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失控的正向思考:我們是否失去悲觀的權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關於這本書

作者是芭芭拉·芭芭拉·艾倫瑞克,『我在底層的日子』一書的作者,作者在一次檢查發現得了癌症之後,她開始她的抗癌生活,化療、藥物使她身體感到痛苦,但是她踏入抗癌的世界後,發現這裡充滿正面思想,彷彿病痛不存在,只有快樂與平靜,甚至有人覺得癌症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得癌症是他這輩子最開心的事;正向思考的力量不只作用在對抗癌症之上,從過去到現在,正向思考曾經被用來幫助健康、工作、財富,不管什麼事情,只要有正向思考人生就會變得更好,那正向思考就真的那麼有用嗎?所以作者寫了這本書把過去正向思考如何濫用在有關健康、政治、企業、個人成長、宗教、財富上面。

一些重點

不允許悲觀

作者在抗癌過程中因為治療的關係感到不舒服,但她發現在這個世界充滿歡樂與希望,極少數人會在網路上抱怨,大多留言板都充滿各種正向留言,像是『乳癌讓我重新思考人生』、『我現在是最快樂的時候』、『乳癌是禮物,得到的人該由衷感謝』,正向思考就像是特效藥,只要有正向思考,癌症的痛苦似乎就消失了,而作者就在網站留了一些抱怨的文章,除了罵保險公司的文章有人留言贊同以外,其他文章都讓她被其他網友留言攻擊,說『妳不能那麼悲觀』、『妳這種態度對事情沒有幫助之類的』,化療很辛苦,大家都知道,但在這世界裡你只要表現出負面的態度,彷彿就是你的不對,大家反而會攻擊你,明明深受癌症所苦卻不能表現出悲觀,這樣的世界有點扭曲了。

過度樂觀

作者也不是否認正向思考,她也有提出了相關研究證實,負面思考會使人不健康,所以在某些程度上保持正向思考是有幫助的,但是有一些人誇大了正向思考的功用,利用正向思考為自己謀來巨大的利益,卻對其他人沒有實質的幫助,像是之前很熱門的吸引力法則,他們告訴群眾,只要你心中一直觀想,宇宙力量就會幫你實現願望,也有許多激勵大師,他們開班授課教導人保持正向的心,好像有了正向思考就所向無敵了,世界的一切都會變好,但實際上所處的生活一點都沒變;經濟繁榮時也是,在2008年美國次級貸款事件也是,大家都認為房價不會下跌,銀行過度放貸給那些不能穩定還款的借貸人,結果房價暴跌,許多人無法償還貸款失去了房子,2009年『今日心理學』統計揭露,美國人熱衷正向思考,但並沒有更快樂。

正向思考商品化

過去一部分的正向思考家認為『思想』的力量無所不能,他們把這套用在健康上面,主張『思想』可以治癒一切,生病也不用接受手術或抗生素,只要用心去觀想就會恢復健康,造成了許多悲劇;而另一部分的人把『思想』拿來用在幫人取得財富,激勵產業開拓了巨大的商機,許多自我成長的商品、激勵課程,企業更是在這方面加足了力道,為了員工更有生產力,他們聘請激勵講師、購買書籍、開設課程,幫員工上課,不過在這裡雇主就失去公司最初的目的了,不是為了服務客戶,而是為了賣出更多商品,就像是保險業務員賣給你的保單,他可能連內容都不清楚;正向產業就連失業也可以賺錢,正向思考會告訴員工:是你自己不夠好,你應該更加努力去上課學習才能找到好工作,失業正是一個可以給自己去學習的機會;企業引用正向態度激勵員工更賣力的工作,激勵被裁員的員工要走出負向心態。讓員工相信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是個人心態造成的問題,躲過裁員的員工也需要激勵,不然面臨裁員的不安會隨之擴散;過去教會以罪惡、批判、譴責的方式來傳教,現在也開始改變為用正向態度來傳教,向信徒保證能功成名就、身體健康,人人都有房子、車子,因為神要人成功,至於要怎麼成功?就是正向思考。

