睏讀歷史:台灣史 中華民國外交發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言

教主的話

  • 秉持「能睡覺絕不努力」的精神教主認為高中歷史編得太爛了,所以推出「睏讀系列」「具時序」「小份量」的方式讓大家方便讀歷史,不要為了讀書壓縮到睡覺時間。
  • 效果只能「很爛→普通(爛)」而已若想要從「普通(爛)→還好→還不錯」還是要自己多整理筆記、多做題目累積經驗

真‧前言

台灣(中華民國)的外交發展是需要方在「蘇美冷戰角力」的觀點去理解,簡單講台灣的外交自己的努力空間實事上不大,受美方態度轉變影響才是主力。因此:

掌握幾個重要大事件與事件中美國的態度就大抵能掌握台灣中華民國時期的外交...

所以...重要大事件有那些呢?

答案是:四場戰爭 ( 二次世界大戰 / 國共內戰 / 韓戰 /越戰 )

二次世界大戰

開羅宣言

美國為了應付二戰亞洲戰區,進而拉攏與日戰爭的中國,於是在開羅會議中發表《開羅宣言》表示:「支持中華民國戰後取得台灣」是台灣長期以來流傳中華民國統治台灣合法性、正當性的理由之一。

但《開羅宣言》是有爭議的:因為《開羅宣言》就只是個「宣言」並沒有正式條約,在國際法上並沒有效力。

簡單講《開羅宣言》就是妳男朋友跟你在一起時的山盟海誓愛的宣言,沒有白紙黑字簽約,自然也沒有法律效力。

中華民國接收台灣

理論上,戰後台灣(戰敗區)是由盟軍接收,而中華民國則是盟軍在亞洲的代表,但在中華民國認為的理所當然、台灣民眾的引領期盼下,「台灣投降於盟軍」變成「台灣光復」重回祖國溫暖的懷抱(驚!)於是中華民國就開始殖民治理台灣了!

中華民國治理台灣,事實上存在了50年的鴻溝,中華民國在接收台灣之前,紛亂的時間與比穩定的時間還要來的多,而台灣雖然是遭殖民統治,但日本帶來的現代化轉變,卻使得台灣成為比當時中國還要現代化的地方。後進國家(中國)統治先進地方(台灣)自然產生了許多的問題....這以後講到內政再說

中央政府遷台

國共內戰

國共內戰可以分為兩個方面說:

  1. 二戰結束,中國沒有外部敵人使內部團結後,內部國民黨、共產黨開始內鬥
  2. 國民黨、共產黨的內鬥事實上可視為著美蘇冷戰在亞洲暖場對抗賽

所以,美蘇的心態就很重要了,左右著戰局。

  • 美國心理:哭啊!剛收拾完二戰,又給我重開一局?
  • 蘇聯心態:爽啊!我在亞洲的小老弟要起飛了!快上車!

最終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中共在蘇聯的扶持之下壯大起來,而美國曾一度嘗試調停但失敗,國民黨丟了在大陸的政權撤退來台。

國共內戰期間,美國對此事件發表了《對華白皮書》指責國民黨要為此事件負責,此時中華民國與美國的關係是交惡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認為自己代表著「中國」,而中華民國也認為自己代表著「中國」,自此「兩個中國」問題產生。雙方都在國際上角力,爭取國際社會的認可,也引發後續一堆主權爭議的問題。

韓戰爆發

二戰後,世界陷入美蘇冷戰的架構下,韓戰不只是美蘇冷戰的一場熱戰,也是則是美蘇冷戰架構下的一場代理人戰爭(北韓代理蘇聯,南韓代理美國)。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代表共產勢力在亞洲擴張成功,而韓戰則是共產勢力在亞洲的繼續擴張,所以美國介入圍堵共產勢力的擴張自然是必然的。

所以,美國要做的事情就是組成圍堵共產主義在亞洲擴張的陣營,也就是俗稱的第一島鏈。於是要做的事情有:

美國對日關係正常化

重修與日本關係,《對日和平條約》(又稱《舊金山和約》)中,美國與日本自二戰敵對關係轉為正常關係。日本在美國扶持之下迅速重戰後中復甦,日本也成為美國在亞洲的重要同盟(?或是代理人)

台灣主權未定論
《對日和平條約》簽訂時,日本只「放棄台灣、澎湖主權」並提及台灣、澎湖主權要給誰,以至於今日有著台灣主權未定論的爭議。

美國重新與中華民國(台灣)友好

為避免毛澤東趁機進攻台灣開闢韓戰之外的第二戰場,於是美國推出台灣海峽中立化政策,派第七艦隊來到台灣協防,嚇阻中國進攻的可能。

就如同扶持日本一樣,美國也開始對台灣展開大量的援助計畫(美援),並與中華民國(台灣)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協防台灣。條約重點有:

  1. 僅協防台灣、澎湖
  2. 美國沒有同意之下,台灣也不能對中共進行軍事行動

也因為這樣,金門、馬祖成為最前線的防禦島嶼,與中共的軍事衝突主要爆發於此,像是1958年金門爆發八二三炮戰,以及後來的「單打雙不打」(單日打戰,雙日不打戰)象徵性衝突皆在金門前線。

1950-1970年代台灣與中國在政治、軍事上的對峙狀況下,僅前線零星或象徵性衝突外,實質上兩個國家並沒有太多來往,各自走在自己的發展道路上。

越戰以後

1960年代美國陷入越戰泥淖,1970年代美國退出越戰,越南迅速赤化(共產畫)。美國在越戰中反思自己的反共戰略,認為圍堵政策無法有效解決共產主義擴張,要分化共產勢力才是阻止共產勢力擴張的關鍵,且當時蘇聯與中國關係並不好,於是美國推動了「聯中制蘇」的外交布局。

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建交

美國為與中共交好,於是開始協助中國在國際上取得地位。作法有:

  1. 通過2758決議案:協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
  2. 共同發表《上海公報》: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
  3. 共同發表《建交公報》:1971年,中、美正式建交
什麼「一法三公報」、「一中原則」、「一中政策」這些外交概念大概是這時後要好好說明,但太麻煩了,教主懶的在這邊說明,畢竟篇幅太長沒人想看,日後再開專欄說明吧。

中(中華民國)美斷交

中華民國的立場也很硬,一直認為自己才是中國的代表,於是在中國要加入聯合國時(通過2758決議案),台灣(中華民國)自己退出聯合國。

也因為美國不再承認台灣(中華民國)是中國,所以在與中共建交時,也理所當然地跟台灣(中華民國)斷交。但美國還是留了一手,在國內制定了《台灣關係法》,用美國國內法維繫了美國與台灣之間的交往。

退出聯合國後,台灣失去了在國際上的正式承認,不論是叫中華民國或叫做台灣,邦交國雪崩式的崩盤,陷入外交孤立。

後來,我們開始使用〝怪怪的〞名字(像是「中華台北」)來參與國際組織,不重參與國際組織的名稱,而重實質參與國際組織,說好聽一點則是「務實外交」。

結語

說實在話,台灣外交發展離不開美國的外交策略,所以不要單單硬讀台灣外交發展,要放在美蘇角力的架構下來讀。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韓戰越戰四起戰爭左右了美國外交政策以及對台關係,台灣的外交發展也隨著與美關係的改變而改變。

