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時遠見(The Long View)》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理查.費雪(Richard Fisher)為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新聞倫敦辦公室的資深記者,為英國廣播公司未來頻道(BBC Future)撰寫及委託外製報導。從 2019 至 2020 年,理查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奈特科學新聞獎學金,工作地點分處劍橋與麻州兩地。他同時也是倫敦大學學院的名譽研究員。他撰寫的電子報名稱為《長遠眼光:現場指南》(The Long View: A Field Guide)。
《深時遠見:時間感如何影響決策,人類如何擺脫短期主義的危局(The Long View: Why We Need to Transform How the World Sees Time)》(2024)

《深時遠見:時間感如何影響決策,人類如何擺脫短期主義的危局(The Long View: Why We Need to Transform How the World Sees Time)》(2024)

《深時遠見》是作者理查耗時了 5 年所完成的作品,創作的起心動念卻是源自於自我的恐懼。當時作者的女兒剛剛出生,他忽然意識到女兒很可能會活著看到 22 世紀。在他身為記者的職業生涯中,看過許多新聞報導、報告或預測中提到 2100 年,幾乎都是駭人的描述:

  • 2100 年之前,海平面上升和惡劣天氣將導致許多城市沒入水中。
  • 到本世紀末,人類有六分之一的機率遭遇滅絕命運。
  • 2100 年之前,地球上將近一半的物種可能會滅絕。
  • 22 世紀之前,自動化將使人類成為無業遊民。

當今社會短視近利的習慣,忽視了每個行動對未來造成的影響,這些影響常常隱而不顯,必須經過數十年的時間醞釀,直到累積成足以危害到國家社會或是自然環境時,才會開始被眾人關注。等到那時候,為我們行為付出代價、承受著這些災難後果的人,很可能就是我們自己的後代子孫。

公共哲學家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把這樣的行為比喻成「對未來殖民」— 未來的世界就像是一塊尚未有人居住的殖民地,今天的人可以肆意地掠奪未來世界的資源,來滿足當前的利益需求,未來的人因為還沒有出生,甚至連反抗的權利都沒有。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透過長期的觀察與研究,分析了今日國家社會形成短視習慣的原因和影響,藉此凸顯出長遠眼光的重要性,並且描繪以長遠眼光改變這種狹隘視野的願景,打造出一個永續不息的自然和社會環境。

形成短視的原因

短視的習慣並非由單一因素所構成,作者分別從「社會」和「心理」兩個面向切入分析。在社會方面,許多既有的制度導致人們傾向短視:

季度思考

20 世紀初,紐約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提出「每三個月公司需要與市場分享財務細節、預測和計畫」的要求。若公司領導者無法在每季繳交出漂亮的財務報表,投資人往往會認為領導者經營不善而被替換。這樣的風氣使得公司領導者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做出許多只對短期有益的決策,而忽略了長期的計畫和投資。

目標暴政

社會學家羅伯特.賈卡爾在其著作《道德迷宮》(1989)中,描述一種特別有問題的經理人類型。這類型的經理人來到一家工廠,他們會立即要求工人投入更多,同時讓機器加倍運作,以提高生產力;幾個月後,目標實現,經理人因表現亮眼獲得升職或是換新工作,離開了工廠,卻留下一團混亂的局面 — 優秀的人才因不滿而離開、機器因過度使用而損壞。盲目地用特定的指標來衡量目標,往往導致出乎意料的結果。

折現思考

投資於未來的效益難以估算,透過折現的概念,可以讓未來的事物與當前的事物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弔詭的是,如果投資的時間尺度非常長,比如一千或一萬年,折現率幾乎會將這份投資的效益貶值到 0 — 等於是今天一個人的福利,有可能與未來數百萬人的生命價值相同。或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聯合國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年度預算,比普通麥當勞餐廳的預算還要低。

政治任期

政治任期長度,與現今許多議題的時間長度,存在著很大的落差。21 世紀許多重大挑戰,跨度都是數十年以上,但是世界各地的選舉通常間隔四年,或甚至更短。除此之外,即使某位政治人物決定做對的事,也無法保證其繼任者會延續這些正確的政策。

我不會將大量政治資本花在 2010 年另一個人要面對的問題上。
— 美國政治家大衛.史托克曼

媒體影響力

新聞,顧名思義,是前一天或甚至更近時間內發生的事情。雖然有些記者會遺憾地承認,氣候變遷應該是每一天的頭條新聞,但是除非可以將昨天發生的野火或颶風歸咎於它,否則人們更喜歡看到新鮮、能激起情緒的騷亂或是八卦事件。

在心理方面,大腦運作的方式也會影響人們的思考:

