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筆記 | 老子的施/受智慧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r ..............................................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道德 經》第八十一章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 三是人與己。 第一層牽涉牽涉到「得失觀念」。或許有得有失,或許先得後失,或許失而復得,或者無失無得,白忙一埸。擁有更多的,幫助人的力量就大;坦然接受人幫助,助人者也會很開心;如果細加體察,你的「得失心」就不致太重。

第二層牽涉到「公私之分」。有人公私不分,有人公私分明,有人先私後公,有人先公後私。這中間很多變項,牽涉到「道德觀的認取」。不該拿的,就算拿到,有一天也得吐出來,不是嗎?

第三層牽涉到「人我關係」。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彼此効力,相互幫補,現代社會之所以各行各業都重要,便是這個緣故,因為你不知什麼時候會急需別人的專業協助。

因此,「和光同塵,與人爲善」非但不是古人的修養境界,反倒是現代社會的新道德修養。有人實現了自我理想,大家為他道喜;有人幫助別人實現了自我理想,他一定更開心;人我合作實現了共同的理想,大家一塊開心,不是嗎?所以,老子「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話不但不陳舊,反而閃爍著現代光芒,您説是嗎?

苗栗.龍騰斷橋(李建崑攝影)

苗栗.龍騰斷橋(李建崑攝影)



avatar-img
6.0K會員
637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退而不休,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人在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中、恒常不變的律則裡,看到生命的契機;有人却在變動不居的世態裡、蒼黃反覆的現象中,喪失了鬥志。臣服於命運的捉弄,會覺得今生已矣,俟河清於何時?然而對於有心人而言,希望的微光,總在舉世都一致絶望的黯淡時刻乍現…
「三日不讀,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 生荆棘。」出自朱舜水《答野節問》,「荆棘」是個比喻,比喻不靈活。「彈」,指的是彈琴。三天不讀書,口舌就不靈活;三天不彈琴, 手指就僵硬,我想,作為學者或專業演奏家,一定深深認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概是寫作者最想擁有的能力吧?尤其是已達到較高等此,發文篇數增多的好友,此時恨不得擁有三頭六臂,是吧?這一對金句,原出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九載(750),,詩題的「韋左丞」是當時尚書省左丞相韋濟,韋濟對杜甫的才華非常欣賞,也長期照顧杜甫。
當今這個世界,知識爆炸性成長,海量的書籍迎面而來,不是你可不可以讀,而是該怎麼選擇讀,怎麼下定决心讀了。 我也是讀書爲業的人,深知讀書絶非特定人物的權力,確實是「不問貴賤貧富老 少」人人可讀;確實是「觀書一卷,則增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
為什麼「淡薄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原來「淡薄」和「濃艶」對舉,指的是服裝衣飾選擇之不同,暗示的是價值觀的「差別性」。至於「檢飭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也不難理解。就是:端莊正經的行為,反而容易遭致放縱不拘者忌恨。
「我很誠懇很真實啊,怎麼總是不受歡迎」;而「他那麼機巧那麼狡猾,怎麼到處吃得開?」相信很多人都曾忿忿不平地自問。原來光靠「真實」的本性,還是不夠的,還要看你的「作風」如何....
有人在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中、恒常不變的律則裡,看到生命的契機;有人却在變動不居的世態裡、蒼黃反覆的現象中,喪失了鬥志。臣服於命運的捉弄,會覺得今生已矣,俟河清於何時?然而對於有心人而言,希望的微光,總在舉世都一致絶望的黯淡時刻乍現…
「三日不讀,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 生荆棘。」出自朱舜水《答野節問》,「荆棘」是個比喻,比喻不靈活。「彈」,指的是彈琴。三天不讀書,口舌就不靈活;三天不彈琴, 手指就僵硬,我想,作為學者或專業演奏家,一定深深認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概是寫作者最想擁有的能力吧?尤其是已達到較高等此,發文篇數增多的好友,此時恨不得擁有三頭六臂,是吧?這一對金句,原出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九載(750),,詩題的「韋左丞」是當時尚書省左丞相韋濟,韋濟對杜甫的才華非常欣賞,也長期照顧杜甫。
當今這個世界,知識爆炸性成長,海量的書籍迎面而來,不是你可不可以讀,而是該怎麼選擇讀,怎麼下定决心讀了。 我也是讀書爲業的人,深知讀書絶非特定人物的權力,確實是「不問貴賤貧富老 少」人人可讀;確實是「觀書一卷,則增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
為什麼「淡薄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原來「淡薄」和「濃艶」對舉,指的是服裝衣飾選擇之不同,暗示的是價值觀的「差別性」。至於「檢飭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也不難理解。就是:端莊正經的行為,反而容易遭致放縱不拘者忌恨。
「我很誠懇很真實啊,怎麼總是不受歡迎」;而「他那麼機巧那麼狡猾,怎麼到處吃得開?」相信很多人都曾忿忿不平地自問。原來光靠「真實」的本性,還是不夠的,還要看你的「作風」如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名利與自身、過度與不足之間做出取捨。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關於內外、長久、知與勝的修養維度。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也許我們可以重新解讀那句老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為早就明白了,這麼做可能不會得到外在獎賞,不見得有人稱讚,也不見得能得到好處。
Thumbnail
在名利與自身、過度與不足之間做出取捨。
Thumbnail
當人活得其所,在其肉身,不做損毀身體之事,在其心念,不受紛雜訊息污染,身體強健、心靈開闊,一念一動,沉穩內斂、渾厚有力,卻是量力而行、不虛妄,因合度而與道合,即使身死,意識仍在道中。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關於內外、長久、知與勝的修養維度。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也許我們可以重新解讀那句老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因為早就明白了,這麼做可能不會得到外在獎賞,不見得有人稱讚,也不見得能得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