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還是公正?
今天的運動英文課,George老師帶大家玩了結合大風吹與紅綠燈的遊戲,規則是在跑的時候不能踩到地上的橘色墊子,且沒有椅子,然而有規則班上就自動會出現糾察隊,今天的糾察隊隊長是阿廖,「他的腳跟碰到橘色墊子了!」、「他出界了!」、「他動了!」等等的語句不斷迴盪在跆拳道教室,最後Tony老師暫停了遊戲,向大家說道:「我們在遊戲中是要追求公平還是公正?」,看似全班已討論過這個話題了,大家馬上領會了Tony老師的意思,不過Tony老師繼續說道:「阿洪腿那麼短,他跳過橘色墊子,腳跟碰到我們也要抓他嗎?」全班一齊回答:「不用。」
公平曾經是讓我非常頭痛的一個議題,以前在補習班,每每到遊戲時間,我總是感到特別緊張,因為不用多久一定會出現爭執,類型可以有遊戲規則認知不同類、他撞到我類、他球丟太用力類等等,例子舉也舉不完,其中幾種事最讓我頭痛的狀況有,第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且我也沒有目睹事件發的生,為追求公平,當時其他老師教我說一句強而有力的句子:「那就大家都不要玩!」,但這個處理方式怎麼聽就覺得很不對勁;第二,與今天情況類似,大家有明確的規則共識,但A覺得B有犯規,B覺得自己沒有,在比較好的狀況下是我也看見了A認為B所謂的犯規,但實在是微小到不行,讓我難以下判斷,但當時的我並沒有Tony老師讓孩子思考的「公正」的這個概念,所以我朝了「公平」的方向去,也因此,有時結局就會有一方氣到退出遊戲......。
今天的這場對話讓我瞬間被打通任督二脈,三個身高不同的孩子站在一堵牆前要看球賽,他們有三個箱子,該三個人各發一個箱子,還是矮的人給他多一點箱子的思想實驗我早就聽過了,在關注某些社會議題時也會融入此價質觀,但怎麼到孩子爭吵的狀況下就忘記了呢!有些常見的觀念讓人覺得再正常不過(好比追求公平),因此在沒有特別思考的情況下,就會直覺的使用在教育現場,然而,經過這次事件後我想到,當老師在教育現場使用某觀念時卡住了,就應該重新思考此觀念是否真能說服自己(說服自己也是前幾個禮拜與Tony老師討論到的環節),若不能,便要另尋他法;相反的,若能說服自己,便可將此觀念帶回教室與孩子討論,而「帶回教室討論」的方法會在下下個章節「先釐清行動目的」中繼續討論。
真正實踐「沒有問題學生,只有被問題纏繞的學生」
相信有接觸教育議題的大家,多少都有聽過文國士說的這句話,抑或是在TFT為臺灣而教的網站上看過,我自己是在多年前認識TFT時被這句話打中,當時覺得這句話太有道理了!精準道出我想從事教育的原因之一,我在大學時期,看到孩子時都會投以同情的眼光,我總覺得他們好可憐,他們有很多想嘗試新鮮事物的欲望,但卻很容易被大人用很危險、很無聊或小孩子不用懂等等的理由限制住了,然而他們的語言能力也不足以為自己辯駁,因此最後只能無奈作罷,常常一顆積極、好奇又熱情的心就這樣被澆熄了。這應用在狀況特殊的孩子身上也一樣,他們因自身發展上的缺陷(或用另一種角度看也可以說「特質」),不被社會大眾所接受,但他們也無法為自己辯駁,因此只能轉換成情緒,用大人更無法接受的方式宣洩出來,而再度被大人壓抑住。因此當初我是帶著「我要當孩子的代言人」的心進入教育,因此看到標題那段文字是相當有感。
今天在閱讀課,看著寶師用溫柔但肯定的語氣對分心的阿天說:「現在先專心,好嗎?」,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一個能夠實踐「沒有問題學生,只有被問題纏繞的學生」這句話的環境,過去在學校與補習班,經常能看到老師用責怪的語氣在罵無法專心的學生,旁人聽久了也會覺得是他自己造成這個問題的, 但很多情況下並不能如此論斷,如此粗暴的下評論便只是在實現上一篇講到的「公平」,齊頭式的認為所有人都有一樣的能力能夠保持專注。在高中考學測之前,我經常聽到某些老師說出一句話我相當無法認同,他們會說:「你們就學學第一名的同學,他們怎麼讀書的,你們就怎麼讀,這樣你們就可以跟他考一樣好不是嗎?」,老實說國中的我是被這句話說服的,因此我經常責怪自己,是不是自己太懶惰才考不好,直到我努力許久後發現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考到第一名,我便漸漸放棄,從極富學習動力的國一生,變成習得無助的國三生。然而我這樣的狀況相較其他真正有生理或身心狀況的孩子已經算是輕微的了,但已讓我感到嚴重的習得無助,難以想像這些孩子在這個講求「公平」的學習環境需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先釐清行動目的
今天與Tony老師討論的環節中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要如何讓孩子『接受』這些狀況特殊的孩子,並同理他們。」,Tony老師一句話戳中我的問題,也就是「接受」這兩個字,若我帶著要讓孩子們「接受」特殊生的目的去說服他們,我想很少人能就真的被我說服吧,不過,用我們班現在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要如何一起來面對的角度切入就不一樣了,從討論一開始就能將孩子帶入解決問題的環節,而非說教,並且,還能強化班級凝聚力,將班上所有人凝聚成以一個緊密的團體,以團體的角度看待「我們」正在面對的問題,在接下來,「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今天的日誌會以「追求公平?」命名,是想傳達追求齊頭式平等這種較直覺式的思維其實是需要重新討論的,所謂公平可就真的公平,還是我們有更好的價值觀可以追求。在最後,我以「先釐清行動目的」做為結尾,是提醒自己,許多事情就像是齊頭式平等這個概念一樣,很直覺、很方便也很常在生活中聽到,但愈是具備這三點特質的思維就愈要小心,身為老師,應該再三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與行為是否能真正幫助到學生,又是否能讓這些在學習路上的孩子們,持續的往更好的方向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