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不要只是當個法官判決對錯,要當孩子生命的領航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兩天朋友群中,有人發了個問題來詢問,情況大致如下:

同事妹妹的孩子在學校裡,因為上課時間與同學離開教室,因而被老師懲罰了,同事妹妹的孩子說是被同學逼迫才跟著他一起離開教室,但老師卻不聽解釋,連同自己一起處罰了,言語中還透漏著委屈。

同事在群裡詢問該怎麼處理這樣的狀況,標記了群內已經為人父母的幾位朋友解答,有一個同事一鼓作氣地發表了他對此事的看法。他主張孩子一定說了謊,為了自保,大多數的人都會避重就輕的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孩子在師長與家長的面前會有不一樣的面貌,要雙重確認才好,不要傻傻被孩子騙了,搞不好在老師口中,自己孩子才是帶頭搗蛋的那一個,更舉了自家四歲幼兒的例子來說,說自家小孩被A踢了一腳回家告狀,問老師,老師回應A說是不小心的,經過了解與對質,結果是因為自家小孩不願意跟A玩,於是就被A踢了一腳,A為了自保才對所有人說了謊。他的結論就是請跟妹妹說小孩說謊是天性,不要溺愛小孩!靜靜看完對方的論點後,我只覺得傻眼,以及替他的孩子感覺壓力山大!


一個人的職業特質,會深深影響他的思路、做法與應對

我發現,職業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路與習慣很多,這個媽媽是一位三十多歲的法務,在群組內各種話題都很活躍,發表的言論通常帶有很濃厚的批判色彩,並不客觀,用詞上也犀利的咄咄逼人,有時候在看他的這些敘述,會讓旁觀的我感覺很像是法官在審問判案,就像上述這個事件來說,孩子說謊這件事倒不是我覺得有那麼值得討論的,因為就像那個媽媽說的,沒有小孩不說謊,但我覺得應該探討的是,孩子~你為什麼選擇說謊?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

大多數的人都會說謊這個論點我是認同的,就如同那為媽媽所說的,為了自保,說謊是一種自我的保護機制,但就這個事件對我來說,說謊只是問題的表徵,我會比較想了解,孩子~你說不願意那麼做,是同學逼你的,但為何你還是選擇屈服去做了違規的事情?而你既然選擇了去做了違規的選擇,那麼被處罰了也是必然出現的結果。

身為父母,當孩子發生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狀況時,應該要去探究他為何要這麼做,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其實犯錯、說謊這些並不可怕,可怕的在於那些法官父母,不去了解緣由,了解說謊深層的原因,只是憑藉著自己身為父母的權力,批判行為的對錯,那麼孩子就只是懂了說謊是不對的,但不會去深思這個錯,裡面包含了自己該有的判斷,所做的選擇,還有選擇後需要承擔的結果!

人生並非只有是非題,當人生的選擇題或者申論題出現時,就必須要思考要寫出來的答案,所以教育小孩去思考問題,做出選擇,遠比當個法官父母來評斷對錯,我覺得重要多了!


探究事件底下最真實的原因,會發現該檢討的也許不只是犯了錯的孩子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孩子們為何要說謊,凡事必有因,其實小孩子說謊無非就是害怕被處罰,換另一個方向想,自己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是不是還有改善的空間,讓他們願意並且放心的跟父母直接對話,而不是害怕恐懼於父母的權威,然後想盡辦法來欺騙大人。對一個這麼小的小孩,家和父母對他來說應該是庇護,是可以放心不害怕的避風港才是。現在的六七年級生,大多已經為人父母了,我們在極權的教育方式底下成長,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這是很不理想的模式,但卻在自己的育兒上默默步上我們父母的後塵,有時候從教育孩子當中,父母也是需要很多的思考,很多的自我成長,才能與時俱進的跟孩子們一同進步,創造出更棒的親子關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爽閒妻愛七嘴八舌
4會員
45內容數
這裡是爽賢妻的小小天地,歡迎大家可以來這裡各種分享,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親子教育還是夫妻關係~一起聊聊大家精采的生活吧!
2025/04/18
無堅不摧的小三,他們介入你的生活,支配著你的休閒遊樂、各種假日節日、洗腦著你的想法,用著親情友好的糖衣包裹著毒,讓人無法拒絕卻又同時那樣合情合理...
Thumbnail
2025/04/18
無堅不摧的小三,他們介入你的生活,支配著你的休閒遊樂、各種假日節日、洗腦著你的想法,用著親情友好的糖衣包裹著毒,讓人無法拒絕卻又同時那樣合情合理...
Thumbnail
2025/03/28
人人都高喊著個人與自我,只要一個一言不合,就直指人家情勒,給別人扣上一頂大帽子,但這些人真的明白情緒勒索嗎?
Thumbnail
2025/03/28
人人都高喊著個人與自我,只要一個一言不合,就直指人家情勒,給別人扣上一頂大帽子,但這些人真的明白情緒勒索嗎?
Thumbnail
2025/03/21
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我是他,承受的了這樣的打擊嗎?會不會也從此一蹶不振了?還是能夠換一個全新樣貌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
Thumbnail
2025/03/21
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我是他,承受的了這樣的打擊嗎?會不會也從此一蹶不振了?還是能夠換一個全新樣貌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有時,我們在外面看見一個叛逆不受教的孩子,心中總是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孩子行為乖張,家長到底怎麼教的?」有些家長確實因種種原因疏於管教,孩子行為不檢點,家長難辭其咎。但是也有不少家長覺得委屈,因為他們沒有放任,而是嚴格管教,對老大老二有用,偏偏對老三完全沒效果,親子衝突天天上演,身心俱疲,不知如何是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