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1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舊蘇花慢行才能一睹的護國神山起點——烏岩角

烏岩角。(筆者攝影)

烏岩角。(筆者攝影)


烏岩角,台灣護國神山中央山脈的北部起點,聽聞好幾次大名卻一直沒有看過,這次年假趁著好天氣跑跑蘇花公路時,終於一睹它的風采。

重機無法走國道五號,繞遠路走台9線北宜公路看似更辛苦,卻也省去塞車的鬱悶;刻意走蘇花公路而不走蘇花改,才不會一直望著隧道發愣,方能一睹急速下切的岩壁與一望無際的蔚藍太平洋的迷人風景。

這一趟沒有住宿,也沒有目的地,雖然放過了難得的好天氣長假,倒是避開了人擠人的煩惱,我想也是重機旅行的一大優勢吧。


繞路而行,收穫卻更多的北宜公路與舊蘇花

過年連假天氣大好,但也沒有多日出遊的規劃,一來前一年工作累積的疲勞一直無法消除,二來害怕人潮盡出的旅行品質,索性好好在家休息。不過呢,看著窗外風光明媚,一日不騎車出門拍照還是會心癢癢的,所以初三這天一起床還是背著相機出門了。

上次走蘇花是半年前的事情了,一直以來蘇花公路的美都藏在熱情的夏季,難得有溫和的冬日陽光陪伴,因此決定東進蘇花公路,至於要去哪心裡倒是沒有盤算,就看看時間有多少、能讓我騎多遠了。

如果是騎重機的話,從台北往蘇花公路走的選擇不多,北宜公路基本上是最佳路徑。雖然與國道五號相比多了近30分鐘的時間,不過我一向重視行車品質多於速度,與其慢慢塞,不如邊走邊玩來得踏實。尤其在新北與宜蘭頭城交界的縣界公園,還能一睹北宜公路與蘭陽平原的壯闊景色,這是國道五號無法給予的。

從北宜公路一覽蘭陽平原。(筆者攝影)

穿過蘭陽平原來到蘇澳鎮,是蘇花改與舊蘇花公路的分界點,在這裡就可以看到大家的選擇:是高速前行,還是小步慢走。雖然重機可以走蘇花改(至今仍不明白為何白牌速可達不能走),不過隧道、低速限以及陣陣車潮,都會讓騎乘體驗差很多,還不如走以前的蘇花公路,雖然繞了點,卻能一睹太平洋的美。老實說也必須感謝蘇花改,吸走了不少車流量,讓蘇花改的騎車體驗更好了,真是成也蘇花改、敗也蘇花改。

這次走蘇花改有個地方讓我驚艷——南方澳觀景台終於讓南下的車也能停下觀賞了。以前只有一條馬路,觀景台靠在北上車道,雙黃線讓南下的車無法迴轉停車;現在則是將雙向車道分開,觀景台夾在中間,這樣一來雙向的車都能好好停下來了。


南方澳觀景台再往南走一點,約莫蘇花公路11k左右,就會是欣賞烏岩角的最佳位置了。不過這裡也是雙黃線組閣,因此如果是南下的車輛,要再往南走一點到一個東澳觀景台迴轉,會比較安全;其實這裡也不算是個景點,也沒有觀景台,比較像是路邊可以休息看風景的地方,烏岩角欣賞處只有一個小小避車彎,所以如果是開車來的話,也要注意避免阻擋來車才好(再次體現小小機車的優勢!)。


護國神山中央山脈起點:烏岩角

烏岩角被稱是中央山脈北端的起點,也可以說是南方澳與東澳的分界點;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它是一座陸連島,不過前往當時因為潮汐關係,看不到相連的沙灘,但是與海相隔之後,更有種遺世而獨立的美。


烏岩角其實是可以走下去的,有不少戶外運動愛好者和攀岩玩家會來挑戰,不過從蘇花公路下切到烏岩角的高低落差至少有300公尺以上,而且陡峭程度有點危險性,既然當天是興起而來、沒有做足準備,我也就不冒險攀登了,等有機會再來試試吧。平時沒有訓練的也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雖然天氣很好,不過「過了中午山區變天」是過去經驗中不變的道理,果然很快地頭頂就開始飄起了擋住陽光的雲朵,儘管不至於下雨,我想是老天爺提醒著回程時間到了的提示。

返程途中看著時間尚早,選了個深入蘇澳鎮小社區的在地咖啡廳坐坐休息一會,果然沒人沒車的,不用搶車位也不用等排隊,過了個愜意的午後便慢慢返回台北。到了北宜公路時,又看到了塞在國道五號上的車隊。

從北宜公路遠眺塞車的國道五號。(筆者攝影)


從年假車潮反思旅行的選擇

今年年假雖然不常,卻有難得的大好天氣,連北部都萬里無雲。扣除帶父母出門走走,我今年反而沒有特別規劃出遠門,因為住宿真的不便宜,也很不想跟車潮塞在一起,最多就是騎車到蘇澳一日來回而已。這一趟一日來回,沒有真正的目的地,也沒有規劃去什麼景點,就是想走走蘇花公路看看海,看著時間差不多就返程了。

聽起來有點無聊,不過我覺得機車出遊的好處就是這樣——不免風吹日曬雨淋,不過想走就走、想停就停,甚至不必受制於大家所熟知的「景點」,旅途中可以欣賞台灣的壯麗山川與人文小鎮,甚至挖掘屬於自己的景點,這個過程本身對我來說就是旅遊,能好好體驗,也就不一定需要特別到什麼地方了。

今(8)日小年夜為春節連假首日,過往春節期間易壅塞的南迴公路今日未見明顯車潮,台東縣警察局大武分局預估10、11日才會出現旅遊人潮,並表示警方已做好準備應對車潮。台東縣觀光業者表示今年春節訂房率僅剩6、7成,納悶「不知道遊客跑去哪裡了」,質疑是否是經濟不好導致遊客減少。

以上是看到《關鍵評論網》以中央社新聞稿所撰寫的摘要,看了是難過又覺得合理,底下留言刷一排「台灣住宿不划算」等云云的留言。國旅被罵貴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很多人都說花一樣的錢,還不如出國還比較有價值,因為島內旅遊品質差、服務不如國外、住宿體驗不值得那個價格等等。

其實觀光旅遊可以用經濟學的本質來看,供給者與需求者之間是否平衡。大家想玩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那供給者能給的又是什麼?

我一直覺得台灣還是具有國際觀光的潛力,這麼多特色小吃、位處地震帶造就的壯麗景緻、山川之間的公路美景、非主要幹道上的人文故事,怎麼會不好玩?我們很習慣「易達、省時、方便」的旅遊型態,不過這些條件下的景點也沒那麼多,當大家都往這些地方跑,又甘願忍受塞車或人多的品質,那旅宿業者當然也不會給出更多的旅遊選項,甚至有了喊價空間。

現在大家不留台灣玩了,是一種反噬,也是一種警訊,不過回過頭來想,讓台灣旅宿業者推出參差不齊的服務的是誰呢?

觀光也是經濟活動,離不開供需平衡的核心概念。我相信還是有很多用心推廣深度旅遊或特色旅遊的業者,只是消費者願意買單嗎?我們願意把錢花在「犧牲一點方便、獲得獨特體驗」上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