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三開始修教程到畢業後的實習,再到如真正成為老師,不知不覺已過了三年多。
大學和實習的時候,因為上台的機會有限,加上一定會有指導老師再後面評點,更把教學當作是一種表演,設計精緻而周詳的教案和學習單,思考要植入怎麼樣的亮點。
我是在完整負責過至少一學期的課程後,才漸漸學習怎麼當老師,思考如何安排一學期的課程節奏,而不僅僅是短短四到五節的課程。如今的上台對我來說,是日常,而非表演。
而初任教職,教學現場有什麼地方,和我在當師培生的時候想得不一樣呢?
學生不見得喜歡創新教學法。
修教程和研習的時候,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創新教學法,像是翻轉、探究等等,相較來說,傳統講述法似乎是個被忽略的存在,甚至我們會不斷批判傳統講述法的缺點,認為傳統講述法不符合時代需求,老師僅僅是知識的傳輸者。
一開始的我也深深為各種創新教學法而著迷,畢竟是從前沒有接觸過的,實際體驗後發覺課堂確實變得有趣了。也認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_在課堂多與學生互動,重視學生的參與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會東西。就像我們一直告訴學生寫作文的技巧,不如讓學生實際練習寫一篇作文。
然而,我後來發現,學生不見得喜歡創新的教學法。
追根究柢,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更加辛苦的。從原本只需要坐在下面聽老師講話,偶爾動動筆寫筆記,變成要不斷地寫學習單、與同學討論,從單純的輸入變成不斷地輸出。
當然,如果讓學生單純聽講,大概半小時之後就開始注意力渙散,而且教學成效也有限,所以現在的我會交錯安排講述、寫學習單、口頭提問與同儕討論的時間。
傳統講述法並不代表無趣和無用。相反地,表達清晰生動,內容有趣的講述法其實是很受歡迎的。以國文課而言,學生其實很愛聽老師講作者的八卦,或是老師自身相關的生命經歷。而就有用程度來說,許多困難的知識確實有賴老師講解。
所以我認為傳統講述法其實是成為老師的基本功,過往的師培忽略這塊,可能是覺得我們都很熟悉了,所以不用多花時間介紹,而不代表他不重要。傳統講述法會被批判的原因,是因為他在過去的課堂上幾乎是唯一的教學法。每種教學法都有缺點與限制,只靠一招走天下很難達成教學目標。
所以無論是傳統還是創新,矯枉過正都是一種災難。
而如何讓講述法變得有趣呢?我認為和寫作技巧是觸類旁通的,例如:比起單純講述一個道理,說一個動人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也讓人印象深刻。所以我現在在備課的時候,比起做精美的ppt或學習單,還會多抽點時間想一想有什麼學生聽了會有感的故事或例子,能夠深入淺出地說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