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過無數次卡謬的佳句擷取,一直沒機會好好讀完一本完整的卡謬作品,直至前幾個月在三餘瞥見這本,購入了人生第一本卡謬。原想著薄薄一本應該會加速閱讀速度,卻沒想著今年一月初打開它翻閱至今暫停了數次,因故事中許多橋段與我現實的人生不斷衝撞導致。過程中不知原因,不斷浮現之前閱讀《德米安》的感受,即使這兩本作品要談得如此不同。
《異鄉人》出版於1942年,並成為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當我同溫層友們談起卡謬必然聊到《異鄉人》。此書以主角默索爾(名字因翻譯會有不同,此為我閱讀的翻譯)母親的死亡電報作為開端,看似驚人起始卻絲毫感受不到默索爾的情緒起伏。默索爾並不是一個對萬物無動於衷的人,比起無血無淚,他更像對自己完全誠實。假如他對某件事無法共感,並不會偽裝成自己有的樣子。正因如此,故事中他站在了世界的對立面,成為無論如何都無法被原諒的人。
前往喪禮、喪禮途中到最終下葬,默索爾都表現出異於常人的冷靜,這也成為養老院相關人士與他初見且唯一的印象。默索爾在母親離世後,生活與以往無異,他保持原狀工作與社交。在某個艷陽高照的午後,他被牽扯進朋友的私事,進而開槍射殺一名阿拉伯人。審判過程中,因為在喪禮沒有掉淚、因為與以往毫無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種種脫離普世價值觀的行為,默索爾被視為無情的異端人士,進而被判處死刑。然而未因親人離世改變人生是一種罪過嗎?平凡且毫無張力的情緒就不配稱為愛嗎?一邊閱讀一邊反思,我知道我身處的世界會說默索爾荒謬,但真正荒謬的難道只有默索爾一人嗎?
卡謬以默索爾在母親逝世時的反應貫穿整部作品,也可以從一些細微末節看到他在默索爾身上設定「與世界背道而馳」的自由靈魂。好比收到老闆提議前往巴黎工作,他卻選擇了不積極回應。在老闆眼中的年輕人對這類機會應該更有拚勁,因此默索爾的態度令他感到不悅。好比確認死刑後,神父來到獄中試圖讓他依靠上帝,卻沒想到默索爾從始至終相信的只有自己,這般不願相信上帝的堅定態度也使神父感到不悅。除了與默索爾深入交談與相處的友人們,其他人對他都沒有「好感」,在默索爾身上充滿著這世間難能可貴的「被討厭的勇氣」。書末提及「他人之死、母親之愛、他的上帝、他人所選擇的生活、他人所選擇的命運,與我何干?」再次重擊了閱讀中的我,他從不讓世間任何一種名詞定義自己,因此即便身陷囹圄,他仍是自由的。
閱讀時便有這次讀後感不好寫的預感,畢竟我仍像是扎根一樣的站立於世界共有的標準上,也同樣會以與世界並行的角度觀看、批判與討論。跟隨主角進入故事時,我很難不發現自己現實生活中也是那位律師、那位法官、那位單憑幾面之緣便隨意斷定性格的門房,要做到像默索爾一樣自在的不迎合,對目前的我而言仍相當不易。讀畢查找大家關於《異鄉人》的心得時,也發現我對默索爾的疏離感之重,無法同多數人一樣因閱讀被輕易撼動。但以這個角度來說,我是否也能算是一種異鄉人呢?我的異鄉感或許體現在不同之處,在一些無法被歸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