現實偏誤

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會把當下看得比未來更重要。這也解釋了人們為什麼不喜歡花錢購買家庭保險、無力為退休儲蓄、暴飲暴食含糖高脂的食物、或是在衝動購買後感到後悔。

遠近效應

人們當下遭遇的問題,比遙遠的未來具體的多。1969 年首次登月之後,火箭從外太空回來時,有可能會攜帶危險的外星生命(理論上有可能全面擊敗地球上的生命,或者消耗掉所有氧氣),因此太空人在落入太平洋後,應待在密封的駕駛艙,等待回收並隔離。但是,當天炎熱的天氣讓艙內的太空人很不舒服,太空總署官員決定讓他們開門透透氣,這一刻可能是人類的關鍵轉折點 — 艙門一打開,裡面的空氣全部湧出來,如果裡面承載著月球生命,優先考慮太空人短期舒適的決定,可能會將致命的外星生物釋放到海洋中,導致世界末日。

培養長遠眼光

長遠眼光是一種可以跨越時間尺度的能力。它可以是一種視角,讓人超越當下的壓力,走入其他的時間;它可以是一個方向,在不確定的時期提供指引;它也可以是為人處世的原則,並且幫助人們看清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有意識地思考關係和社群,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培養出長遠的眼光。「世代互惠」鼓勵人們跨時間思考社會關係,藉此產生促進長遠眼光的助力。舉例來說,如果知道祖先曾經非常慷慨,人們也較容易對自己的後代慷慨;如果要求人們想像未來的人性格溫暖且富有道德責任感,人們更有可能會支持導向那個未來的政策。

除此之外,以世代為單位的思考,也能幫助心智建構更長的時間尺度。例如:如果女兒在作者成為父母的年齡生孩子,可以估計她的孩子會活到 2130 年代;假設醫學繼續提高壽命和生育能力,她的孫輩可能會活到 2160 年代以後,而她的曾孫輩則有望活到 23 世紀。或是往回思考父母親一輩,例如:作者出生於 1980 年,當時雷根以壓倒性優勢勝選,約翰.藍儂遭到暗殺;祖父母在 1940 年代末生下第一個孩子,當時的世界仍深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

單看歷史時間軸上的標記,所有的世界事件感覺都離自己很遠,但是當自己想像祖先曾經生活在這些事件中,距離就會拉近一點。

雖然每種文化可能發展出自身應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方法,但是支撐這些時間觀背後的道德原則,包括長期管理、關注連續性、與環境建立緊密連結和世代互惠等等,都是獲得普世認同的價值,可以融入每個人的長遠視角裡。

社會是一份契約,不僅是活著的人之間的夥伴關係,而且是活著的人、死去的人、即將出生的人之間的夥伴關係。
— 政治思想家艾德蒙.伯克

長遠眼光的兩難

儘管長遠眼光可以幫助人們擺脫短視的壞處,但是如果過度重視未來,可能會不小心犧牲了現在。若將所有資源都投資到未來,當今生活最直接面臨的問題,例如貧富差距、難民危機、流行病毒等等,反而無法即時處理。

除此之外,未來多數的事情無法預測,用非常長的時間尺度來看,今天看似正向的行動,實際上有可能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甚至對未來的人不利。想像一下,如果古希臘出現長期主義,哲學家可能會假設,對後代子孫最好的事情是確保四種體液的平衡:血液、黃膽汁、黑膽汁、黏液。

作者的觀點是,他相信未來可能比我們現在想像的要長的多,我們可以做更多事,例如:投資於預防措施,減少全球災難或人類滅絕的可能性,以確保未來世代的人能過著美好的生活。但是任何的長遠眼光,應該奠基於我們今天所擁有的關係,以及我們與前人的關係上,如果一味地將重心都擺向未來,反而顯得捨本逐末了。


如何與自然和諧生活,同時平衡人類的需求,目前還沒有一個最好的長期策略。作者提出了兩個參考方向:

  • 良性的夥伴關係(benign fellowship):將生態系統恢復到野生狀態,大幅減少人類在地球上的足跡。
  • 善意工程(benevolent engineering):主動塑造新的生態系統,讓人類和動物可以共存共榮。

或是存在其他的策略,可以平衡這兩種選擇?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做出決定,因為繼續維持現狀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根據官方定義,我們進入人類世僅僅 70 年,卻已做出許多不可逆轉的變化,並且失去了許多物種,身為人類的我們,真的可以繼續繁榮嗎?

