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追尋高峰到塑造自我:《自由的技藝》與歐提克‧克提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許多引人入勝的登山書寫中,自然與死亡常與攀登者相偕而行,比如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在《聖母峰之死》裡頭細緻描寫的1996聖母峰山難,當時他正以隨團記者的身分參與紐西蘭攀登者羅伯.霍爾(Rob Hall)率領的商業登山團隊,卻遭遇當時聖母峰(標高8,848公尺)攀登史上的最大山難,克拉庫爾在漫天風雪中僥倖逃過一劫,但領隊霍爾與許多隊員卻葬身於壯麗又險惡的世界之巔。

與死亡偕行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人願意付出高價,不顧生死的走上頂峰?這值得嗎?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在《心向群山》一書中將之歸因於一種逐漸累積形成的文化行為,18世紀的人們還將山脈視為地表上「頗為可觀的隆起」,也不過兩百年時光,人們卻轉而追求高度,透過「攀登」體驗自然中的美麗、偉碩及未知,終至不可自拔。就像著名的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來自英格蘭的他曾兩度計畫攀登聖母峰失敗,深刻體會這一非凡任務的危險與困難,就算如此,他仍在1924年毅然離開恩愛的妻子,第三度嘗試登頂,就此在惡劣的氣候終,消失在聖母峰頂附近。一直到1999年,馬洛里的遺體才被美國登山隊意外發現。

隨著時光,如馬洛里一般對山岳的迷戀與追尋,逐漸由少數菁英攀登者延伸到了一般大眾,而商業登山也因此成為一門生意,前面提到的霍爾也正是其中佼佼者。《聖母峰之死》固然讓讀者反思商業登山引發的種種亂象,但對霍爾本人的描寫卻有如悲劇英雄。他鼓吹能力不足的客戶攀登聖母峰是真,以此收取高價獲利也是真,不過在那八千公尺以上的死亡地帶,霍爾依然堅持全力為客戶付出也同樣是真,甚至他本身就是因為等待落單的客戶,錯失下山時機而殞命。

《自由的技藝》

raw-image

自由的技藝》一書中,霍爾的出場對我來說猶如驚鴻一瞥。時間是1994年,波蘭登山家歐特克.克提卡(Voytek Kurtyka)人在K2峰(喬戈里峰,標高8,611公尺)的基地營,親眼見到霍爾領先眾人攻往峰頂。霍爾成功地在兩個月內登上聖母峰、K2峰與洛子峰(標高8,516公尺),這三座巨峰分別是世界第一、第二、第四高。而在2年後,克拉庫爾參加、最終也讓霍爾殞命的那隻登山團,正是以這項非凡壯舉為宣傳號召。

克提卡來到K2峰的目的完全不同於其他人,他希望能由一條從未有人成功的新路線登頂,而任何人都可以想像,新路線之所以還未有人成功的原因通常只有一個:那特別困難。這樣的堅持既讓克提卡創下許多前所未見的壯舉,也讓他時常在攀登巨峰前的緊要關頭退出,比如K2峰。多年後,當他回憶起1994年的經驗,他說:「那不是我想要的路線,而且並不吸引我。」對他來說,登頂固然讓人欣喜,但攀登真正的意義不來自於征服山嶺帶來的成就,反而該回到內在。

歐提克.克提卡

相較於馬洛里或霍爾,《自由的技藝》所描寫的克提卡則呈現出攀登者的另一種類型。在漫長的攀登生涯中,克提卡逐漸將登山過程中面臨的一切凝聚成一種哲學式的認知,他甚至以自創的形上學詞彙「Crea」來表達這種獨特的觀點:

攀登是一種人類的創造性,而且我認為它是其中最豐富的一種。我的攀登純粹是Crea的體現⋯⋯Crea本身在人類世界化身為創造性,而攀登就為攀登者提供了形式最豐富的創造性。天生對攀登運動和山嶺擁有獨特感受力的人,自然會在攀登中找到自己最豐富的創造,因此心智會在攀登時得到心靈氧氣。

克提卡確實以自身的攀登體現了這樣的哲學,他不求名利,也不管是否能成功登頂,彷彿將一路上的折磨與苦難是為自己能否堅持初衷的考驗。而《自由的技藝》作者柏娜黛.麥當勞(Bernadette McDonald)從全書一開頭就充分讓讀者體會到克提卡這種獨特的魅力,她記錄下2009─2012這三年間克提卡的一連串書信,對象是登山領域著名的「金冰斧獎(Piolets d’Or)」委員會,他們嘗試著以獎項為這位登山界名人掛上桂冠。克提卡在其中一封信裡頭是這麼回應的:

