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野 學著 葉韋利譯2022 時報出版❍ ❍ ❍ ❍ ❍❍ ❍ ❍ ❍ ❍❍ ❍重要的不是點子,而是「精準度」。精準度換成另一個說法,就是品質。快點捨棄企劃一定得讓人驚艷的想法,這種自我表現的野心,經常是企劃無法脫穎而出的主因。這些全是事先經過務實且一點都不起眼的輸入,在不同階段分別進行完整的思考之後,才會出現的跳躍性產出。就算能瞬間跳上空中,在這之前也需要每天的肌肉訓練,和跳躍前的迅速助跑。要打造出有品味的商品,「普通」的感覺非常重要;不僅如此,「普通」正是衡量「品味好壞」的唯一工具。重點是「這個也做得到,那個也做得到,所以可以知道中間的狀態是什麼」。若只是以技術性表現來衡量藝術或運動的品味,就會讓人產生誤解,堅信「品味跟自己的距離非常遙遠」、「自己與藝術無緣」、「品味是與生俱來的」… …。然而,技術性表現的好壞與美感品味的優劣卻無法畫上等號。例如長期培養優秀畫家的畫商,通常都擁有非常優異的審美品味,即使他們不會畫畫,也絕非沒有品味的人。當觀看的視角越多元,品味就會變得越好。創造新事物時必須具備長遠的眼光,因為即使最後能夠成功,過程中也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我的品味很好,只要靈感一來,做出來的東西立刻就能大紅大紫。」這種像童話般的事情根本不存在。品味來自知識的累積,這是我的看法。相關的知識越豐富,發展的可能性就越多。知識像紙張,品味像畫作。紙張越大,自由作畫的空間也越大。創新並不是從零開始。創新是知識與知識相乘。我認為,暢銷的線索通常隱藏在「哦!」的領會,而非「啊!」的驚訝中。這些令人不自覺發出「哦!」的東西,某種程度都是已知事物的延伸,但又加上了開創性的差異。從事創作的人,在追求創新的同時,也要保有對過去的敬意,這點相當重要。品味最大的敵人,就是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在主觀意識的影響下,無論收集多少資訊,都無助於品味的提升。拋開先入為主的想法,收集客觀的資訊,正是提升品味的不二法門。能夠清楚解釋才是高精準度的產出,也是培育暢銷商品的最佳路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