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之生:一段終生與山學習的生命旅程》談山不在高、不在名,而在體驗山的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關係。然而,登山遠遠不只有登頂,如同念書若不為了考試,才真正能夠看見書的不同面向、書的生命、體驗透過書給我們的獨特視野。而本書便以登山為例,試圖打破一般遵從社會認可的生活模式,找到一種新生活模式的可能與方法。


  作者娜恩‧雪柏德(Nan Shepherd, 1893-1981)是位英國作家、詩人,生活於蘇格蘭亞伯丁,曾在亞伯丁教育學院擔任英文講師。本書寫於二戰末期,書中描寫雪柏德進出亞伯丁附近,位於蘇格蘭東北端、北極圈內、由1,000~1,200公尺高原組成的凱恩戈姆山(The Cairngorm Mountains)。對雪柏德而言,凱恩戈姆山是她的心靈腹地,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無論清晨、白晝、黃昏還是夜晚,無論是一人獨行還是結伴同行,雪柏德始終在進山或離山的路上,反而平地待久了,還會出現高山症。


  當登山不再是為了一次性的攻頂,不再是從上帝的視角 (山頂)看著山,而是長時間的隨意遊走、無目的的遊走。山的其他面向、山做為一個整體的生命才有可能被我們看見。一般我們登山,是為了尋求刺激,因此成群結隊的邊爬山邊說話。然而,山是不說話的,山是寧靜的、孤獨的、甚至危險的。想體驗山、單純的山,就要跟著山思考、用身體去思考,而非用意識去思考。


  「飄雪的天空通常是純綠色的,雪綠色的天空」、「穿行其間的溪流卻如同陽光」、「我真正捕捉到的氣味,來自生命」。


  在山裡生活與城市生活有何不同?在城市生活得越久,生活模式變越來越單一,對生活的想像也越來越貧乏。但山不同,山總能持續給我們驚奇、持續誘發我們的想像力。似乎能讓我們聽見人體極限所聽不見的聲音、看見地圖上找不到的風景。當我們探索山時,山也不斷探索著我們,山的性格會漸漸滲入我們的性格,讓我們在自然中學會自然的法則,學習正義、感恩、謙虛、公道、仁慈等美德。


  說到身體的感受,我們大部分是透過視覺認知環境。因為視覺所記憶的知識,相較於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是更有效率的,因此我們也更輕易地相信視覺。然而,身體感官各有不同目的、功能,藉由身體思考,便是思考視覺之外,其他感官知識的可能。例如:如何用聽覺思考沉默?世界萬物是彼此相聯的,不僅以視覺的方式相聯,也以聽覺的方式相聯。當我們盡全力的聆聽沉默,才會發現沉默多麼稀有,「聽」見山不同樣貌的美。聆聽沉默時,讓大腦趨於平靜,思緒、慾望、記憶一律停止,打破了我與環境的界線,讓靈魂遠離肉體的束縛、獲得解放、延展。


  世界只有去體驗才會顯現,世界是整體的而不是獨立的。學校教了我們一套社會認可的生活模式,但認識社會的方式決不僅有一種。山,不只有攻頂、不只是向上攀登、不只是征服。藉由感受山中的陽光、黑暗、鳥語、花香、寧靜、孤獨,體驗山的存在方式。瞇著眼躺著看、在雨中立體的看、或在雲霧中透出光般創造世界的看,看見那些山未曾被看見的面孔,矯正我們狂妄的自我判斷。心靈意識脫離不了以身體為基礎,而心靈意識透過身體不同方式的、不斷的體驗、認識外在環境,才有可能豐富我們的精神,找到一套自我認可的生活模式。

