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食農教育帶孩子看見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孩子對玉米的瞭解,透過圖畫僅僅是玉米粒,孩子一生都將以為玉米是從罐頭裡生產。玉米鬚、玉米桿是什麼?他們無從知曉──台灣百大青農,王姿怡
圖取自華音山莊臉書,務農的下一代孩子不怕蟲。大蟲同時代表著旺盛的生命。本女主手上拿著鋤頭,務農不分男女!

圖取自華音山莊臉書,務農的下一代孩子不怕蟲。大蟲同時代表著旺盛的生命。本女主手上拿著鋤頭,務農不分男女!



關於食農教育你所該認知的事


  • 讓一個孩子瞭解土地生態的基礎運作,影響可達百年,孩子既能影響自己的父母,也可以影響下一代,具深遠的意義。


  • 來自桃園的復興食農團隊帶領孩子種植、收成農作物,到市集銷售、叫賣自己收成的作物(醃漬蘿蔔、水果醋、脆瓜、泡菜、高麗菜等),讓孩子存人生第一筆畢業旅行基金。


  • 從幼兒園到國小(五歲至十歲),讓孩子以自己的雙手栽種並親自施肥、澆種,連作菜都自己來──蘿蔔煎蛋、醃脆瓜、烤地瓜,還有自己挖竹筍。特別針對孩子懼怕的食物,例如小黃瓜、茄子、秋葵等等深耕,讓孩子在生活中愛上蔬菜。


  • 結合在地農民的農場,帶著幼兒園跟國小學童(最小約三至四歲),實際進入農場參訪,讓農場主人講解竹筍、水蜜桃的採收與生長;拔完蘿蔔之後帶著孩子到附近最會製作蘿蔔糕的奶奶家,看蘿蔔糕怎麼製程,體驗自己種植自己食的成就感!


  • 從無到有的農事工程、除了染布、手工皂課程,讓孩子落實生活中和土地的連結,認識食物的原貌,同步發展友善青銀社區,就算銀髮族也一樣可以透過栽種,將蔬菜帶回家。


  • 新峰陶藝暨生態遊學中心的推廣:結合藝術,台灣陶藝、從生態中見食物原貌,真正學會永續的意義,而非口號形式的環保,活絡桃園三民社區,落實地方創生。

實施食農教育目前可能遭遇的問題:

1.課程大綱本身都是上課前預排,不能突然想要做就做,需要完整的配套並且設定一個單元以利教學,而這個前置作業需要時間。想像一下你光是要做這個東西然後大家就吵成一團跟瘋狂抱怨的情況──教育局、學校、老師、田地、種什麼?老師可能自己都怕蟲怕到快死掉了。

2.假設有一個學校本身就以這樣的課程作為教學特色,也就是有相關的農作場地,並以此作為一個招生的特色,通常也會限定在桃園以南,另有些地方根本不用教!比如你爸爸就是務農,你阿嬤就在種田,這種南部的小孩從小接觸所以不陌生,但台北的孩子沒有這些田地,無法去規劃這樣的行程,光是種個花不要太快死,態度就算積極。

3.父母想得很簡單,但是父母對於食農概念、環保知識一知半解,所以也只能想想然後留下殘念,很多事情並不是用錢能解決,比如台北市的垃圾袋要購買,雖然一開始袋子要用錢所以垃圾量減少,但鮮少在課程中落實為什麼要去做環保教育,或是禁止一些危害的物質,所以小孩所有東西還是丟垃圾桶,雖然愛護地球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比如省水、環保杯,但這些都是口號。你如果知道一顆電池丟進海中的汙染會發生什麼、塑膠粒子的危害、洗衣服以柔洗模式塑膠微粒釋出的量......對於海洋的污染問題嚴重,你才可能去教孩子,但大人決定裝聾作啞,畢竟這最簡單。


我深信只要把環保教育落實,相關議題都可以提升,因為土地跟污染有極大的關係,雖然青農實施自然農法,但如果隔壁的還是噴農藥那只能說你那片土地毒比較少,不可能無毒,但與其去做食農,上節目推廣,那也都是一時激情。民眾今感性,明天就會忘卻,他們沒空理解有機背後的意義。王姿怡提過,如果不是他的小孩會踏在這片地上,她也不會那麼用心,換句話說──如果你明天就要死了你就會想盡辦法排毒,專注食農議題。

(雖然極可能民眾後來可能決定買保健品跟能量水。)


結論:

個人認為,台灣食農教育的推廣還有地區性,所以在北部地區的民眾可以支持本土的農業,另外能做的就是關注相關議題,這些事等我們有一天因為身體全部壞掉就會放進去基礎課程,所以先了解無妨。另依現行狀況補充:食農教育編排進入國小以下施行較容易。


復興食農臉書,孩子手作

復興食農臉書,孩子手作

復興食農臉書,作品牆

復興食農臉書,作品牆

復興食農臉書,農活

復興食農臉書,農活

復興食農臉書,療癒小盆栽

復興食農臉書,療癒小盆栽

復興食農臉書,銀髮族與盆栽

復興食農臉書,銀髮族與盆栽




本文依復興食農青松基地106迄今,耕耘食農教育經驗所彙整。關於結論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訪問國中教學經驗的老師所歸納,提供讀者一個視角思考,並非絕對。