總結

其實人都還蠻樂觀的,大家都不喜歡聽到壞消息,如果有人開始有負面情緒,我們就會叫他閉嘴,負向思考的人會陷入悲觀之中,做事總是認為會失敗,世界也跟他一樣悲慘,但在正向思考中,我們陷於『感覺良好』的世界當中,過於樂觀讓我們不去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這樣就讓我們失去了迴避危機的可能性,意料之外的好事容易處理,意料之外的壞事則經常讓人措手不及,雖然很多個人成長的書籍都教導我們要保持正向,不要接觸負面的朋友、新聞、文章等會影響自己正面心態的事物,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開始覺得保持著一點悲觀心態或許比較平衡,擔心問題發生,就可以先去作出準備,算是一個保險,如果真的發生了就不至於措手不及,又讓我想到之前讀到的偽成長心態,過度保持正向思考可能就是這種心態,無視負面思考,有些事正在發生卻視而不見最後造成悲劇,真正的成長心態是接受負面消息,並思考對策,扛著那些不好的事繼續前進,過程中會感到痛苦,但是他們可以承受。

avatar-img
19會員
6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晨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關於這本書 本書的作者是諾瑞娜·赫茲,經濟學家,在多國擔任過政府諮詢的專家,這是一本有關於孤獨感的書,孤獨要人命,本書有許多研究支持,原來孤獨真的會讓人失去生命,很多人在都市裡面生活,隨著科技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越來越遠,FB、IG這類的社交軟體看似幫助我們更容易社交,但疏離感卻是越來越重,
這本書的作者是芭芭拉·艾倫瑞克,在跟雜誌編輯的一次午餐中,她隨口說出現在應該要有人去做實地採訪、體驗,看看低薪勞工是如何靠著最低收入維持生活的,編輯就把這項工作直接丟給了她,隨後作者就決定去應徵低階工作,試著看看只靠著這些工作能不能維持生活。
作者是三井弘,骨科醫師,作者發現以往就診的病人大多數都是因為隨著年紀增長而出現疼痛問題的年長者,最近病患有年輕化的現象,現在科技產品容易讓我們長時間固定在同一個姿勢下不動一陣子,時間久了,脖子就容易出現問題,如果輕忽身體一開始發出的警訊,到了後期就無法挽回了,作者教導了如何保護脖子
現在人人手上都一支手機,無時無刻都可以連上網路,社交軟體、工作、計劃行程、娛樂,通通離不開手機,好像有一種生活被手機綁架的感覺,失去了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過多的數位生活會壓垮我們,但是只要精挑細選那些數位內容,就能提昇自己生活,也不至於被過多數位淹沒
關於這本書 作者是羅伯·狄保德,他用一個故事來教導我們簡單的心理概念,可以藉由書中的故事大致上了解童年經歷對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重大影響,我看有些書評說這本書講的心理層面只是入門階段,如果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找別的介紹更深的書。
人生的賽局是沒有勝利的,不會因為今天你達成自己訂的目標就結束遊戲,定下一個明確的目標能讓我們更有動力前進,但目標達成之後又會再設立更高的目標,最後可能會喪失原本的目的,變成一昧地追逐目標,我們需要更長遠的信念,凡事都先以推動信念為最終目的
關於這本書 本書的作者是諾瑞娜·赫茲,經濟學家,在多國擔任過政府諮詢的專家,這是一本有關於孤獨感的書,孤獨要人命,本書有許多研究支持,原來孤獨真的會讓人失去生命,很多人在都市裡面生活,隨著科技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越來越遠,FB、IG這類的社交軟體看似幫助我們更容易社交,但疏離感卻是越來越重,
這本書的作者是芭芭拉·艾倫瑞克,在跟雜誌編輯的一次午餐中,她隨口說出現在應該要有人去做實地採訪、體驗,看看低薪勞工是如何靠著最低收入維持生活的,編輯就把這項工作直接丟給了她,隨後作者就決定去應徵低階工作,試著看看只靠著這些工作能不能維持生活。