2019/6/29

avatar-img
49會員
57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先不談本書改編自誰的真人真事、及其中所牽涉的法律及道德議題。我想談的是:文學、文學的力量、文學如何透過聯想、象徵、隱喻,讓真實的感覺超越感官。   “把她弓起來抱到床上。思琪像隻毛毛蟲捲起身來,終於哭了出來:今天沒辦法。為什麼?這個地方讓我感覺自己像妓女。妳放鬆。不要。妳看我就好。
  任何一部「好」作品,不管是文學、電影、建築、音樂,背後都要有「哲學性」,因為「哲學性」是一部好作品的核心。而吳明益的《苦雨之地》,無疑徹底展現了文學獨特的哲學性。   「寫作者該是定義的改寫者,而不是衛星。」   「演化學者談人的物理性存在的演化,小說要處理的是人抽象的『精神
  何謂老派?在捷運上看報紙的人?手機沒有網路的人?沒有在用Line、FB、IG等社群媒體的人?不是鄉民的人?去實體店面購物而不在網路購物的人?結帳用現金而不用支付寶的人?認為中國史是本國史的人?約會時堅持要站在靠馬路側的人?會送對方到家的人或到家後會在知會對方的人?還是欣賞彼此差異甚至因此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前天(7/15)除了是世界盃冠軍戰之外,也是吳明益老師今年在台灣的最後一場演講(下半年要去香港中文大學客座&到日本宣傳《單車失竊記》日文版)。午後的南崁小書店,擠滿了「蝶粉」(老師研究蝴蝶?)。現場擺了許多老師過去的著作,買書送簽名,其中當然包含了我所看過的《單車失竊記》、《天橋上的魔術師》
4年前寫了〈給大一新生的一封信〉(下方連結),如今當年的小大一要畢業了,剛好本人初入社會滿5年,就來說說出社會的5年與學生時代的5年有哪些差異,不管在學習上、生活上、甚至心態上,在歷經社會的洗禮(臉)之後,那些當初相信的價值是否還值得相信?以下整理5點當時剛畢業時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以供參考
  先不談本書改編自誰的真人真事、及其中所牽涉的法律及道德議題。我想談的是:文學、文學的力量、文學如何透過聯想、象徵、隱喻,讓真實的感覺超越感官。   “把她弓起來抱到床上。思琪像隻毛毛蟲捲起身來,終於哭了出來:今天沒辦法。為什麼?這個地方讓我感覺自己像妓女。妳放鬆。不要。妳看我就好。
  任何一部「好」作品,不管是文學、電影、建築、音樂,背後都要有「哲學性」,因為「哲學性」是一部好作品的核心。而吳明益的《苦雨之地》,無疑徹底展現了文學獨特的哲學性。   「寫作者該是定義的改寫者,而不是衛星。」   「演化學者談人的物理性存在的演化,小說要處理的是人抽象的『精神
  何謂老派?在捷運上看報紙的人?手機沒有網路的人?沒有在用Line、FB、IG等社群媒體的人?不是鄉民的人?去實體店面購物而不在網路購物的人?結帳用現金而不用支付寶的人?認為中國史是本國史的人?約會時堅持要站在靠馬路側的人?會送對方到家的人或到家後會在知會對方的人?還是欣賞彼此差異甚至因此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前天(7/15)除了是世界盃冠軍戰之外,也是吳明益老師今年在台灣的最後一場演講(下半年要去香港中文大學客座&到日本宣傳《單車失竊記》日文版)。午後的南崁小書店,擠滿了「蝶粉」(老師研究蝴蝶?)。現場擺了許多老師過去的著作,買書送簽名,其中當然包含了我所看過的《單車失竊記》、《天橋上的魔術師》
4年前寫了〈給大一新生的一封信〉(下方連結),如今當年的小大一要畢業了,剛好本人初入社會滿5年,就來說說出社會的5年與學生時代的5年有哪些差異,不管在學習上、生活上、甚至心態上,在歷經社會的洗禮(臉)之後,那些當初相信的價值是否還值得相信?以下整理5點當時剛畢業時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以供參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活"就像"爬山"一樣 上山時努力盡力攀爬 登頂時才能一望無際 下山時才能享受風景 "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 "看淡"所有的不辭而別 "享受"所有的酸甜苦辣
Thumbnail
見山是山,你在山外面; 見河是河,你在河流外面; 看見情緒,你就在情緒外面。 這是不簡單的事,我花了三十好幾年, 甚至在這一年才真正意識與了解到,開始進步了, 且進步到可以真正隔著稍高的距離! 看見自己,聞到自己,與聽見自己。 有恐懼、有焦慮、有害怕、有擔憂 是正常人在生活中會有的常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說了好久的爬山,我終於去了,那是一條我沒走過的路,唯一知道的是,地圖上的地標,我都去過,但是從來沒有用爬山的方式前行        所幸前方還有兩組老年夫妻,讓我覺得這段山路不是那麼可怕,但走不到十分鐘,我回頭看們怎麼都沒跟上來,讓我很緊張,因為對山路不熟,再加上山裡的樹蔭茂密,陽光
Thumbnail
一個人去爬山吧!你會慢慢感受到山有多麼可親。
03/06/2021 見山不是山   見山不是山,和境界無關。 純粹是際遇。   我來武陵至少有三十次以上吧。 大部份是由武陵進, 也有由東勢進,武陵出。 進出武陵,都是為了登山, 雪山山脈有二十座百岳,絕大多數登山口都在這附近。 上山時,心向群山。 下山時,歸心似箭。 於
