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活用公務哲學就是將想像力說出來

工程查核主辦機關簡報

工程查核主辦機關簡報



  在埋首於論文的生(ㄎㄨˇ)活(ㄏㄞˇ)中,偶爾還是要浮出水面刷點存在感。剛好最近107年公務人員地方特考放榜,提醒了我成為正式公務員已經滿兩年了,這篇想談談,如何在龐大的國家機器之下,個人還能感受到自由並突破限制。


  首先從目前的工作談起,這周剛參與了桃園市政府工程施工查核小組辦理文化局「桃園市歷史建築大溪簡氏古厝修復工程」的工程查核,查核結果沒扣點,身為承辦人與有榮焉,特別是過程中某委員一度讚賞「冠儒兄,很認真」。應該是看到除了每周至現場工程督導之外,還將歷次督導紀錄的缺失及改善,一目了然的表列於前,不過這都要歸功於兩年來參與了4次(不含這次)查核所累積的經驗(被委員要求更換現場監造、品管人員、或查核又複核早已見怪不怪)。這次的工程查核,除了第一次零扣點,還有第一次假日加班(不是假日公差),為了趕查核的資料與簡報(查核通常前一周才通知,又剛好遇到228連續假期),於是在鎮日雨聲中,非常有效率的(?)自願加班趕工。任何工作要進步,都需要經驗的累積,先要對公務有客觀知識,進而才能建立對公務的主觀知識、才能活用、對自己或他人有用。


  公務員如果只是依法行政,如果只是抱持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而無法打破道德規範、打破意識形態,無法了解人的限制,進而與限制和樂共處,那麼公務員不過是在相對領著穩定收入、有點尊嚴、可以自由進出的監獄生活罷了(相對的,身在監獄也能夠不被囚禁在監獄的原因在於,不斷批判及建構自我,例如:南非總統曼德拉、蘇格拉底)。公務員如果自詡為社會的菁英,或至少認為有改變社會(體制)的可能,那便是不斷的自我批判、自我解構再自我重構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亦是感受真理的過程,是超越語言的,如同解開數學題目那瞬間「懂」的快樂。


  老實說在繁忙的公務生活中,很難有自我,一下要注意來了哪些新公文,如果不是本科業務就要及早反應,必須在當日退文。一下要注意那些文要到期、哪些文請承商補件的還沒補件,再決定那些文要繼續等附件、抽換修正或直接退文。一下要注意退文之後廠商是否有依限提送,若沒有則要發文稽催。一下要注意簽辦公文的前後脈絡、始末,前後要一致,該罰的就罰、該依哪條規定辦理的就依哪條規定辦理。一下要注意廠商無法改善的原因是否合理、是否要同意展期、展多少天才合理,畢竟公文不是只有科長會看,還有上面的長官會看、有時還要會辦其他單位,甚至被審計單位抽查。更多下是被長官退文修正,但不管任何事情,原則就是:先說服的了自己,才有可能說服得了別人。


  因此在有限的時間下,有前例就依循前例、有例稿就套例稿,公家機關是個不求創新的環境,但這也是它給人穩定、換哪個承辦人來做都一樣、只要事情有人做、能夠順利推動即可的本質。如果你問我為什麼去年考績能夠拿到甲等,我會說,或許站在長官的角度,我有在進步,我有在累積經驗,並且在錯誤中不斷修正與學習。關鍵在於一有問題先試著處理,有一個立場,不行就馬上向上面反映,並且因為時間有限,事情處理的輕重緩急、先後順序變顯得更為重要。我習慣每天一上班先檢視、條列出當日事情處理的先後次序及項目,關關難過關關過,反正事情不管困難與否都要做,真正困難的是不知道怎麼踏出第一步,而這便是經驗與否的差異、能否發揮想像力看見事情的可能性的差異。


  即便宛如「薛西佛斯」般的工作,我們還是能夠享受工作、在工作中獲得自由的原因在於─想像力。一個人的存在,若不能超越自我,則是一個簡單的個體,無以完整,想像力提供我們一個超越的目標,讓我們能夠「活得更大一些」。透過經驗的累積來拓展想像力,讓我們能夠想像各種情況發展的可能,進而提早預防及修正。


  工作是幸福的,因為我們能夠透過工作、透過那些工作上突如其來的插曲(例如:不預期的工程查核、變更設計等)不斷突破自我、解構自我再重構自我,惟有在改變自我的時候,我才感覺存在、才感覺自由、感覺與眾不同。每個人累積的經驗、理解的方式都不同,重點在於將經驗說出來,不斷透過語言(概念化)建構表象的世界,讓想像力透過情緒成為真實的感受。

2019/3/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本日誌為筆者擔任公務員六年之生活及省思,一方面分享、省思公務經驗予公務員及有志踏入公部門的新鮮人;另一方面試圖破除一般民眾對公務員的刻板印象。讓公務體制更完善,吸引更多人才進入或留任。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