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影響我們的選擇與改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Goldsmith不斷地強調環境對於改變的重要性,他並舉出一個自己的經驗來說明為何會有這樣的體悟。Goldsmith常常搭飛機出差,過往他會利用這段沒有人打擾的空檔做一些事情,甚至於好好的休息,等他一下飛機就可以精神熠熠的開始工作。他自己的說法是:他有著安全著陸的幸福感和迅速開始下一項任務的熱情。但隨著飛機上的娛樂系統越來越發達,他會不自覺地連續看兩三部毫無意義的電影,因此當他下飛機的時候,卻有了悔恨的感覺,他痛恨自己在航班上浪費的時間,感覺自己違反了自律的要求。他說他花了好幾年時間才意識到機艙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他自己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可惜是變得更差。

因此,Goldsmith想要用《練習改變》這一本書來治癒讀者對於自身所處環境的誤解:我們以為自己能夠控制環境,實際上卻是環境在控制我們;我們以為外部環境是對我們有利的,實際上它卻在剝削我們、壓榨我們。Goldsmith提議我們應該像對待敵人一樣對待環境,「環境」不像我們周圍的空氣,環境是永不停歇的誘發機制,環境對我們的行為影響不容忽視。

當然,環境也不完全與我們為敵,它也能成為天使,只要環境變了,也可能把我們塑造成更好的人。但大部分時間,我們的環境就是惡魔,不知不覺迷惑了我們,環境總會悄無聲息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例如當我們和溫柔的人在一起,我們說話會更溫柔;和說話速度快的人交流,我們也會不自覺的加快說話速度。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企業會利用環境的塑造來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有些環境會影響我們的選擇,Goldsmith舉出「睡眠拖延症」為例:大家都知道每天需要6-8小時的睡眠才能讓身體得到好的休息,可是很多人在睡前總是沈溺於手機、電視影集或是iPad、電腦遊戲或其他事情中,捨不得離開那個環境而讓睡覺時間往後拖延,進而導致睡眠時間不足,第二天一身疲憊的醒來。睡覺其實是一種自我管控的活動,發生在一個完全由我們自己管控的環境中:我們可以決定什麼時候上床睡覺,可以選擇環境,從房間到床,再到床單和枕頭。我們為什麼不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為什麼我們不去獲得足夠的睡眠讓第二天精神煥發,卻非要熬夜?

這種現象稱為「睡眠拖延症」,我們推遲正常的就寢時間,因為我們想停留在當下環境裡,繼續看影片、玩手機或者打掃廚房,而不是進入相對平靜而舒服的被窩。我們在兩個相互競爭的環境中,選擇了其中一個。因此,Goldsmith認為,我們不是只有在勞累的時候才需要睡覺,我們還必須養成更好的習慣,「努力」睡好覺。如果知道環境能夠破壞我們的睡眠習慣,我們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會停下手頭的事,關掉手機、iPad和電腦,把電視機搬出臥室,按照計劃上床睡覺。

從「睡眠拖延症」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環境是一台無情的誘發機器,如果我們不去塑造環境、控制環境,環境就會塑造並控制我們,這是進行改變時需要留意的。

圖片來源:https://cradlewise.com/blog/revenge-bedtime-procrastination

圖片來源:https://cradlewise.com/blog/revenge-bedtime-procrastinatio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2會員
440內容數
Roger學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Thumbnail
2025/04/21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4/02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
Thumbnail
2025/04/02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我們想要進行改變時,環境是一個最重要的干擾因素,我們很難避環境對我們的強大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針對我們所處的環境進行預測,Marshall Goldsmith說,這包括三個相互聯繫的步驟:預判和準備(anticipation)、迴避(avoidance)、調整(adjustment)。 1.預
Thumbnail
當我們想要進行改變時,環境是一個最重要的干擾因素,我們很難避環境對我們的強大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針對我們所處的環境進行預測,Marshall Goldsmith說,這包括三個相互聯繫的步驟:預判和準備(anticipation)、迴避(avoidance)、調整(adjustment)。 1.預
Thumbnail
《練習改變》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 強調環境誘因是影響我們改變的最大阻力,我們如何來改變環境誘因對我們的影響呢?Goldsmith 的建議是我們必須要在原本的誘因與行為之間,加入三個動作:第一個是感受誘因所帶來的刺激,然後察覺這個誘因已經對自己產生影響,最後進行選擇回應的行為。
Thumbnail
《練習改變》的作者Marshall Goldsmith 強調環境誘因是影響我們改變的最大阻力,我們如何來改變環境誘因對我們的影響呢?Goldsmith 的建議是我們必須要在原本的誘因與行為之間,加入三個動作:第一個是感受誘因所帶來的刺激,然後察覺這個誘因已經對自己產生影響,最後進行選擇回應的行為。
Thumbnail
《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Goldsmith不斷地強調環境對於改變的重要性,他並舉出一個自己的經驗來說明為何會有這樣的體悟。Goldsmith常常搭飛機出差,過往他會利用這段沒有人打擾的空檔做一些事情,甚至於好好的休息,等他一下飛機就可以精神熠熠的開始工作。他自己的說法是:他有著安全著陸的幸福感和迅速開
Thumbnail
《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Goldsmith不斷地強調環境對於改變的重要性,他並舉出一個自己的經驗來說明為何會有這樣的體悟。Goldsmith常常搭飛機出差,過往他會利用這段沒有人打擾的空檔做一些事情,甚至於好好的休息,等他一下飛機就可以精神熠熠的開始工作。他自己的說法是:他有著安全著陸的幸福感和迅速開
Thumbnail
改變的第一個原則是自己要打從心裡認同自己需要改變,但事實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別人才需要改變,自己不大需要改變。《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也是知名CEO教練的Goldsmith指出,當想要拒絕改變時,我們會把人類善於逃避的天賦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甚至會養成一種自欺欺人的思維方式。這並不是「藉口」,藉口是在事
Thumbnail
改變的第一個原則是自己要打從心裡認同自己需要改變,但事實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別人才需要改變,自己不大需要改變。《練習改變》一書的作者,也是知名CEO教練的Goldsmith指出,當想要拒絕改變時,我們會把人類善於逃避的天賦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甚至會養成一種自欺欺人的思維方式。這並不是「藉口」,藉口是在事
Thumbnail
我們都會有兩個「我」,一個是我們希望中的「我」,另一個則是現實中的「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兩個「我」之間是存在差距的,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們心裡總是有許多想要改變的事情,但卻又無法做到,就這樣年復一年,這就造成了很多書籍或課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但,知道跟做到之
Thumbnail
我們都會有兩個「我」,一個是我們希望中的「我」,另一個則是現實中的「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兩個「我」之間是存在差距的,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們心裡總是有許多想要改變的事情,但卻又無法做到,就這樣年復一年,這就造成了很多書籍或課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但,知道跟做到之
Thumbnail
★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你滿意現在的自己嗎?  
Thumbnail
★你喜歡現在的生活嗎?你滿意現在的自己嗎?  
Thumbnail
原文書名叫做《The Catalyst》,也就是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博格教授認為,改變不是從外在施壓,而是利用催化劑加速讓化學變化自然產生,而催化劑的功用就是移除障礙與降低門檻,以下是三種常見的障礙場景, 不想失去主控權,喜歡維持慣性,對不確定性打折。
Thumbnail
原文書名叫做《The Catalyst》,也就是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博格教授認為,改變不是從外在施壓,而是利用催化劑加速讓化學變化自然產生,而催化劑的功用就是移除障礙與降低門檻,以下是三種常見的障礙場景, 不想失去主控權,喜歡維持慣性,對不確定性打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