09/25/2016 山上的忘了   這幾年,登山的人常上新聞。 原本己經夠多的負面山難新聞外,還衍生出數起匪夷所思的桃色新聞。   這點真讓我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如此單純的山上。 我一直認為,登山真是一件神聖的事,過程中是可以讓自己最接近虛空的時刻。 而登山需要的知識及技術,也非其他
09/05/2016 北一段 真實的存在 對於愛山的人來說,其實沒有沒登過的山。 山徑旁的風景只是附加的價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登山的過程。 然而登山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用腳真的走過; 一種則是在地圖上神遊過。   應該許多愛山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拿著地圖,手指追著地圖上的山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作者講述了自己過年和朋友一起爬山的經歷。在旅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路上的守護和引導,並透過這個過程看到了自己。作者分享了攀山時的困難和趣事,並在結尾分享了這趟旅程給予她的啟發。
Thumbnail
趁著身體還留有山上的節奏的時候,把一些還鮮明的記憶給烙印下來。 這次上山完成了一個埋藏、鋪陳、醞釀很久很久的心願。 不是那種很爽快的高峰經驗,而是那種「呼......」長吁一口氣之後的,深深地滿足感。 第三天晚上我就和伙伴說,這趟山行已經沒有遺憾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生活"就像"爬山"一樣 上山時努力盡力攀爬 登頂時才能一望無際 下山時才能享受風景 "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 "看淡"所有的不辭而別 "享受"所有的酸甜苦辣
Thumbnail
見山是山,你在山外面; 見河是河,你在河流外面; 看見情緒,你就在情緒外面。 這是不簡單的事,我花了三十好幾年, 甚至在這一年才真正意識與了解到,開始進步了, 且進步到可以真正隔著稍高的距離! 看見自己,聞到自己,與聽見自己。 有恐懼、有焦慮、有害怕、有擔憂 是正常人在生活中會有的常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說了好久的爬山,我終於去了,那是一條我沒走過的路,唯一知道的是,地圖上的地標,我都去過,但是從來沒有用爬山的方式前行        所幸前方還有兩組老年夫妻,讓我覺得這段山路不是那麼可怕,但走不到十分鐘,我回頭看們怎麼都沒跟上來,讓我很緊張,因為對山路不熟,再加上山裡的樹蔭茂密,陽光
Thumbnail
一個人去爬山吧!你會慢慢感受到山有多麼可親。
03/06/2021 見山不是山   見山不是山,和境界無關。 純粹是際遇。   我來武陵至少有三十次以上吧。 大部份是由武陵進, 也有由東勢進,武陵出。 進出武陵,都是為了登山, 雪山山脈有二十座百岳,絕大多數登山口都在這附近。 上山時,心向群山。 下山時,歸心似箭。 於
09/25/2016 山上的忘了   這幾年,登山的人常上新聞。 原本己經夠多的負面山難新聞外,還衍生出數起匪夷所思的桃色新聞。   這點真讓我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如此單純的山上。 我一直認為,登山真是一件神聖的事,過程中是可以讓自己最接近虛空的時刻。 而登山需要的知識及技術,也非其他
09/05/2016 北一段 真實的存在 對於愛山的人來說,其實沒有沒登過的山。 山徑旁的風景只是附加的價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登山的過程。 然而登山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用腳真的走過; 一種則是在地圖上神遊過。   應該許多愛山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拿著地圖,手指追著地圖上的山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作者講述了自己過年和朋友一起爬山的經歷。在旅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路上的守護和引導,並透過這個過程看到了自己。作者分享了攀山時的困難和趣事,並在結尾分享了這趟旅程給予她的啟發。
Thumbnail
趁著身體還留有山上的節奏的時候,把一些還鮮明的記憶給烙印下來。 這次上山完成了一個埋藏、鋪陳、醞釀很久很久的心願。 不是那種很爽快的高峰經驗,而是那種「呼......」長吁一口氣之後的,深深地滿足感。 第三天晚上我就和伙伴說,這趟山行已經沒有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