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從《論美,論愛:柏拉圖費德羅篇譯著》談愛讓我們理解生命開展的模樣

    raw-image



    相信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願意無償的準備一場驚喜;投入時間、投入金錢、投入似乎源源不絕的愛。在準備的過程中不覺得累、甚至還樂在其中,那是種很踏實的感覺,因為我們很確定我們應該、想要這麼做。為什麼為心愛的人準備這一切的「過程」會如此甜美呢?由愛做為行動的動力(機)來源與其他行動本質上有什麼差異嗎?什麼又是愛人與被愛呢?被愛的人擁有愛嗎?柏拉圖在《對話錄》的〈費德羅篇〉試圖藉由語言、哲學的理性思考愛是什麼?愛的本質是什麼?愛與美的關係是什麼?藉由一步步的辯證過程,理解愛的普遍性為何,重要的不是教條式的結論,而是每個人在閱讀〈費德羅篇〉時與文字產生對話,一步步構思屬於自我對愛的理解。 


    為什麼我們會愛對方?而不是愛路人甲乙丙?其間的差異是什麼?我們會說因為對方比較容易相處、比較聊得來、比較情投意合,或在興趣、專業、價值觀上彼此較為相近。不過,我們之所以會「看見」對方,是因為我們看見了「自己」;自己喜歡什麼、喜歡聊什麼、喜歡做什麼、喜歡注意什麼等慾望,在對方身上被放大,進而讓我們有機會看見對方。若說愛人便是愛自己,那麼何必愛一個活生生的人呢?我們難道不能藉由其他東西來愛自己嗎?一趟克服自我體力毅力的旅行、一本與之對話傳達真理的經典、一首為自己唱的歌、甚至一隻不會抱怨的寵物。我認為其中根本的差異是愛一個「人」便包含了以上這一切,且更不同的是,除了愛自己外,還因為對方與自己的「差異」(生活方式、價值觀、興趣、專業等),而有拓展自我、創新自我的可能,而這一切是為了追求更完美的人生。 


    一段感情,為什麼最後會分手,若說愛人是愛自己,難道對方不再愛自己了嗎?對方不是不愛自己,而是經過時間的沉澱、彼此之間在一起的這段日子,使得自我有了新的自我,其差異越來越大,大到了完全不愛(不同)當時的自己了,彼此間產生了「窒礙」。窒礙是好的,因為其恰恰反映了雙方對某種價值呈現的極限,同時也用負面方式說明什麼不是愛。既然愛有改變的可能,那麼如何讓愛能夠持續的散發動力呢?或者說愛有永恆的可能嗎? 


    單方向的愛不是愛,即使因為單戀而獲得了某種愛的滿足、自我的滿足,但是這樣的愛是不會有結果的,我指的結果是,得到某種不同自我的東西。而那樣的差異是需要雙向的愛才有可能與自我產生融合。為什麼自我一定要追尋差異的自我呢?因為我們對於所追求的美善、幸福等價值永遠是部分的美善、部分的幸福,而唯有不斷透過差異、透過思考真實(回憶)來拓展自我,才能使自我更具普遍性、更接近真實的美善與幸福。或許永遠沒有完美的一天,而只有逐漸完美的過程,但是這樣追求完美的動力,讓我們得以活得與眾不同、活得無怨無悔。 


    若說人一生都是在追逐完美(自我、知識、愛等),那麼兩人彼此相愛,相較於個人的愛便擁有更接近完美的可能。如何超越原先理性認知的自我,靠的便是愛(感性)做為較強烈動力,讓理性「瘋狂」,而有超越既存限制的可能;愛因此成為超越的必要條件。越轟轟烈烈的愛,越愛得死去活來的愛,就一定較接近永恆的愛嗎?什麼是永恆呢?當我們的肉體離開了人世,我們的精神依然能夠影響著這個世界,如同蝴蝶效應一般的持續擴大其影響,那麼似乎任何行動都多少帶有永恆的性質,如同任何行動、任何時刻的自我,都帶有部分完美的自我。永恆的愛便是完美的愛,那樣的愛存不存在不是重點,重點是透過了追求這樣的愛,使得我對於自我有更認識進而讓生命向更好品質的方向邁進的可能。一生沒有冒過險的人,我們不會稱他勇敢,一生沒有彼此愛過的人,我不會稱他活過。

    2017/8/2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