作者是三井弘,骨科醫師,作者發現以往就診的病人大多數都是因為隨著年紀增長而出現疼痛問題的年長者,最近病患有年輕化的現象,現在科技產品容易讓我們長時間固定在同一個姿勢下不動一陣子,時間久了,脖子就容易出現問題,如果輕忽身體一開始發出的警訊,到了後期就無法挽回了,作者教導了如何保護脖子
現在人人手上都一支手機,無時無刻都可以連上網路,社交軟體、工作、計劃行程、娛樂,通通離不開手機,好像有一種生活被手機綁架的感覺,失去了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過多的數位生活會壓垮我們,但是只要精挑細選那些數位內容,就能提昇自己生活,也不至於被過多數位淹沒
關於這本書 作者是羅伯·狄保德,他用一個故事來教導我們簡單的心理概念,可以藉由書中的故事大致上了解童年經歷對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重大影響,我看有些書評說這本書講的心理層面只是入門階段,如果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找別的介紹更深的書。
人生的賽局是沒有勝利的,不會因為今天你達成自己訂的目標就結束遊戲,定下一個明確的目標能讓我們更有動力前進,但目標達成之後又會再設立更高的目標,最後可能會喪失原本的目的,變成一昧地追逐目標,我們需要更長遠的信念,凡事都先以推動信念為最終目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抗癌少了一種武器,即使有良藥預後也很差! 每當有名人罹癌,會有很多媒體記者詢問有關癌症,醫生要如何處理? 從來沒有人問過癌症患者,自己要如何面對現實問題? 今天整理一下,癌症患者的態度問題,決定了預後的問題!
Thumbnail
正向思考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帶來多方面的好處,包括提升心理健康、改善人際關係、促進身體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通過一些簡單的技巧,如自我肯定、積極反思、保持樂觀和培養感恩之心,我們可以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從而過上更加幸福、健康和充實的生活。
Thumbnail
#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 #羅倫斯李山博士 #王季慶 #許添盛 #梁瑞安 #賽斯 書中提到:大多數的人,在癌症出現之前,都有「失去希望」的經驗,不相信自己能過令人滿足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讓我們清晨歡喜起床、夜晚歡喜入眠、熱情期待每一天以及未來的那種意義。[無望感]
Thumbnail
人人都有心魔,如果我們平時都保持正向思考,遇到考驗自然就能輕易轉念,往好的地方想,好的念頭是救贖,可以解救自己於水火之中。 有一位優雅的老太太,八十三歲了,十年間,她遭遇女兒、大兒子,以及先生因意外因病痛離開,她用智慧解鎖這些人生考驗,明白無常就是日常。人生八苦,尤其「愛別離苦」最讓人痛徹心扉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失控的正向思考,並不是說正向思考現在失控了,然後過去的正向思考並沒有失控,正向思考做為一種反映情緒的感知狀態,我想它是人的一種天性,畢竟,「相信」有希望的未來,總能讓我們活得更有意義、更能有些作為。 關於什麼是正向思考,我傾向將它定義為:「我相信」什麼。相信,有時候是一種一廂情願;有時候是一種生命
Thumbnail
正向思考成為主流,打破框架亦是各位現代獨立女性之必需。蛤?你不同意《芭比》?蛤?你說Metoo運動已白熱化至女人使用「有毒的」陽剛氣質?!你是不是為父權說話? 女性主義崛起,健身網紅變成「正能量」的化身 :我們要愛自己,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相信自己是最美好的存在。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幸福像香水,灑向別人也會沾到自己 案例 手機裡有篇文章是與快樂有關的,單單標題就很吸睛《癌末教授的最後一堂課,…》。你預期該教授是帶點悲傷、有點沮喪的闡述罹癌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如何抗癌……結果不是,他神采奕奕的分享一生的追求…,完全沒看不出已是癌末,也看不出病痛加諸身心的折磨和痛苦。 一生順遂
