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不是原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了解不是原罪〉

有些人看起來“複雜”或“討厭”! 看他那個言語、那個態度、那個肢體動作 .. 那個樣子 .. 有時讓人看了,心裡暗忖覺得氣憤和鄙棄!

人能這樣“白目”的表現,這也正反映著那人的“單純”,另類的。

人會因為“了解”而厭惡一個人,但不知道這是多麼“幸運的事”! 因了解而討厭一個人,在任何領域都存在,以在愛情領域,我們能夠了解對方,那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但卻會因了解而厭惡、因看清而離開。

在愛情上了解一個人,不是更能掌握他(她)嗎?不是更能預測他(她)的情緒反應嗎?更能知道事情後續發展和預見嗎?不是更能「釋懷」?——因為你“了解”。

這麼多好處,那為何還要離開?

了解不是原罪,那“罪根究底”是什麼? 因為不愛了沒感覺了、因為厭倦厭惡了、因為受夠了、因為 ..

「在一起久了,乏了!?」

其實:他(她)不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好不到哪,也壞不到哪,變不了多好,也變不了多壞。 你期待的總是看不見,你不願的總是在發生,這個人對自己而言沒有了「驚喜」、缺少「意外」、丟了「激情」!?

不然,「吵吵架吧!」

不要去迴避、不要去“寬容” .. 吵架是感情的更新、感情的提煉、感情的蛻變;吵架可以激盪兩人單調已久的感情,打破遷就的和諧,讓心意更貼近事實。 那時所爆發的都是不敢講的“事實”。

可吵架,也有風險——

「吵架不是感情的蛻變,便是毀滅。」

若沒毀滅,便是蛻變:當然會往好的變,「昇華」後的相處會——更入心。


avatar-img
15會員
280內容數
何謂「純」? 單一。 何謂「雜」? 綜多「單一」。 【雜一而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一而純 的其他內容
愛情這「另一半」找的是。。。。。
人生何時不是「填補」?
人有著多樣貌的“性”––善、惡、怒、恨、癡、愛 .. 。自古以來除了好的性以外,其他都不被容許。
你和他人的標準有一致嗎? 他和世人的標準有一致嗎?
愛情這「另一半」找的是。。。。。
人生何時不是「填補」?
人有著多樣貌的“性”––善、惡、怒、恨、癡、愛 .. 。自古以來除了好的性以外,其他都不被容許。
你和他人的標準有一致嗎? 他和世人的標準有一致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不論你好 或不好 總會有人覺得你好 總會有人覺得你不好 會有討厭你的人 也會有喜歡你的人 會有唾棄你的人 也會有欣賞你的人 會有看不起你的人 也會有佩服你的人 你之所以不這麼覺得 是因為你還沒遇到 你之所以
Thumbnail
但不必要因為跟自己不同就去批判或攻擊 換個角度想 我們在學習或是想要改變什麼的時候 反而是經常需要保持更開放、客觀的態度 才能從中學習到一些什麼 因此與自己不同並不一定是壞事 但是因為這樣去攻擊 那就是壞事了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就算我們看官覺得罪狀幾乎成立,它還是有背離事實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我們在討厭一個人的某種特質的時候 其實反而是在羨慕對方 能這麼不顧他人感受 自我的活著? 偶爾換個想法 覺得很有趣
Thumbnail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不論你好 或不好 總會有人覺得你好 總會有人覺得你不好 會有討厭你的人 也會有喜歡你的人 會有唾棄你的人 也會有欣賞你的人 會有看不起你的人 也會有佩服你的人 你之所以不這麼覺得 是因為你還沒遇到 你之所以
Thumbnail
但不必要因為跟自己不同就去批判或攻擊 換個角度想 我們在學習或是想要改變什麼的時候 反而是經常需要保持更開放、客觀的態度 才能從中學習到一些什麼 因此與自己不同並不一定是壞事 但是因為這樣去攻擊 那就是壞事了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就算我們看官覺得罪狀幾乎成立,它還是有背離事實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我們在討厭一個人的某種特質的時候 其實反而是在羨慕對方 能這麼不顧他人感受 自我的活著? 偶爾換個想法 覺得很有趣
Thumbnail
我們很常會陷入一個誤區: 「如果我理解了傷害我的人,我就會同情他,就會強迫自己原諒他,所以我不願意理解他。」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