我瞭解這世界是懸掛在瘋狂的競爭及隨之而來的獎項榮譽所構築的駭人結構上。但這個結構與真正的藝術為敵。

從任何角度看,歐提克.克提卡都是個舉世聞名的攀登家,但真正能夠評價其生命的方式與其他攀登者或許截然不同。做為一位藝術家,他或許不希望世界記住那些他曾完成的高難度路線,當然也不是他曾經走上哪些稀有的山頭。他真正的成就,或許就在那些別人認為他失敗、沒有堅持攀登的抉擇上。

我們通常會將藝術家的作品是為他們的產出。但藝術家真正的作品,是一種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方式。─Rick Rubin《創造力的修行

本文原刊於:【讀者舉手】追尋高峰的時候,就是在塑造自我:《自由的技藝》 - Readmoo閱讀最前線

avatar-img
18會員
51內容數
閱讀是向未知的獻祭。不管獻祭的對象為何,只要足夠虔誠,收穫的總是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馬薩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命運的起伏中創造的自我意義即歷史。若然,貢獻於一個個體命運的因素,也同時影響著其他的個體。萬千個體的命運交織,也促動、干涉著萬千個體......
前幾個禮拜,我手滑買下了遊戲《柏德之門3》,由於玩法自由、劇情精采,這款遊戲快速地吸引了大量的玩家。我每天一下班就龜在電腦前,操縱著信口雌黃的地侏吟遊詩人嘗試在惡意滿滿的奪心魔、哥布林、卓爾精靈之間,用三寸不爛之舌唬爛出一條生路......
近來連續讀了兩本與氣候變遷有關的作品,立場大異其趣。一是日本哲學家齋藤幸平承襲馬克思精神的作品:《人類世的「資本論」》;另一本《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則是由資本家中的資本家─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所寫......
名聞遐邇的《一千零一夜》有個會讓所有現代人咋舌的開頭,不管是哪個版本,這一系列的故事總是這樣開始的......
「我想為梅西而死。」 達米安‧馬丁內斯(Damián Emiliano Martínez) 「如果他開口,我願意為了梅西上戰場。」 羅德里戈‧德‧保羅(Rodrigo De Paul) 對,你想得沒錯,這兩段話提到的「梅西」就是在2022年終於捧起卡達世界盃冠軍獎盃的當代球王...
閉起眼睛,想像現在的時間是中午11:45,坐在辦公桌前的你腦袋正思索著等等中午休息時間,到底該往哪個地方去。後巷7-11旁邊剛開了一家麵店,看起來不錯,不如去嘗嘗?
在命運的起伏中創造的自我意義即歷史。若然,貢獻於一個個體命運的因素,也同時影響著其他的個體。萬千個體的命運交織,也促動、干涉著萬千個體......
前幾個禮拜,我手滑買下了遊戲《柏德之門3》,由於玩法自由、劇情精采,這款遊戲快速地吸引了大量的玩家。我每天一下班就龜在電腦前,操縱著信口雌黃的地侏吟遊詩人嘗試在惡意滿滿的奪心魔、哥布林、卓爾精靈之間,用三寸不爛之舌唬爛出一條生路......
近來連續讀了兩本與氣候變遷有關的作品,立場大異其趣。一是日本哲學家齋藤幸平承襲馬克思精神的作品:《人類世的「資本論」》;另一本《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則是由資本家中的資本家─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所寫......
名聞遐邇的《一千零一夜》有個會讓所有現代人咋舌的開頭,不管是哪個版本,這一系列的故事總是這樣開始的......
「我想為梅西而死。」 達米安‧馬丁內斯(Damián Emiliano Martínez) 「如果他開口,我願意為了梅西上戰場。」 羅德里戈‧德‧保羅(Rodrigo De Paul) 對,你想得沒錯,這兩段話提到的「梅西」就是在2022年終於捧起卡達世界盃冠軍獎盃的當代球王...
閉起眼睛,想像現在的時間是中午11:45,坐在辦公桌前的你腦袋正思索著等等中午休息時間,到底該往哪個地方去。後巷7-11旁邊剛開了一家麵店,看起來不錯,不如去嘗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Thumbnail
說真的,攀岩就是賭命。 這是《艾力克斯霍諾德的北極之巔》,國家地理雜誌最新的史詩級紀錄片的第一句台詞。由那位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Free Solo》中徒手攀登酋長岩的Alex說出這句話,以及在台灣攀登世界遭逢巨變的今天看來,是格外讓人有感而發。 讓我們跟隨他們到世界的盡頭,找尋關於冒險的意義!
Thumbnail
在 2024/6/28 一早,看到手機跳出一則通知,新聞標題是「台灣知名登山家OOO攀登法國白朗峰墜谷身亡」。讀了新聞報導,接著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不少登山界人士紛紛發文致哀,並分享這位登山家在 2020 年所寫的一篇文章,以追念其在職業登山領域的貢獻。 雖然我並非十分熱衷與投入攀登高山這項運動,平常
Thumbnail
一趟五月的瑞士遊,收穫了讓人驚艷的多座世界有名的高峰美景,這次對策馬特的「馬特洪峰」特別有印象,因為為了去瑞士旅遊,同學特地選了一篇關於策馬特的英文文章來一起導讀,順便讓我練習英文單字,所以在出發之前就有點瞭解這高峰背後充滿著攀登者挑戰,既感傷又鼓舞人心的故事! Ulrich Inderb
Thumbnail
