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媽媽)感嘆兒子:有了老婆沒了娘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傳統」的地位

雖然現代已講求多元性別、性別平權。但是所謂「傳統」就是這麼回事,常把以前、慣用的行為模式和觀念,套用在新的情境上,用舊的眼光在理解新發生的事;用過去的解決方法來解決事情。美其名是用經驗的累積來對待事物,但發現這種說法有它的領域及限制,並不是各領域通用的結論。舉個例說吧,食物的製作,就相當合用於經驗累積的方法,甚至我們還有一個正向的名詞,叫做「遵循古法」製作,如果某食物的生成是「遵循古法」,大多數的人通常都持正向看法,認為這樣的食物極具價值。

反過說,隨著新時代而演化的新方法、新觀念,在某些領域上,如果我們不加以隨時代改變,那將可能被人評論為「食古不化」或「封建八股」,我認為還堅持著中學生要穿統一的校服、揹同樣的書包,留同樣的頭髮,說要保持傳統,就有點這樣子的味道,容易讓人覺得思維停留在遠古時代。

 

「遵循古法」與「食古不化」的抉擇

所以,到底哪一類的事物要「遵循古法」,又有哪些事物必須隨時代而演化改變呢?我認為要同時符合兩項標準:

第一項,結果朝向正面。當對待此事物,用「遵循古法」方式,比新方法更好,更有效用,那「遵循古法」是可行的,甚至會受到稱讚,例如食物的烹調與中藥的熬煮。

第二項,符合人性需求。當對待此事物,用新思維或新方法來進行時,比舊概念或舊方法來得符合人性需求,那可能就是我們揚棄舊方法的時候,比如喪禮致贈輓聯時,電子輓聯比實體輓聯對喪家來說,可以致意,也來得乾淨、好處理,此時若設備應允,就不用拘泥在實體輓聯。

但是對於某些事物,用這兩標準,不見得容易評判,那就得看更深一層的意義及狀態。舉個例來說,結婚後,是否要接受娘家人的資助?就不易判斷。我曾經接受過一封心理諮詢如下:

「心理師好:

我和我老公認識前就自己買房子買在娘家附近。未結婚前 我已經很少到婆家走動,婚後老公也說不動我,但我也為了不讓他太難做,主動地比過去較常回去婆家。但是對先生及公婆來說,回去的次數並不夠多,算是較少去婆家。

因為我少回婆家,婆家的人曾和老公說:『怎娶了媳婦卻像沒了兒子』,讓我老公覺得像入贅。

不常回去婆家是我不對。但我娘家的人從沒那麼看待他過。娘家知道我沒上班,怕我們日子不好過,能給的他們就想給。而我娘家的好意,我老公卻覺得是不是嫌他養不起老婆?!房子名字是我的,但錢是娘家付清的,因此先生覺得是住在我父母的房子裡,覺得自己像入贅。

我父母只是希望我們生活好過點,能給的就會想給,希望我們多存錢。

心理師,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想?」

 

結婚後發展新家庭的態度

「婚後,太太到底要不要常回婆家?」以及「婚後,新家庭到底要不要接受娘家資助?」,是這位來函者關切的議題。但顯然,大家腦袋中有傳統思維,答案是「太太應該多去婆家」及「婚後應該就要斷絕娘家的援助」,如果接受娘家援助,就好像「入贅」一樣。(註:我個人不喜歡「入贅」的定義及其意義,連帶不喜歡「嫁」這個字的意義,因為讓我感覺結婚的兩人並不對等,而我認為結婚的兩人應該從各自的原生家庭「出走」,並在對等互惠下,互相結合創造一個新家庭)這種解釋與想法顯然與「遵循古法」一致,但這結果有「符合人性需求」及「朝向正面結果」嗎?似乎不好判斷,因為對先生來說可能是的;但對太太來說卻不是。所以這時就得看婚姻產生的家庭更深一層的意義及狀態。

由兩人結合組建而成的婚姻家庭,應該是結婚的兩人從各自的原生家庭走出來,對等互惠,成為生命共同體,形成同一單元組織,既不偏向男方家庭,也不依恃女方家庭,而是融合兩人各自的特色,成為一個獨特的家庭,它並不附屬於哪一方的原生家庭,也不是哪一方原生家庭的延伸。在這概念及意義下,我如此回覆:

「或許可以這樣想,結婚的兩人,帶著不同的價值觀建立新家庭,在先生來說,希望像傳統一樣,男性養家活口,女性以先生家人為主;而妳家卻是把你們兩人當做兒女來照顧;兩家價值觀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因此不用在「感覺入贅」或「好意照顧」兩個說法間爭執或拔河,重要的是要建立你們自己、這個新家庭的價值觀。

你可以回憶起你們相愛的感覺,以致於相互結合的過程,在之中彼此互相,帶著這樣的柔軟感覺和先生溝通、兼顧需求及折衷下取得共識,比如這個共識是讓我們倆人建立的新家庭成為「獨立小而美的自主家庭:每月回婆家兩次,並有限地接受娘家資助」,然後先生要去承擔和婆家的溝通,妳則要和妳家人疏導。如此先生不再把婆婆對妳的批評轉述給妳聽;妳也不用忙著要先生接受妳家人的好意;你們自然會以新的價值觀和各自原生家庭溝通。」