avatar-img
411會員
85內容數
「台灣籃球人,不可不知台灣籃球事」身為台灣籃球人一份子的你,可以在這份專題看到關於台灣籃球過往的人、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啾巴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宗教改革的背其實將「宗教改革」當作歐洲文明再宗教領域的更新,中古時期是1.0版本,宗教改革後則進入到2.0版本。版本差異基本上在於 新教(抗議教派)出現。一本《聖經》可各自解讀,以至於新教派別林立。 三十年宗教戰爭後,政教分離、宗教寬容,歐洲更加世俗化,國家、個人腳色更加鮮明位居歷史主導位置。
「睡飽教書」的目的在於分享一些老師教學活動、教案、素養題目等,希望能減輕第一線老師身、心、靈負擔。本次分享的「歷史百問」是類似百萬小學堂的問答遊戲。老師事前以PPT製作題目,並將學生分組。課堂時,每道題以組別為單位進行限時回答(或搶答)的積分賽.....
中古初期,從西羅馬帝國滅亡(5世紀)到十字軍東征(11世紀),西歐就是一個狀態從糟糕狀態要努力往普通狀態發展的地方。因此「政權」與「教權」怎麼相互扶持成為中古初期很重要的發展關鍵。
世界史的中古時期部分應該是許多最好眠的章節,除了內容繁多之外,最麻煩的是課本編排的滿混亂的,所以許多人讀著讀著就自動睡著入教了。其實讀中古時期要抱持著:「看歐洲怎麼從保守的樣態蛻變成為一個活潑、充滿動力的歐洲。」的心態,才能醒著讀下去。
甲午戰後,日本與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台灣看著日本與清國因朝鮮問題打起來,結果自己卻變成可割可棄的對象 ─台灣os:「原來小丑是我!?。」 然而,日本這個後進的新帝國主義國家,如何處理這塊肥美但民風剽悍的台灣,成為他們傷透腦經的一事情。 特殊統治時期 日本缺乏經驗 自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到1
因為有睡覺教信徒祈求想要寫寫符合「學測水準的題目」,認為難度高的題目有助於睡眠。即便是免費仔信徒,但教主還是聽到了,於是乎就開始出題目了。由於教主太忙了,所以每次出題大概都是一、二題,然後範圍不確定,基本上希望都是少見的史料、圖表、圖片,盡可能以題組、非選或混合的方式呈現。
宗教改革的背其實將「宗教改革」當作歐洲文明再宗教領域的更新,中古時期是1.0版本,宗教改革後則進入到2.0版本。版本差異基本上在於 新教(抗議教派)出現。一本《聖經》可各自解讀,以至於新教派別林立。 三十年宗教戰爭後,政教分離、宗教寬容,歐洲更加世俗化,國家、個人腳色更加鮮明位居歷史主導位置。
「睡飽教書」的目的在於分享一些老師教學活動、教案、素養題目等,希望能減輕第一線老師身、心、靈負擔。本次分享的「歷史百問」是類似百萬小學堂的問答遊戲。老師事前以PPT製作題目,並將學生分組。課堂時,每道題以組別為單位進行限時回答(或搶答)的積分賽.....
中古初期,從西羅馬帝國滅亡(5世紀)到十字軍東征(11世紀),西歐就是一個狀態從糟糕狀態要努力往普通狀態發展的地方。因此「政權」與「教權」怎麼相互扶持成為中古初期很重要的發展關鍵。
世界史的中古時期部分應該是許多最好眠的章節,除了內容繁多之外,最麻煩的是課本編排的滿混亂的,所以許多人讀著讀著就自動睡著入教了。其實讀中古時期要抱持著:「看歐洲怎麼從保守的樣態蛻變成為一個活潑、充滿動力的歐洲。」的心態,才能醒著讀下去。
甲午戰後,日本與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台灣看著日本與清國因朝鮮問題打起來,結果自己卻變成可割可棄的對象 ─台灣os:「原來小丑是我!?。」 然而,日本這個後進的新帝國主義國家,如何處理這塊肥美但民風剽悍的台灣,成為他們傷透腦經的一事情。 特殊統治時期 日本缺乏經驗 自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到1
因為有睡覺教信徒祈求想要寫寫符合「學測水準的題目」,認為難度高的題目有助於睡眠。即便是免費仔信徒,但教主還是聽到了,於是乎就開始出題目了。由於教主太忙了,所以每次出題大概都是一、二題,然後範圍不確定,基本上希望都是少見的史料、圖表、圖片,盡可能以題組、非選或混合的方式呈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回顧近期國家斷交的事件,分析斷交對國家主權的影響,以及與外界交往的變化。40年前,斷交引發憤慨,而今反應平靜;針對在輝哥任內與我們斷交的國家,進行深入分析。此外,文章還回顧了李登輝時期及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外交政策,並對不同時期斷交的原因進行觀察。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維持中國的非法政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現狀(維持現狀)」,北京政權即可依「政府繼承原則」,繼承、併吞台灣,所以台灣人民才需要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這次大選,因為我自己現在論文趕稿的地獄當中,關心歸關心,沒空多寫文章。 但投票在即,在怎樣都要寫一篇。 台灣是個很不正常的國家,首先,我們曾被一個獨裁國家殖民,那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當年二戰後接受美軍託管,卻強佔台灣 ,結果後來自己在東亞大地區的國家亡國了,反倒把自己接受託管的地區當成自己的國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回顧近期國家斷交的事件,分析斷交對國家主權的影響,以及與外界交往的變化。40年前,斷交引發憤慨,而今反應平靜;針對在輝哥任內與我們斷交的國家,進行深入分析。此外,文章還回顧了李登輝時期及戰後國民黨政府的外交政策,並對不同時期斷交的原因進行觀察。
Thumbnail
戰爭真的要發生在已承平七、八十年的台灣嗎?這實在太不可思議,想都不敢想。大多數台灣人都選擇平心靜氣,逃避這個問題,至於內心是否焦急?也可能因為對兩岸局勢的認知不同,以致顯現於外的態度也不同。沒人有把握不打仗,也沒人敢斷言一定會打仗…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維持中國的非法政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現狀(維持現狀)」,北京政權即可依「政府繼承原則」,繼承、併吞台灣,所以台灣人民才需要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這次大選,因為我自己現在論文趕稿的地獄當中,關心歸關心,沒空多寫文章。 但投票在即,在怎樣都要寫一篇。 台灣是個很不正常的國家,首先,我們曾被一個獨裁國家殖民,那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當年二戰後接受美軍託管,卻強佔台灣 ,結果後來自己在東亞大地區的國家亡國了,反倒把自己接受託管的地區當成自己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