Thumbnail
人性遇到事情會出現兩種型態 1.樂觀面對 2.悲觀面對 大多人喜歡看的是從樂觀人格開始 這種人格就是走直線型,對自己很有信心,不怕被任何事物誘導,生活屬於輕鬆自在 樂觀主義者從外在言行舉止就看得出來,不過度謙卑也不過度壓抑 比較進階的方式 會知道自己需要哪些"多巴胺行為"可以短暫刺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抗癌少了一種武器,即使有良藥預後也很差! 每當有名人罹癌,會有很多媒體記者詢問有關癌症,醫生要如何處理? 從來沒有人問過癌症患者,自己要如何面對現實問題? 今天整理一下,癌症患者的態度問題,決定了預後的問題!
Thumbnail
正向思考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帶來多方面的好處,包括提升心理健康、改善人際關係、促進身體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通過一些簡單的技巧,如自我肯定、積極反思、保持樂觀和培養感恩之心,我們可以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從而過上更加幸福、健康和充實的生活。
Thumbnail
#人生的轉機(癌症的身心自療法) #羅倫斯李山博士 #王季慶 #許添盛 #梁瑞安 #賽斯 書中提到:大多數的人,在癌症出現之前,都有「失去希望」的經驗,不相信自己能過令人滿足的生活方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讓我們清晨歡喜起床、夜晚歡喜入眠、熱情期待每一天以及未來的那種意義。[無望感]
Thumbnail
人人都有心魔,如果我們平時都保持正向思考,遇到考驗自然就能輕易轉念,往好的地方想,好的念頭是救贖,可以解救自己於水火之中。 有一位優雅的老太太,八十三歲了,十年間,她遭遇女兒、大兒子,以及先生因意外因病痛離開,她用智慧解鎖這些人生考驗,明白無常就是日常。人生八苦,尤其「愛別離苦」最讓人痛徹心扉
Thumbnail
癌症仍是一個目前難治的疾病,而病友對於疾病的描述各異。有人痊癒了,有人經歷了二次罹癌,更有人失去了生命,而這本書病從所願並不是作者想要生這病,而是更坦然的接受這病來到生命中。 老實說對於主題並不是這麼樣討喜的書不會主動閱讀,但就追著獎項,當作跨界看些自己平常比較少接觸的領域讀了起來。作者也寫散文也
Thumbnail
失控的正向思考,並不是說正向思考現在失控了,然後過去的正向思考並沒有失控,正向思考做為一種反映情緒的感知狀態,我想它是人的一種天性,畢竟,「相信」有希望的未來,總能讓我們活得更有意義、更能有些作為。 關於什麼是正向思考,我傾向將它定義為:「我相信」什麼。相信,有時候是一種一廂情願;有時候是一種生命
Thumbnail
正向思考成為主流,打破框架亦是各位現代獨立女性之必需。蛤?你不同意《芭比》?蛤?你說Metoo運動已白熱化至女人使用「有毒的」陽剛氣質?!你是不是為父權說話? 女性主義崛起,健身網紅變成「正能量」的化身 :我們要愛自己,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相信自己是最美好的存在。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幸福像香水,灑向別人也會沾到自己 案例 手機裡有篇文章是與快樂有關的,單單標題就很吸睛《癌末教授的最後一堂課,…》。你預期該教授是帶點悲傷、有點沮喪的闡述罹癌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如何抗癌……結果不是,他神采奕奕的分享一生的追求…,完全沒看不出已是癌末,也看不出病痛加諸身心的折磨和痛苦。 一生順遂
Thumbnail
人性遇到事情會出現兩種型態 1.樂觀面對 2.悲觀面對 大多人喜歡看的是從樂觀人格開始 這種人格就是走直線型,對自己很有信心,不怕被任何事物誘導,生活屬於輕鬆自在 樂觀主義者從外在言行舉止就看得出來,不過度謙卑也不過度壓抑 比較進階的方式 會知道自己需要哪些"多巴胺行為"可以短暫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