(相似內容已發表刊登在「女子漾」)

追蹤「穗波心理師(心理顯影)」FB粉絲專頁或加入「心理顯影:愛情、親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聊天室」社團可不定時收到「今日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與生活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

 

avatar-img
202會員
358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常聽男人說:「沒錢怎麼養家?」,於是很多男性在婚後,都以賺錢為第一要務,卻忽略了維繫「在一起」的重要因素。
新婚分房就分房睡好嗎?!
本篇文章是介紹穗波心理師提供的心理資源有哪些及如何運用
認識婆媳問題及如何因應,心理位移觀點
常聽男人說:「沒錢怎麼養家?」,於是很多男性在婚後,都以賺錢為第一要務,卻忽略了維繫「在一起」的重要因素。
新婚分房就分房睡好嗎?!
本篇文章是介紹穗波心理師提供的心理資源有哪些及如何運用
認識婆媳問題及如何因應,心理位移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傳統的思想,有時候,常常另我們壓的喘不過氣,造成家庭紛爭,困擾不已,結婚前,以為換個家庭能夠擺脫,不一樣的家,結婚後才知道,其實傳統思想,更嚴重,壓的我不要不要! 我離婚後,才知道,自己響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找回,原來我就是這樣的自己,傳統沒有不好,我喜歡大家聚在一起,但不是比較我有多厲害,薪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本來不太敢分享這篇,怕寫得充滿偏見,但想挖掘的也真的是兩種文化中母性的刻板、傳統印象。 我們若用兩三個句子形容一個人,一定無法精確,或總有例外,但也有其意義。 以前不覺得母性有什麼好,甚至覺得中華文化提倡的母性背後的意義頗為恐怖,最好不要跟它扯上關係。可能是在家繡花煮飯的溫柔媳婦妻子,兒孫滿堂
Thumbnail
婆媳相處一直是家庭中的熱門話題,但抱怨無助於解決問題。正確的溝通才是正解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Thumbnail
也許上一輩仍然比較傳統的觀念,所以有不少媳婦住進婆家,然後默默忍受、委屈求全,等到媳婦熬成婆便想把那一套觀念套進新媳婦身上,卻不知道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願意遵循上一代的觀念.....
Thumbnail
婆媳關係,真的是長久以來屬於女性間最難的一項考題,特別是對已婚女性來說,要跟男方媽媽用什麼相處方式真的是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一套固定模式供參考,所以真的很考驗自身的智慧、修養及伴侶的態度。雖然之前有分享過一篇婆媳文化,但婚後生活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而有所體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每個年代,都有去反思傳統價值觀是否合理的機會,通常欠缺的是與還在傳統框架下生活的人,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溝通。近期聽到幾個有感的議題,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婚姻是一生一次的大事,而伴隨而來的婆家或娘家問題,一直都是讓很多夫妻頭痛的話題。婆家好或是娘家好,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認為每個家庭都應該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空間。 首先,可能讓大多數媳婦聞風喪膽的婆家問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傳統的思想,有時候,常常另我們壓的喘不過氣,造成家庭紛爭,困擾不已,結婚前,以為換個家庭能夠擺脫,不一樣的家,結婚後才知道,其實傳統思想,更嚴重,壓的我不要不要! 我離婚後,才知道,自己響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找回,原來我就是這樣的自己,傳統沒有不好,我喜歡大家聚在一起,但不是比較我有多厲害,薪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本來不太敢分享這篇,怕寫得充滿偏見,但想挖掘的也真的是兩種文化中母性的刻板、傳統印象。 我們若用兩三個句子形容一個人,一定無法精確,或總有例外,但也有其意義。 以前不覺得母性有什麼好,甚至覺得中華文化提倡的母性背後的意義頗為恐怖,最好不要跟它扯上關係。可能是在家繡花煮飯的溫柔媳婦妻子,兒孫滿堂
Thumbnail
婆媳相處一直是家庭中的熱門話題,但抱怨無助於解決問題。正確的溝通才是正解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Thumbnail
也許上一輩仍然比較傳統的觀念,所以有不少媳婦住進婆家,然後默默忍受、委屈求全,等到媳婦熬成婆便想把那一套觀念套進新媳婦身上,卻不知道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願意遵循上一代的觀念.....
Thumbnail
婆媳關係,真的是長久以來屬於女性間最難的一項考題,特別是對已婚女性來說,要跟男方媽媽用什麼相處方式真的是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一套固定模式供參考,所以真的很考驗自身的智慧、修養及伴侶的態度。雖然之前有分享過一篇婆媳文化,但婚後生活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而有所體悟......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每個年代,都有去反思傳統價值觀是否合理的機會,通常欠缺的是與還在傳統框架下生活的人,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溝通。近期聽到幾個有感的議題,跟大家分享。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婚姻是一生一次的大事,而伴隨而來的婆家或娘家問題,一直都是讓很多夫妻頭痛的話題。婆家好或是娘家好,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認為每個家庭都應該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空間。 首先,可能讓大多數媳婦聞風喪膽的婆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