復興食農青松基地
03-3825269(歡迎預約參訪)
桃園市復興區三民里基國派路107號。


本文致敬所有為台灣土地默默耕耘的人。

歡迎轉載,愛怎麼轉就怎麼轉。

avatar-img
47會員
231內容數
故事小說以及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他不在了 的其他內容
夏洛特和牠的寶寶
【風中的琴聲】【透明的詩】【寫一封長信給我】
街頭小提琴演奏。 封面圖由Gerd Altmann在Pixabay上發布
夏洛特和牠的寶寶
【風中的琴聲】【透明的詩】【寫一封長信給我】
街頭小提琴演奏。 封面圖由Gerd Altmann在Pixabay上發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有太多孩子從小在電視與行動裝置螢幕的吸引下,與這個真實世界距離愈來愈遙遠,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形成許多負面影響,也逐漸產生了許多精神障礙,若我們能帶著孩子一起耕種或烹調,就能透過食物,可以找回人與環境連結的臍帶。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東地區的食農課程資訊,包括課程基礎資訊、稻米生產與加工流程,以及相關飲食文化和生活技能的教育內容。課程提供免費服務,歡迎聯繫穗安創意文化有限公司。文章中引用了「德德的稻米二三事」教學示範內容。
Thumbnail
童書,小康軒,適合3歲以上,是玉米的在菜園裡玩遊戲繪本(單本),整體評分:★★★☆☆
Thumbnail
食農教育試辦課程,提供免費服務,若有課程需求,歡迎電話聯繫或私訊粉專預約時間 ◆ 食農教具 x 小米觀察盒 ◆ 小米觀察盒-觀察原來是這樣 ◆ 小米觀察盒-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 ◆ 小米觀察盒-種植,自己的田自己種!!
Thumbnail
老將用心做耕栽,新兵賣力博堂彩
Thumbnail
透過食農教育,孩子們瞭解食物來源,並學習到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除了國語科、數學,還涉及健康、社會等範疇,跨領域學習成為其中一大特色。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因為孩子們想要和同學一起煮綠豆湯來喝, 而發起了種綠豆、幫綠豆增值的活動, 也讓我們一起接觸到了作物的生長階段,以及圖文紀錄的過程。 孩子會依據種下後過了幾天,以及成長的公分數去做紀錄, 這時老師發現了有些孩子會寫出「鏡像」的文字, 這在學齡前期是一個奇妙的現象, 有時還是會
Thumbnail
觀察孩子的狀態,並適時給出的給出引導,我想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但孩子的狀態百百種,要怎麼觀察?又要怎麼引導?這是我現在在實人學習目標。今天的食農課與寫作課,讓我看到兩個老師,多種的觀察與出面引導,讓我習得其中幾分功夫,期望自己,在未來的教育路上,能成為一位優良的觀察者與引導者。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孩子有從頭到尾參與的田園趣、食農教育體驗,明年可以考慮參加這個基金會舉辦的焢窯。坊間的焢窯常常是為了節省時間讓孩子參與半套,到現場時窯都蓋好了。但是傳統的焢窯讓孩子從頭到尾參與,是種扎實的體驗、也更能將食農教育深植於孩子的心中。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這個時代,有太多孩子從小在電視與行動裝置螢幕的吸引下,與這個真實世界距離愈來愈遙遠,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形成許多負面影響,也逐漸產生了許多精神障礙,若我們能帶著孩子一起耕種或烹調,就能透過食物,可以找回人與環境連結的臍帶。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東地區的食農課程資訊,包括課程基礎資訊、稻米生產與加工流程,以及相關飲食文化和生活技能的教育內容。課程提供免費服務,歡迎聯繫穗安創意文化有限公司。文章中引用了「德德的稻米二三事」教學示範內容。
Thumbnail
童書,小康軒,適合3歲以上,是玉米的在菜園裡玩遊戲繪本(單本),整體評分:★★★☆☆
Thumbnail
食農教育試辦課程,提供免費服務,若有課程需求,歡迎電話聯繫或私訊粉專預約時間 ◆ 食農教具 x 小米觀察盒 ◆ 小米觀察盒-觀察原來是這樣 ◆ 小米觀察盒-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 ◆ 小米觀察盒-種植,自己的田自己種!!
Thumbnail
老將用心做耕栽,新兵賣力博堂彩
Thumbnail
透過食農教育,孩子們瞭解食物來源,並學習到生活中的各種細節。除了國語科、數學,還涉及健康、社會等範疇,跨領域學習成為其中一大特色。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因為孩子們想要和同學一起煮綠豆湯來喝, 而發起了種綠豆、幫綠豆增值的活動, 也讓我們一起接觸到了作物的生長階段,以及圖文紀錄的過程。 孩子會依據種下後過了幾天,以及成長的公分數去做紀錄, 這時老師發現了有些孩子會寫出「鏡像」的文字, 這在學齡前期是一個奇妙的現象, 有時還是會
Thumbnail
觀察孩子的狀態,並適時給出的給出引導,我想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但孩子的狀態百百種,要怎麼觀察?又要怎麼引導?這是我現在在實人學習目標。今天的食農課與寫作課,讓我看到兩個老師,多種的觀察與出面引導,讓我習得其中幾分功夫,期望自己,在未來的教育路上,能成為一位優良的觀察者與引導者。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孩子有從頭到尾參與的田園趣、食農教育體驗,明年可以考慮參加這個基金會舉辦的焢窯。坊間的焢窯常常是為了節省時間讓孩子參與半套,到現場時窯都蓋好了。但是傳統的焢窯讓孩子從頭到尾參與,是種扎實的體驗、也更能將食農教育深植於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