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2023/10/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這本書

作者是羅伯·狄保德,他用一個故事來教導我們簡單的心理概念,可以藉由書中的故事大致上了解童年經歷對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重大影響,我看有些書評說這本書講的心理層面只是入門階段,如果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找別的介紹更深的書。

本書故事主角蛤蟆先生患了憂鬱症,在好友的勸說之下去看心理醫師,在過程中我們跟著蛤蟆先生回憶童年,醫生點出童年時期的一些經驗對心理的長期影響,在經過一連串的探討自我內心後,蛤蟆先生漸漸接受自己、把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

一些重點紀錄

兒童自我狀態

自然型兒童狀態,有基本的情緒如:快樂、悲傷、憤怒、恐懼,是最原始的情緒。

適應型兒童狀態,當兒童作出上面各種情緒,會因為父母給出的回應去做出調整,因為兒童是無力、無法反抗的,會順應父母的期望去表現情緒,變成倚賴父母,順從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人把倚賴當作生活的一種方式,所以會有一些人稱媽寶的出現,或是無法自己做出決定,容易讓別人的意見影響自己,也傾向讓別人幫自己做決定,我們會影藏自己的真心去順從別人,然後又覺得自己很無力,其實就是從小父母給我們的制約,讓我們感覺無力改變狀況,只能順應對方,父母在兒童時期給人的影響非常巨大,在成人之後,這些影響都會刻在內心深處,形成我們的基本行動方式,遇到特定的情形就會顯現出來,像是上面說的無法自己做決定這種事也算是一種,或是遇事就想直接暴力解決,也是父母從小就灌輸給我們的經驗所造成,在兒童狀態下,我們會體驗到兒童時的感受,反射性地重演當時的反應。

父母自我狀態

我們心中也會有跟父母一樣的狀態,就是帶有批評、挑惕的心態去評斷他人,我感覺有一點像是網路酸民的心態,但更加嚴重的是自我批判,有時候明明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別人都沒開始批判,自己卻是批判自己最嚴重的那一個人,會陷入更深的負面情緒,有時候我們了解到原諒自己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願意放棄批判自己,很多時候都會比較快樂。

成人自我狀態

在這個狀態下我們可以思考、計畫、做出判斷及行動,兒童狀態會怪罪其他人並展現倚賴,成人狀態可自己思考,把過去所有學習到的經驗用上,分析事態並採取相應措施,可以說是為自己負責,一為自己負責之後,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掌控感,不再是把問題丟給其他人然後又獨自哭泣的兒童般,而是像個大人一樣扛起責任。

後記

兒童時期的記憶我們大多都已經忘光了,雖然我們已經不記得了,但那些經驗記憶會內化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形成我們現在行為的準則,兒童時期我們表現出來的情緒,會受到父母或照顧者的直接反饋,像是嬰兒做出一個行為,如果父母給予正面回饋,就會強化孩子的行為,反之給予孩子打擊,那可能以後孩子會換個方式隱藏這行為。我好像在蘋果橘子經濟學裡面看到有一個關於教導孩子的結論,好像是『你如何教導孩子不重要,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才重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態度都顯現出我們的價值觀,雖然父母口中會教育孩子怎麼做,但父母日常的行為就是孩子的範本,他們會直接從父母的行為舉止去學習,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影響孩子幾乎到成年為止,而成年後孩子可以獨立思考,可能會脫離父母的影響,但潛意識還是會留著父母的影子。

    17會員
    5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