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1|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跌落(拉下)神壇?還是公私分明?

看過法庭劇或是一些開庭現場的人,可能會看過一個場景:當甲方的證人在甲方律師問完證詞之後,乙方律師可能會針對證人的一些不良紀錄或關係進行詢問。乙方律師的策略就是藉此來降低甲方證人證詞的可信度。當然,所謂的不良紀錄或關係也是有所規範的:例如說證人是否跟甲方有不正當的利益關係、是否對乙方有超過理性的恨意、或是證人是否曾經有過對特定事件的說謊紀錄…等等。簡言之,乙方律師對甲方證人的「攻擊」,必須跟案件本身有足夠的關係才可以。畢竟人非聖賢,誰都有不好的過去,除非真的跟案件有關,不然如果乙方律師用甲方證人小時候犯錯攻擊證詞可信度,那就有些超過了,也不被允許。

鋪墊這麼多,是因為這幾天看到的新聞。

由於該新聞連結好像要付費才可以看,所以附上其他平台報導的相關新聞:

Andrew Huberman是一個神經科學家,目前在Stanford University擔任副教授。此外,Huberman還有經營Podcast分享相關知識。Podcast有時候也會邀請不同領域的人士做分享,而Huberman也會在跟來賓的互動中,加入一些神經科學相關的知識跟來賓進行深入討論。而上面文章則是講述了有幾個女的控訴未婚的Huberman同時跟多位女性交往跟發生關係,並且疑似對這些女性進行了行為或思想控制,甚至可能傳染了一些疾病給這些女性(這部分目前Huberman否認)。

這文章出來之後,相關的報導或評論以及讀者反應也接踵而至。毫不意外的,有些讀過文章的人批評內容空洞,有些人則事後諸葛表示自己早就知道Huberman有問題。也有人開始批評他的Podcast風格以及代言的產品,甚至質疑他是否真的在Stanford University任教(Stanford University已經說明Huberman的確在這任教並且有實驗室在運作)。此外,由於Podcast的來賓男性居多,有些內容可能也偏向「男子氣概」這樣相對傳統的概念,所以有些人也借題發揮。我偶爾會聽Huberman的Podcast,但就我聽到的內容,我覺得很少有真的提到傳統「男子氣概」相關的,所以就不多討論這個。

而在這麼多評論、報導跟反應中,也有些人提到關鍵問題,即使Huberman腳踏多條船跟處理愛情很糟糕是事實,那跟他的專業真的有關係嗎?在報導之前,對Huberman的知識分享、代言的產品的質疑跟批評並非沒有,但不管正確與否,那是針對知識跟產品本身去討論。現在的報導只能說他私領域做不好,但藉此發揮質疑他的專業,是不是太超過了?

拉下神壇?

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的人,應該聽過一個詞: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一開始可能是揭露某些人士私底下的言行,藉此揭穿對方的假面具。本來立意是好的,但在這幾年,這樣的風氣卻走火入魔。一個人十多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一句話,用錯了一個字或是無心之過,都變成了有心人士獵巫的材料,試圖把對方拉下神壇,並且毀掉對方的一切。這樣的狀況屢見不鮮,也開始引起了反彈。說真的,如果Huberman的私領域文章早四五年出現,可能他已經被毀掉了。但這三四年,因為過多的Cancel Culture事件,人們開始學會思考,到底這些控訴是真是假。即使控訴內容是真,被控訴者是否就要因此被認定十惡不赦毀掉一聲,也是現在會關注的話題。

當然,如果細想就會發現,Cancel Culture多少也牽扯到了利益跟權力問題。為什麼有心人士拼命獵巫,就是認為在這樣把對方拉下神壇後,可以繼承對方的權力跟利益。但也正因為這樣的利益跟權力,這幾年也發現一些過去獵巫的有心人士,開始變成被獵巫的對象。不過這方面牽扯太多了,就先點到為止就好。

公領域、私領域

Huberman博士私生活的問題就不多討論了,真正的問題應該是,他的私生活問題,是否會影響到他的專業?講到這個,就不得不提到阿基師了,當年風頭正盛,民眾信任度頗高的他,除了專業的廚師領域之外,很多人也會針對不同領域的事情請教他的看法。但在「摩鐵事件」後,風評說沒被影響鐵定是不可能的,更別說一些比較不好的紀錄跟過去也被拿出來討論。但是,這些真的會影響到他的專業領域的表現嗎?我們是否該因為一個專業人士私領域的污點,而放大到對其專業領域的不信任?還是我們應該去除所謂的名人濾鏡,將其專業領域跟私人生活做一定程度的切割?

當然,很多公眾人物能被塑造成功,多少也是帶有了專業領域外的光環,因此,很多公眾人物的名聲或是經濟效益,跟其專業的成就相比,往往會感覺誇大許多。所以當一個公眾人物的私領域或是非專業領域出現污點時,我們也許不需要去質疑該人物的專業領域本身,但也可以思考,這個人物的聲望跟經濟效益,是否跟其專業成就相符。但是該思考並且批判到什麼程度,則是一種智慧。

官(人氣)大學問大?

最後這段可能會讓一些人不舒服,但可能因為社會經驗的增長跟生活上的變化,我對這幾年的社會氛圍會產生質疑。看過我之前文章的人,可能會感受到我對現在社群媒體已經資訊攝取的不滿跟反思。這幾年網紅、意見領袖大量產生,到底是件好事還是壞事?相較於Huberman是因為私領域問題被質疑其專業,我們現在更常看到的是一個網紅或是意見領袖,開始在可能不熟悉的領域上也發表意見。言論自由的前提下,發表想法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是其追隨者是否能夠獨立思考呢?反過來說,一個公眾人物在發表了可能比較不受歡迎的言論後,大家是否可以獨立思考並且分析其論點,還是因為聽起來不舒服,就在其他意見領袖的帶領下,對該言論發動盲目的攻擊?

這幾年來,我們看到一堆人上了神壇,也看到一堆人跌下神壇,有時候我不禁想問,到底他們一開始是怎麼上神壇的,又是怎麼跌下來的?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好好思考,是否就可以減少這樣的「循環」跟不必要的衝突?

也許沒有人會知道答案,或著要等到我們能更聰明地使用社群媒體跟吸收資訊時,我們才能開始學習,怎麼去看待一個專業領域人士…吧。

(拖了三週終於完成的一篇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