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放寬建築博士學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報載:教育部最近預告「學位授予及替代碩士博士論文準則」草案,首度放寬規定,包括藝術、應用科技與體育運動類的博士學位,可以作品或獎項成就取代博士論文。


  為什麼大學專任教師需要博士學位(Doctor of Philosophy,簡稱:PhD)?因為唯有通過博士班的訓練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學者,建築博士為什麼稱為Architecture PhD而不是Doctor of Architecture(建築技工),因為哲學是學問之母、是一切知識的起源,因此任何博士都是哲學博士。


  但此次修改之草案,教育部根本完全畫錯重點,建築難以取得博士學位,該檢討的不是博士的基本門檻(撰寫論文、研究能力),而是建築為什麼需要博士學位?試問各位建築博士們,何謂建築哲學?誠如台大哲學系苑舉正教授所言:「學建築的人,就是沒有膽量學哲學的工程師」,不想認真面對建築哲學才是建築人最大的問題,若無法回答何謂建築哲學,那麼反映的便是建築根本不該有博士學位(PhD),而只要有建築技工(Doctor of Architecture),如同管理技工(Doctor of Management)即可。想成為一名學者,就是要有博士的資格、博士的能力,因此,不該將博士的條件放寬,應該放寬的是建築專任教師的任用資格。


  建築有很大一部分的確是實務經驗的問題,但大學建築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是實務經驗,因為即便五年制的建築系畢業,根據104銀行〈升學就業地圖〉調查,「畢業十年以上」有將近四成是學建築而不做建築的。大學建築教育是先學習自我批判、論證的能力,先成為完整的「人」,而當真正理解理論背後的思想脈絡,才有可能成為「利用建築技術實踐人文教育」的「建築人」。

自由廣場》反對放寬建築博士學位

2019/4/22

avatar-img
49會員
57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1111人力銀行上周公布「上班族夢幻工作調查」,一至五名分別是公務員(24.98%)、工程師(16.83%)、網紅(15.67%)、民宿老闆(14.68%)及主廚(13.79%)。成為夢幻職務的原因,分別是興趣嗜好(63.12%)、薪水/收入高(41.00%)、擁有相關專長(32.23%)、
世界地球日,提醒了我們,地球只有一個、地球不只有人類,還有其他自然生物生存,不應僅以人類發展追求為目標,而應該以與自然環境共榮共存為發展追求的目標。今天,讓我們暫且抬頭環視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思考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從自身行動實踐創造永續環保的目標。 人類每分每秒的開發、消耗資源,
政府此次編列一兆元的前瞻計畫,有綠能建設、水環境建設、大型公共交通建設等。與馬政府的「愛台12建設」相同的是,政府皆將大把的納稅錢投注在基礎建設上,而試圖達到擴大內需的效果。孰不知,依台灣如此規模的經濟體,內需早已飽和,且真正的前瞻並非20、30年的工程,而是能夠持續上百年的前瞻人才培育,但
「內政部為因應人口老化挑戰並提升生育率,今年將辦理『遇見初LOVE』12梯次的單身聯誼活動,提供單身者互動及交往機會,希望能締結良緣,營造樂婚、願生、能養氛圍,為提升生育率注入更多新契機。」另根據主計處102年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25至49歲未婚女性計159萬3千人,其未婚主因為「尚未遇到
針對興大砍樹種草的消息,站在學校的立場,缺乏的是校園景觀的維護經費以及對景觀專業人員的培養。有網友則認為砍樹是砍掉大家的回憶;興大雖有農林系所卻對於自身環境不夠敏感,完全有失專業。兩方都各有立場,相同的是,對於專業的不尊重以及價值與價格的是非顛倒。 首先從校方對於維護校園景觀校工遇缺不
今日,不管相信全球暖化是人為的或是太陽黑子造成的,全球暖化已成為一個事實。而暖化所衍伸的相關議題便油然而生,例如永續。能源在談永續、建築在談永續、糧食也在談永續。但是永續被非真實的「永」遠存「續」, 永續只是一個「想像」的概念,因為當今距離智人出現在地球上不過20萬年的時間、宇宙大爆炸
1111人力銀行上周公布「上班族夢幻工作調查」,一至五名分別是公務員(24.98%)、工程師(16.83%)、網紅(15.67%)、民宿老闆(14.68%)及主廚(13.79%)。成為夢幻職務的原因,分別是興趣嗜好(63.12%)、薪水/收入高(41.00%)、擁有相關專長(32.23%)、
世界地球日,提醒了我們,地球只有一個、地球不只有人類,還有其他自然生物生存,不應僅以人類發展追求為目標,而應該以與自然環境共榮共存為發展追求的目標。今天,讓我們暫且抬頭環視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思考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從自身行動實踐創造永續環保的目標。 人類每分每秒的開發、消耗資源,
政府此次編列一兆元的前瞻計畫,有綠能建設、水環境建設、大型公共交通建設等。與馬政府的「愛台12建設」相同的是,政府皆將大把的納稅錢投注在基礎建設上,而試圖達到擴大內需的效果。孰不知,依台灣如此規模的經濟體,內需早已飽和,且真正的前瞻並非20、30年的工程,而是能夠持續上百年的前瞻人才培育,但
「內政部為因應人口老化挑戰並提升生育率,今年將辦理『遇見初LOVE』12梯次的單身聯誼活動,提供單身者互動及交往機會,希望能締結良緣,營造樂婚、願生、能養氛圍,為提升生育率注入更多新契機。」另根據主計處102年的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25至49歲未婚女性計159萬3千人,其未婚主因為「尚未遇到
針對興大砍樹種草的消息,站在學校的立場,缺乏的是校園景觀的維護經費以及對景觀專業人員的培養。有網友則認為砍樹是砍掉大家的回憶;興大雖有農林系所卻對於自身環境不夠敏感,完全有失專業。兩方都各有立場,相同的是,對於專業的不尊重以及價值與價格的是非顛倒。 首先從校方對於維護校園景觀校工遇缺不
今日,不管相信全球暖化是人為的或是太陽黑子造成的,全球暖化已成為一個事實。而暖化所衍伸的相關議題便油然而生,例如永續。能源在談永續、建築在談永續、糧食也在談永續。但是永續被非真實的「永」遠存「續」, 永續只是一個「想像」的概念,因為當今距離智人出現在地球上不過20萬年的時間、宇宙大爆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Ph.D Degree 澳洲承襲英國的學制,而台灣則是以美制為主,還是略有不同,澳洲的博士班規定要先找到指導教授才能申請,故在正式遞件前要花點時間與各校的教授交流,當然也要先瞭解各校的狀況先,博士班是沒有畢業口試的,但每年會有review去瞭解學生的進度,期中會有一次大review。 此外,由於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Ph.D Degree 澳洲承襲英國的學制,而台灣則是以美制為主,還是略有不同,澳洲的博士班規定要先找到指導教授才能申請,故在正式遞件前要花點時間與各校的教授交流,當然也要先瞭解各校的狀況先,博士班是沒有畢業口試的,但每年會有review去瞭解學生的進度,期中會有一次大review。 此外,由於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2023年8月23日朋友傳來一則新聞:「避免高教人才斷層 中研院9月起調升博士生獎助學金」。那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斷層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