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封.笙堡(Alexander von Schönburg)1969 出生於貴族世家,父母分別因無產階級革命而家產盡失,自小便在「節儉就是美德」的訓誡下長大,在貧富共時的環境中度過成長期,是以自稱是個「在阮囊羞澀的貧窮與厚顏無恥的富裕間的走私者」。目前和家人定居柏林。
曾為多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文,包括《浮華世界》、《時尚》等,並擔任過《法蘭克福匯報》編輯,德國時尚雜誌《公園大道》(Park Avenue)主編。2009 年起加入德國《畫報》(Bild)主編群。其作品《聊得有品味》、《窮得有品味》、《冗物大辭典》、《你想知卻不敢問的國王大小事》、《外帶一杯世界史》,本本暢銷,常駐排行榜。
這本書是在 2023 年 11 月中旬 台中誠品生活 480 尚未正式開幕期間不經意發現的。當下簡單翻閱後覺得是一本蠻有趣的書,但是一想到家裡書櫃膨脹的速度,只能憑藉著意志力將它放回去。後來 kobo 某一週的 85 折剛好選了這本書,索性將它收入電子書櫃裡。
作者曾經從家財萬貫的貴族落為平民,又在賓拉登恐怖攻擊事件後遭受裁員,談論這個主題顯得格外真摯。書中以戲謔的筆調,侃侃而談我們生活周遭都會經歷的事物,如工作、飲食、交通、旅行、服飾、親子教養等等,用豐富有趣的例子來激發讀者對財富的思考:生活真的會因為擁有更多財富而過的更好嗎?
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輕鬆,內容佐以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和譬喻,只為了苦口婆心地向讀者強調一個核心觀念 — 品味與幸福不應該建築在金錢之上。或許我們不一定能完全認同作者的看法,但是在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確實給了我們一個反思生活的寶貴機會。
「有錢」容易讓人變得吹毛求疵、變得怨天尤人、變得特別喜歡追求完美,並且成天擔心被偷被搶、擔心被別人佔便宜、擔心被更有錢的人比下去。有些坐擁財富的人反而羨慕起平凡人的簡單生活,但是一個人依賴的東西越多,內心越容易感到不滿足,最後還是難逃物質氾濫的糾纏。
「變窮」讓我們不得不學習到,如何判斷事情的優先順序,以及如何分辨出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沒錢的人被迫生活的簡單,雖然有時候會不方便,卻是一個讓人看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和優先順序的機會,擺脫生活中沒有也沒關係的牽絆,讓生活只留下以熱情奉獻的事。
這讓我想起蒙格時常提醒世人的告誡:「幸運的祕訣,是降低自己的期望。」但是當人們已經習慣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後,除非擁有像是悉達多太子(釋迦牟尼佛)追求苦行的理想與毅力,否則很難主動地降低自己對於物質的需求。
矛盾的是,對於原本就處在貧窮的人來說,也很難在看完這本書後,立馬就對現在的生活甘之如飴。書中分享了德國哲學家阿諾.格倫(Arnold Gehlen)所提出的「動機過剩」理論,他認為人類持續承受著一種壓力,促使人們去追求超過滿足當前慾望的東西。雖然人類能有今天的文明很大一部分受益於動機過剩的驅力,但反過來想,它也讓我們更不容易滿足於現況,除非能親身經歷過想像中的理想生活,否則我們很難被說服現在的生活就是最適合自己的。
這個矛盾似乎也映證了書中描述的另一個有趣的事實:在歷史或文學的例子裡不難發現,所有視財富如糞土的人,幾乎都來自經濟狀況極好的家庭。
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是一位支持自由主義的法國學者,但是他在 1840 年針對美國民主與平等的社會體制提出潛在的隱憂:
若差異是社會的普遍法則,那麼,再大的差異都很難被發現;但是,如果讓一切都齊頭如一,這時再細微的差異都會顯得刺眼……。這就是為什麼民主社會的人民會在生活不虞匱乏、物質過度氾濫的情況下,依舊為無以名之的奇怪憂鬱所苦……。我在美國沒有看過任何一個窮人不是一心妄想過富翁一般的生活,就是豔羨富豪所擁有的享受。
這個觀點非常有趣,過去的我從來沒有往這個方向思考過平等的意義。從人權的角度來看,人人平等無庸置疑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捍衛的訴求;但是,平等的觀念也可能會誤導我們只要足夠努力,就能夠過上和成功的人一樣的生活。
這種相信自己將擁有無限可能的信念,雖然在一開始會讓人覺得非常滿足,尤其是年輕人。雖然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及幸運兒確實能夠順利達成目標,但在整個追求的過程中,絕大多數的人卻必須飽嘗挫折、不安與困惑,這種痛苦甚至讓他們的靈魂徹底窒息。
現今的社群媒體不停地宣揚著暴富人士的故事,以及散布各種精心設計的商品廣告來勾引出大眾對物質的需求,更加深化了要賺很多錢才能成功的意象。事實上,「你是否富有」的關鍵在於「你有什麼樣的需求」,我們絕大部分的需求,其實都是被別人塑造出來的,只有認清這件事情後,才能重新塑造自己對於「富有」的定義。
書中分享了一段歐洲人如何塑造印地安人需求的小故事:
第一批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歐洲人,一心垂涎印地安人手裡的野熊皮,但他們拿不出任何印地安人感興趣的東西來進行交易。為了得到這些珍貴的皮草,歐洲人不斷向印地安人鼓吹玻璃珠、武器和酒的好處,印地安人終於相信這些是真的。後來印地安人的下場就眾所皆知了。
大腦專家沃夫朗.舒茲(Wolfram Schultz)曾經用猴子做過一項非常有名的實驗:
他把猴子關在籠子裡,在餵猴子吃蘋果前,門上的燈就會亮。猴子了解到燈亮之後,就會有蘋果吃,於是牠只要一看到燈亮,大腦就會開始分泌多巴胺而感到興奮。但是在實際拿到蘋果後,分泌量就不會再增加了。
後來,舒茲將蘋果換成猴子更喜歡的葡萄乾,牠看到燈亮後多巴胺分泌量果然增加了。但在習慣葡萄乾之後,多巴胺分泌量降回和蘋果一樣的程度。
最後,舒茲將葡萄乾換回蘋果,猴子大腦的多巴胺分泌量卻降得更低。在猴子沒有得到葡萄乾前,不管給他幾百遍蘋果都能喚起牠的興奮感,但在吃過葡萄乾後,拿到蘋果時竟然只剩下失望。
這個實驗帶來了兩項發現:
作者認為,只有窮人才能真摯地享受到奢華,從來沒見識過好菜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佳餚的美味;相反的,有錢人已經沒有能力享受了,只會不斷發出神經質的批評,像是「另外兩家知名香烤嫩雞比這裡的好吃多了。」
這樣看來,真正匱乏的人其實是有錢人,錢就像是一種毒品,會讓人跟現實生活漸漸脫節,並且變得虛有其表只會炫耀。只可惜,這種人不管到哪裡還是一樣不快樂。
我認為「限制」是幫助我們變得更好的機會。儘管「限制」在表面上或許會帶來不便,但是它同時能為我們帶來創新的樂趣,就像是天馬行空的畫家,也需要借助尺寸固定的畫布來將想法去蕪存菁。「變窮」也是一種加諸在人生上的限制,當環境迫使我們無法肆意揮霍錢財去獲得快樂,會促使我們開始去思考,生活中是否有金錢以外的東西,能為我們帶來幸福與快樂 — 可能是久違的和家人在家看場電影、和朋友享受一杯咖啡的時光、和愛人愜意地漫步在陽光灑落的草坪上。
最後,分享書中一則我很喜歡的小故事作為結尾:
唯一讓我讚嘆不已的樂透玩家,是位住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的可愛男士,他一輩子都在玩樂透,卻從未妄想自己會中大獎。有一天他竟然中獎了:910 萬歐元!他無法置信地為自己留下 1 萬歐元,其餘全部捐了出去。理由很簡單:他不想毀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