要完全理解並接受人類壽命、過去、未來世代之間的關係,以及地球和大自然的長期時間尺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延伸閱讀

  • 《長思短想(The Good Ancestor)》(2021)by Roman Krznaric
    • 將未來看作是殖民地的觀點非常有趣。我們肆意地將各種風險往未來傾倒,例如生態退化、科技風險、公共債務等等,讓未來尚未出生的人替我們承擔後果。這樣的行為就如同殖民一樣,掠奪未來人的資源,並且破壞他們的生存環境。
  • 《失控的數據(The Tyranny of Metrics)》(2019)by Jerry Z. Muller
    • 如同筆記裡提及的〈目標暴政〉,這本書解析了人們沉迷於量化評鑑機制所帶來的後果。數據只是用來輔助我們判斷的工具,而非盲從的真理。
avatar-img
23會員
68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an Salon 的其他內容
在這部作品中,李多志老師分享了她對於諸如工作、讀書、人際關係等等面向的想法,讀起來就像是上了一堂豐富生動的「歷史與人生」的課程,非常精彩。希望這本書可以扮演「陽光和水」的角色,為所有為了讓自己這朵花盛開而勇往直前的人,每當感到身心俱疲時,就能攤開來閱讀、重拾力量。
《爺爺和我》出版於 1957 年,之後便再版不輟。台灣則是在 1970 年代由國語日報首次出版,旋即受到許多讀者喜愛。至今這本書在 Amazon 上還是持續累積著將近滿分的好評,讀過這本書的台灣讀者更是不斷敲碗再版。每一次的再版,都只有做小幅度的修訂,讓最初譯者謝斌優美雋永的文字,能夠一直流傳下去。
台灣讀者熟悉的經典著作《台北人》,其構思和敘述技巧師法的對象,正是《都柏林人》。全書集結了 15 篇喬伊斯的短篇小說,每篇故事都聚焦在描寫 20 世紀初,長期被英國殖民的愛爾蘭人的生活樣貌。藉由故事裡的人物對話和行為,隱喻諷刺著愛爾蘭人在英國殖民下對生活感到麻痺無力的文化氣氛。
時光洗衣舖是一部小品作品,篇幅不長,讀來輕鬆淡雅,故事中穿插的哲理點綴,值得細細反覆品味。我很喜歡洗衣舖這個極具巧思的背景設定,讓店長和踏入洗衣舖送洗衣物的客人,自然而然地聊出掩藏在衣物污漬背後的獨特生命經歷。推薦給喜歡故事,或是容易睹物思情、常常捨不得丟東西(例如我自己)的讀者。
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輕鬆,內容佐以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和譬喻,只為了苦口婆心地向讀者強調一個核心觀念 — 品味與幸福不應該建築在金錢之上。或許我們不一定能完全認同作者的看法,但是在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確實給了我們一個反思生活的寶貴機會。
2024 年的第一週,來回顧一下 2023 年的書單,以及分享一些想法,或許在 2024 年有機會可以嘗試看看。衷心感謝 2023 年造訪過這個專欄的朋友們,期待在 2024 年可以持續為大家推薦好的作品,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
在這部作品中,李多志老師分享了她對於諸如工作、讀書、人際關係等等面向的想法,讀起來就像是上了一堂豐富生動的「歷史與人生」的課程,非常精彩。希望這本書可以扮演「陽光和水」的角色,為所有為了讓自己這朵花盛開而勇往直前的人,每當感到身心俱疲時,就能攤開來閱讀、重拾力量。
《爺爺和我》出版於 1957 年,之後便再版不輟。台灣則是在 1970 年代由國語日報首次出版,旋即受到許多讀者喜愛。至今這本書在 Amazon 上還是持續累積著將近滿分的好評,讀過這本書的台灣讀者更是不斷敲碗再版。每一次的再版,都只有做小幅度的修訂,讓最初譯者謝斌優美雋永的文字,能夠一直流傳下去。
台灣讀者熟悉的經典著作《台北人》,其構思和敘述技巧師法的對象,正是《都柏林人》。全書集結了 15 篇喬伊斯的短篇小說,每篇故事都聚焦在描寫 20 世紀初,長期被英國殖民的愛爾蘭人的生活樣貌。藉由故事裡的人物對話和行為,隱喻諷刺著愛爾蘭人在英國殖民下對生活感到麻痺無力的文化氣氛。
時光洗衣舖是一部小品作品,篇幅不長,讀來輕鬆淡雅,故事中穿插的哲理點綴,值得細細反覆品味。我很喜歡洗衣舖這個極具巧思的背景設定,讓店長和踏入洗衣舖送洗衣物的客人,自然而然地聊出掩藏在衣物污漬背後的獨特生命經歷。推薦給喜歡故事,或是容易睹物思情、常常捨不得丟東西(例如我自己)的讀者。
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輕鬆,內容佐以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和譬喻,只為了苦口婆心地向讀者強調一個核心觀念 — 品味與幸福不應該建築在金錢之上。或許我們不一定能完全認同作者的看法,但是在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確實給了我們一個反思生活的寶貴機會。
