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視死亡真的是一個很好刺激思考的動力。
在協助工作室客人理解他的現況時,我突然得出了一種通用觀點,純屬個人理解,野人獻曝,醫者同行也許可以用來幫忙理解受苦的人,從而得出現況該做些甚麼,甚至是不該做甚麼。
用圖例解釋,要是學過一點哲學佛學跟心理學的話,應該會很好懂。
整個線段代表的是「受苦」的程度,越靠近無明越苦,反之越靠近覺者越不苦,這裡的苦代表的是個人的「感受」。
有兩點要說明,第一,為何是感受苦的程度,而不是症狀或疾病嚴重程度,第二,為何兩端是無明與覺者?
這是借用佛陀的教法所得來的,佛法的基本觀有個理論叫十二因緣,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佛學大辭典,基本上是在說明這個世間是怎麼循環輪迴的,一切皆從無明為開端,於是生死有著無邊無盡的苦。
無明這詞以我現在的見地程度真的是很難解釋,我暫且理解為是對於某種最終智慧的「無知」,於是整個受苦程度多寡就取決於「無知」的比例,這個知不只是某種知識,更是種發覺、理解和實踐,所以端點的最右端是覺者(這也是佛陀的其中一個別稱解釋,最高明的知在佛學名詞叫無上正等正覺)。
痛跟苦在某個程度上來說是分開的,現代科學也慢慢的可以證明這點,痛是透過各種感官介面從而得來的感覺,苦是這些感覺跟我們的心意識碰撞交疊後,進一步產生的感受,所以你可以有著癌症末期,痛得要死但卻心裡平靜,為何能平靜,因為你「知道」了某些形而上不可名狀的東西,於是你安然接受,像是晚年受腎臟癌磨難的聖嚴法師。
在這個因無知而受苦的線段分佈裡,有著兩個重要的分水嶺,決定了你是在現況A、現況B、還是現況C。
分水嶺1代表的是「知不知道自己受傷了」,這裡指的受傷泛指各種身心受創或是外力影響,代表現況A的人是不知道自己為何痛苦,現況B的人是已經有一些資訊或資源,讓他有所本的辨別出自己正在痛苦。
我個人認為因身心困擾投入宗教靈性,或是各種身心靈區塊的人,A、B是大宗,而沉迷身心靈療癒迴圈甚至走歪進入邪教的人,我覺得B族群最多,反倒不是A。
A族群很多時候可能根本無病識感,連求援都不知道,這也是不能說某些人抗壓性低的原因,他們痛苦反倒是因為他們抗壓性極高,但其實並不瞭解自己受傷了,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甚至會做出艱難選擇離開人世,而代價就是留著的人更為痛苦。
分水嶺2就比較特別,是我透過生命經驗以及觀察學習而來,這也讓B族群跟C族群有著極大的差異。
我認為,「要不要再繼續覺得自己受傷了」,是B能不能跨到C的重大關鍵,因為這樣的認知與選擇,決定了人會不會繼續受那麼多苦。
就像尼采說的,試著不再怨恨外界,也不再怨恨自己,勇敢無畏的面對外界對生命的挑戰,去改變、去適應,去負起照顧自己更向前走的責任,所以C族群的人,我定義為甘願的人。
再多的療癒,都不能替你做生命的決定,只因人的一生會有無窮無盡的危難,因關係所帶來的衝突你也無法逃脫,這些都會讓你受傷,你的內在小孩、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父系母系祖宗十八代……,這麼多的理論跟說法,你療癒不完的。
只因那些不是苦的源頭,那些只是生命這條漫漫長河裡的水花波瀾。療癒可以給你喘息的空間,卻不會給你力量,當你有福氣辨別自己受傷了,也收集了足夠的知識能夠對自己善良,是時候決定,你還要不要讓受傷的自己停下腳步了。
於是乎醫者可以做的,我覺得就是辨別眼前人是A、B還是C,是A就陪同理解自身受傷狀況,使其有清楚認知;是B就持續給予資源,拓展他的認知,使其心志越來越強大,做出對現況更好的選擇;是C就相對單純了,想盡辦法減少他負重前行的阻礙,互相學習,也一起見證生命經驗帶來的智慧與榮耀。
就像道家說的,我們身處的人間世只是一個幻象,一個迷失於悲歡離合的生死之局。要是你有幸辨別得出來這是夢,清醒了,卻還不得不受困在這個清醒的夢裡,其實你可以放手而為,任意縱橫。
生命亦就因此而充滿了生趣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