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環境影響我們的選擇與改變

《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Goldsmith不斷地強調環境對於改變的重要性,他並舉出一個自己的經驗來說明為何會有這樣的體悟。Goldsmith常常搭飛機出差,過往他會利用這段沒有人打擾的空檔做一些事情,甚至於好好的休息,等他一下飛機就可以精神熠熠的開始工作。他自己的說法是:他有著安全著陸的幸福感和迅速開始下一項任務的熱情。但隨著飛機上的娛樂系統越來越發達,他會不自覺地連續看兩三部毫無意義的電影,因此當他下飛機的時候,卻有了悔恨的感覺,他痛恨自己在航班上浪費的時間,感覺自己違反了自律的要求。他說他花了好幾年時間才意識到機艙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他自己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可惜是變得更差。

因此,Goldsmith想要用《練習改變》這一本書來治癒讀者對於自身所處環境的誤解:我們以為自己能夠控制環境,實際上卻是環境在控制我們;我們以為外部環境是對我們有利的,實際上它卻在剝削我們、壓榨我們。Goldsmith提議我們應該像對待敵人一樣對待環境,「環境」不像我們周圍的空氣,環境是永不停歇的誘發機制,環境對我們的行為影響不容忽視。

當然,環境也不完全與我們為敵,它也能成為天使,只要環境變了,也可能把我們塑造成更好的人。但大部分時間,我們的環境就是惡魔,不知不覺迷惑了我們,環境總會悄無聲息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例如當我們和溫柔的人在一起,我們說話會更溫柔;和說話速度快的人交流,我們也會不自覺的加快說話速度。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企業會利用環境的塑造來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有些環境會影響我們的選擇,Goldsmith舉出「睡眠拖延症」為例:大家都知道每天需要6-8小時的睡眠才能讓身體得到好的休息,可是很多人在睡前總是沈溺於手機、電視影集或是iPad、電腦遊戲或其他事情中,捨不得離開那個環境而讓睡覺時間往後拖延,進而導致睡眠時間不足,第二天一身疲憊的醒來。睡覺其實是一種自我管控的活動,發生在一個完全由我們自己管控的環境中:我們可以決定什麼時候上床睡覺,可以選擇環境,從房間到床,再到床單和枕頭。我們為什麼不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為什麼我們不去獲得足夠的睡眠讓第二天精神煥發,卻非要熬夜?

這種現象稱為「睡眠拖延症」,我們推遲正常的就寢時間,因為我們想停留在當下環境裡,繼續看影片、玩手機或者打掃廚房,而不是進入相對平靜而舒服的被窩。我們在兩個相互競爭的環境中,選擇了其中一個。因此,Goldsmith認為,我們不是只有在勞累的時候才需要睡覺,我們還必須養成更好的習慣,「努力」睡好覺。如果知道環境能夠破壞我們的睡眠習慣,我們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會停下手頭的事,關掉手機、iPad和電腦,把電視機搬出臥室,按照計劃上床睡覺。

從「睡眠拖延症」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環境是一台無情的誘發機器,如果我們不去塑造環境、控制環境,環境就會塑造並控制我們,這是進行改變時需要留意的。

圖片來源:https://cradlewise.com/blog/revenge-bedtime-procrastinatio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