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3|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社會本能讓你去爭取別人已經擁有的股票,結果反而讓你財富逐漸流失;現在取得的價格越低,未來的報酬就越高-投資金律
- 在高費用的拖累下,整體交出遜於市場的成績,是一種數學上的必然。
- 市場不缺聰明人,缺的是務實的人
- 人們總是會被那些成功機率極小的高報酬方案吸引,儘管在樂透彩上每投資一美元的平均報酬不過0.5美元,還是有幾百萬人搶著購買。
- 讓自己變窮最快的方法就是將自己首要投資目標設定成"找到下一個微軟"。
- 人們總是為了追求刺激而聽任大筆財富來來去去。
- 專業賽馬賭徒都知道,想要賺錢寧可選大熱門,理由是,業餘賭客喜歡賭冷門,因此,賭熱門賽門勝出的獲利機會將比理論的賠率還高。
- 用基本邏輯想一下,風險與報酬是不可分的,假如藉由擇時進出,投資人只參與市場的上漲,躲過下跌,那豈不是只有報酬沒有風險?投資不僅要懂得風險,也要願意承擔風險。
- 1790年,全球各地投資者幾乎不可能把美國當作是有機會成功的投資市場;1871年,南北戰爭才不過結束六年,工業股票價格低到接近荒謬的地步(差不多年收益的三到四倍)。1790年在股市投資1美元,到2000年時你累積的資產會超過兩千三百萬;但基於很多理由,從來沒有一個人、家族或團體曾藉由這種方式獲得豐厚的報酬。
- 很多基金業者的專長不是資產管理,是行銷。
- 如果有位股票經紀人在電話裡告訴你,他現在推薦的股票肯定會一飛衝天,他話裡的意思其實是極度藐視你的智慧,否則如果他真的知道哪支股票會漲到什麼程度,他根本不會告訴你,相反的,他會辭去工作盡可能貸款,買進最多的股票然後就到海邊度假。
- 最大的風險在於沒有妥善的地分散資產。
- 股票、債券
- 股票: 如果投資標的增加,報酬優劣之間差異也將會變小,好運帶來的獲利不會那麼多,厄運帶來的影響也會變小。如果你擁有市場所有的股票,你所獲得的就是市場報酬,不必擔心失去它。
- 你應該承受風險的是在股票部分,而不是債券,投資債券目的是希望投資者不受市場低迷影響,還能提供一定流動性。如果你是比爾蓋茲根本就不需要擁有債券。
- 投資的本質: 節制眼前花費,以換取未來的收入。
- 現在取得的價格越低,未來的報酬就越高;相反的,現在取得的價格越高,未來的報酬就越低。
- 信用風險(Credit risk): 債務人過失始得自己的本金有所減損。
- 利率風險(Interest rake risk): 利率漲跌引發的風險。
- 1900~2000年金本位消失,帶來的債券打擊,通膨(買家要求更高利率補償,導致利率上升),同時貨幣(本金)貶值;同時影響股市估值。
- 2022通膨,FED劇烈升息,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同時影響股票估值。
- 短期借貸減少利率風險。(5年債券是整條殖利率曲線成長最快的部分)
- 通膨不利於債券(本金+債息貶值),利好於股市。
- 長期風險: 在數十年間耗盡資金的可能性。但令人詫異的是,長期風險對於人類情緒的干擾遠不及短期風險。顯而易見的,長期報酬比短期報酬震盪來的重要許多。
- 長期而言(30年期),股市比債市更沒有風險,因為股市有"平均調整傾向"。以30年為計算單位,有高達99%時間股市表現優於債市。
- 如果你企求的是豐厚的報酬,就必須準備好承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損失;假如你追求的是絕對的安全,結果就會是貧乏的報酬。用來辨識投資詐術的最佳指標就是,既有豐厚的報酬又無虞風險的承諾,轉頭快跑!。
- 歷史紀錄的真正價值是用來衡量風險,而不是報酬。歷史報酬很難用來預測報酬。
- 股利折現模型(Discounted Dividend Model, DDM): 資產可以帶來多少現金流。公寓價值不在於可以賣多少錢,而在於未來可以帶來多少現金流;自己的房子價值為何?在於這些年可以帶給你多少庇護與歡樂。
- 從這角度來說,股利折現模型就是這問題的答案: 如何區分投資於投機?
- 通膨+風險+時間補償=報酬
- 購買資產,貼現率越高越好,資產越便宜,但代表風險高+取得報酬時間長+通膨風險
- 市場價值=現時股息/(貼現率-股息成長率)
- 貼現率(市場報酬)=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股息成長率(Dividend Growth)
- 景氣越是昏暗不明,越是適宜投資的時候。高貼現率=高風險、高報酬、低股價。(但有公司倒閉風險,採用全市場指數ETF(市值加權計算,股價兩倍=市值貢獻加倍,假如沒有下市就不需要買賣增加成本)
- 當然是賭多頭,如果危機解除你就會大賺一筆,如果危機成真,空頭那邊也不會有人活著承接你的股票。
- 股市快報裡真正能夠賺到錢的是訂閱費用,而不是投資建議。
- IPO才真正是提供資本來購置人員工廠和設備,但多數時候我們是在次級市場裡買賣股權,這類活動都不會直接對公司造成影響。(好貨通常IPO散戶買不到,造成次級市場搶購,當第一手投資家釋出,股價通常也差不多到頂點)
- 經濟歷史學家Charles Kindleberger: 再也沒有什麼事比眼看好友致富更會讓人錯亂跟失去判斷力了。
- 牛頓: 我可以精準地計算物體的運動,卻無能衡量人們的瘋狂。
- John Templeton: 英文中最昂貴的一句話就是"這次不一樣啦!"
- 社會本能讓你去爭取別人已經擁有的股票,結果反而讓你財富逐漸流失,真正成功的投資是個極為孤獨的行動。
- 真正的好處不會歸於創造者,而是歸於科技使用者。(互聯網巨頭、AI...)
- 任務越複雜,我們就會越莫名其妙地過度自信;"回饋效應"越久,或是在行動與結果之間時間差越大,我們便越容易自我膨脹。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