2024 年的第一週,來回顧一下 2023 年的書單,以及分享一些想法,或許在 2024 年有機會可以嘗試看看。衷心感謝 2023 年造訪過這個專欄的朋友們,期待在 2024 年可以持續為大家推薦好的作品,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若說質性研究是透過觀察各種現象獲得一些有系統的結論,那我們就從觀察開始聊起。
Thumbnail
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都會近視。此篇文章討論了近視問題對未來的影響以及商業機會,提出了虛擬現實眼睛鍛煉和遠端眼科醫療服務等商業點子。同時也提到了內容驗證服務以及垂直化內容識別的機會,以及針對Z世代設計產品的重要性。
Thumbnail
用豐富的眼光,看事物全貌。是志仲替我簽在「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書扉的一句話。 我們沒有機會在彼此的新書發表會見到面,然而,我很幸運地成為志仲在休假期間,北上探訪的朋友之一。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有時候太將事物大而化之、用諦觀俯瞰的視角去觀看
Thumbnail
顯微鏡下的世界很有趣,因為那總能看見肉眼無法輕易察覺的事物。
人們都有他良知的一面,遇見困難、挑戰。我們原本會清楚知道該求助、會設法找方法克服,然而為何隨著歲月成長,良知會慢慢消息,這留給讀者去思考。近期在閱讀史蒂芬柯維之成功習慣,提及良知的重要性,才慢慢開始去回想成長背景中,有些良知在個人習性上慢慢隱藏與消失,有此緣分慢慢去回想何謂良知?
Thumbnail
十介,會再繼續下去?讓我們看下去~
Thumbnail
2022.08.03 最近看到這句話,「思想走在觀察前面」,真是太貼切了。 你如何想,決定了你看見什麼,更決定了後續的事情。 因此每個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都像是戴著各自的有色眼鏡在觀看世界。 這個眼鏡,就是「思維模式」,是你如何「概念化」這個世界,以方便自己理解並接受它。 它關乎你如
Thumbnail
人生處處充滿驚喜,當今網路大行其道,失聯多年的友人竟然能透過臉書再度互動。上個世紀末,遠赴倫敦,研讀英國現代文學,期間認識不少外國友人。尤其是滿口笑話的李查 ( Richard ),我們分配在同一組,隨時要做報告,內容不外乎維吉尼亞吳爾夫和喬伊斯的小說,以及艾略特的詩歌。 事事多變,李查並沒有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若說質性研究是透過觀察各種現象獲得一些有系統的結論,那我們就從觀察開始聊起。
Thumbnail
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都會近視。此篇文章討論了近視問題對未來的影響以及商業機會,提出了虛擬現實眼睛鍛煉和遠端眼科醫療服務等商業點子。同時也提到了內容驗證服務以及垂直化內容識別的機會,以及針對Z世代設計產品的重要性。
Thumbnail
用豐富的眼光,看事物全貌。是志仲替我簽在「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書扉的一句話。 我們沒有機會在彼此的新書發表會見到面,然而,我很幸運地成為志仲在休假期間,北上探訪的朋友之一。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有時候太將事物大而化之、用諦觀俯瞰的視角去觀看
Thumbnail
顯微鏡下的世界很有趣,因為那總能看見肉眼無法輕易察覺的事物。
人們都有他良知的一面,遇見困難、挑戰。我們原本會清楚知道該求助、會設法找方法克服,然而為何隨著歲月成長,良知會慢慢消息,這留給讀者去思考。近期在閱讀史蒂芬柯維之成功習慣,提及良知的重要性,才慢慢開始去回想成長背景中,有些良知在個人習性上慢慢隱藏與消失,有此緣分慢慢去回想何謂良知?
Thumbnail
十介,會再繼續下去?讓我們看下去~
Thumbnail
2022.08.03 最近看到這句話,「思想走在觀察前面」,真是太貼切了。 你如何想,決定了你看見什麼,更決定了後續的事情。 因此每個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都像是戴著各自的有色眼鏡在觀看世界。 這個眼鏡,就是「思維模式」,是你如何「概念化」這個世界,以方便自己理解並接受它。 它關乎你如
Thumbnail
人生處處充滿驚喜,當今網路大行其道,失聯多年的友人竟然能透過臉書再度互動。上個世紀末,遠赴倫敦,研讀英國現代文學,期間認識不少外國友人。尤其是滿口笑話的李查 ( Richard ),我們分配在同一組,隨時要做報告,內容不外乎維吉尼亞吳爾夫和喬伊斯的小說,以及艾略特的詩歌。 事事多變,李查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