程或日常生活中,都有其一定作用和經濟功能。
Thumbnail
今年的操作一直維持著不錯的節奏,或許和自己心境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雖然在市場多頭之時賺錢本來就容易,但是,在這樣的市況之下,能夠有意識的選擇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對於自己做這些選擇的理由,和可能產生的結果有清楚認知,最終卻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日本個案在接受療癒後,獲得了療癒金額550倍的驚喜回饋。作者強調煉金術的即時轉變,以及對自己誠實、不抵抗改變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與投資的決策中,是否發現自己常掉入非理性的陷阱,被行銷手法影響、被自己莫名的不理性判斷影響決策? 全書囊括行為經濟學領域著重的各項理論,敘述並解釋了真實世界中,人類是如何決策。前半段著重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後半段著重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Thumbnail
本書介紹了金錢心理學,讓人瞭解消費行為背後的非理性因素,以及如何避免落入金錢迷思。其中涵蓋了10種金錢迷思,如金錢相對性、心理帳戶、花錢之痛、定錨效應、損失趨避傾向等。對於每種迷思,提供瞭解方,例如增加知識和資訊、警惕免費忠告、增加自制力等。閱讀反思了理財方面的挑戰和投資心態的改變。
相對剝奪感指的是個人或是群體的一種心理狀態,一個人意識到他得不到某種自己想要擁有的東西,而且他還覺得自己「理當」擁有那樣東西,卻被某人奪走了,相對剝奪感就產生了。
Thumbnail
很多人說只要有錢就越多越好,當然這是每個人的盼望,問題來了,到底錢多是一種福報還是一種業障呢?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重點不會是得到了什麼,而是去思考獲得後能給予什麼?給予的幸福要比得到要多得多。為何要捨去眼前能獲得的享受?因為前方有目標要達成,少了這些獲得,就可以把這些零錢拿去幫助多一個人,那也是好的,而且也不會讓自己挨餓受凍。有了這樣的目標,就會更有意識的使用支配金錢而不是想著少買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Thumbnail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曾提出「厭惡損失」這個研究, 一個人在地上撿到一千元,就會感到特別的興奮, 而這種開心程度很快就消失了。   同一時間, 若這一千元緊接著不見了, 則會感到非常的痛苦, 且失去產生的痛苦, 是撿到1千元開心程度的2倍至2.5倍。   也就是說, 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