  本片紀錄攀岩家Alex Honnold(1985-)2017年6月3日徒手攀爬酋長岩的驚險過程。成為徒手攀爬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內3000英尺(約900米)高的酋長岩(El Capitan)(世界最大單體花崗岩)之第一人。清晨5:32開始,9:
Thumbnail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09/24/2014 聖母峰之死是一本翻譯原文小說,Into thin air的聖母峰攀登的真實故事。   為什麼要爬山? 因為要into thin air。   書中描述著攀登聖母峰的在1996年時,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山難事件。 共有十二人在聖母峰上喪生。 (這個不該被稱為紀錄的
12/28/2012 山,喜瑪拉雅 日期:12/1 地點:台北 高度:65公尺 喜瑪拉雅山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到達最不普通的地方。 我,不是登山專家,也稱不上是登山家,甚至於體力上也不是那種Pro級的山友,我只是一個普通愛山的人。 聖母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標高8848公尺。 聖母峰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
因為山在,所以我來了 前言 維基百科有<聖母峰>的編目,其中在登頂者中有一條是:  . 1993年,吳錦雄參與「海峽兩岸聖母峰聯合登山隊」,成為首位登頂的台灣人。   吳錦雄是誰 1993年,台灣根本還沒有人有出國攀爬大山的經驗,連攀登大山需要的設備、器材都還不清楚的年代(因為台灣只有三
Thumbnail
說真的,攀岩就是賭命。 這是《艾力克斯霍諾德的北極之巔》,國家地理雜誌最新的史詩級紀錄片的第一句台詞。由那位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Free Solo》中徒手攀登酋長岩的Alex說出這句話,以及在台灣攀登世界遭逢巨變的今天看來,是格外讓人有感而發。 讓我們跟隨他們到世界的盡頭,找尋關於冒險的意義!
Thumbnail
在 2024/6/28 一早,看到手機跳出一則通知,新聞標題是「台灣知名登山家OOO攀登法國白朗峰墜谷身亡」。讀了新聞報導,接著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不少登山界人士紛紛發文致哀,並分享這位登山家在 2020 年所寫的一篇文章,以追念其在職業登山領域的貢獻。 雖然我並非十分熱衷與投入攀登高山這項運動,平常
Thumbnail
一趟五月的瑞士遊,收穫了讓人驚艷的多座世界有名的高峰美景,這次對策馬特的「馬特洪峰」特別有印象,因為為了去瑞士旅遊,同學特地選了一篇關於策馬特的英文文章來一起導讀,順便讓我練習英文單字,所以在出發之前就有點瞭解這高峰背後充滿著攀登者挑戰,既感傷又鼓舞人心的故事! Ulrich Inderb
Thumbnail
  本片紀錄攀岩家Alex Honnold(1985-)2017年6月3日徒手攀爬酋長岩的驚險過程。成為徒手攀爬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內3000英尺(約900米)高的酋長岩(El Capitan)(世界最大單體花崗岩)之第一人。清晨5:32開始,9:
Thumbnail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09/24/2014 聖母峰之死是一本翻譯原文小說,Into thin air的聖母峰攀登的真實故事。   為什麼要爬山? 因為要into thin air。   書中描述著攀登聖母峰的在1996年時,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大的山難事件。 共有十二人在聖母峰上喪生。 (這個不該被稱為紀錄的
12/28/2012 山,喜瑪拉雅 日期:12/1 地點:台北 高度:65公尺 喜瑪拉雅山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到達最不普通的地方。 我,不是登山專家,也稱不上是登山家,甚至於體力上也不是那種Pro級的山友,我只是一個普通愛山的人。 聖母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標高8848公尺。 聖母峰
Thumbnail
全文刊載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12月號/2023 第244期 某次跟家人去阿里山,我提議爬有鄒族聖山的塔山步道,但他們聽了直搖頭說:原住民的聖山,不可以隨便進入。 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進入高山,得想到亡靈。 高山與亡靈 後來我還是獨自爬了塔山步道,無奈時間不足,沒能成功登頂。下山後覺得空虛,轉而
Thumbnail
「為什麼要登山?」     英國著名的登山家馬諾里攀登聖母峰後,記者們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這句傳誦世界的名言,相信台灣大多數家長是不認同的,若是孩子以這個不像答案的答案回答父母的質疑,一定會被罵,認為這是狡辯,是藉口。     除了反對孩子登山,我們也禁止他們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