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0|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請別再對孩子說「你要跟某某人看齊」「看看路邊的乞丐,想想我們多幸福」|正向心理學 VS. 社會比較理論

正念種子|人比人,害死人❌請別再跟孩子說「你要跟某某人看齊」以及「看看路邊的乞丐,想想我們多幸福」|正向心理學VS.社會比較理論📮追蹤作者

人類喜愛攀比是自古以來的惡習。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要「向上看齊」,要與頂尖的人比較,並追求他們所擁有的,不希望被標籤為 「落後」或 「平庸」,於是我們努力地模仿、學習、甚至是努力超越他們。但是,你可知道,所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其實在與人比較的過程中尋找自我價值可能會導致壓力、焦慮甚至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沒有得到獎狀的孩子就不棒?

沒有得到獎狀的孩子就不棒?


這種心理現象其實源於「社會比較理論」,即個體傾向於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以獲取自我價值和自我認知的評估。然而,在進行這種比較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對自我評價產生刻板和貶低的誤解,這反而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並阻礙我們真正實現內在的幸福感。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社會比較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1919年5月8日~1989年2月11日,認知失調理論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的創始人)在1954年所提出。理論的中心為,當人們在缺乏客觀資訊的情況下,傾向於使用他人作為一種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以獲得對自己的準確評估


社會比較理論主張,人們通過比較自己與他人,來獲取關於自我身份和自我實踐的重要資訊,這種比較可以以兩個方向進行,即向上比較和向下比較。


向上比較是指與更強、更成功或更具吸引力的人進行比較,這可以激勵人們努力提高,以達到自我潛力的最大化;而向下比較是指與處境較差或不如自己的人進行比較,以提升自我評價和自尊。


我們應該關注的是:自身的一切非關他人


所謂「向下比較的陷阱」,就是這種依靠他人痛苦來獲取滿足感的行為,實際上是對自我價值的一種否定與逃避,它並不會帶來真正的滿足與幸福。


雖然社會比較可以帶來積極影響,提升個體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然而過度或消極的社會比較也可能導致焦慮、自我懷疑和羨慕等負向情緒;無止盡的比較與競爭,不僅使我們感到疲憊不堪,也使我們忘記了欣賞自己真正的價值與潛力,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真正的幸福並不來自於超越他人,而是來自於自我接納與自我實現


是不是有一種更健康、更有成效的方式,來看待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正向心理學觀點,將焦點轉向自我,即關注個體的潛力與優勢,而不僅僅是困境和問題。從這個視角來看,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找到自己的優點,如何最大化自己的潛力,而不是不斷地與他人進行無益的比較。


雖然我們身處於一個充斥著無盡攀比的社會中,但是我們有選擇的能力,不需要跟著墮入與他人進行無益、無止盡的比較中,人比人是會害死人的。


無論大人或小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擁有獨特的特質和才能。我們應該關注於認識並欣賞自我的價值,而且遵循自己的步伐和節奏。應該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長與進步,而非盲目的與他人比較或複製他人的成功。


父母的角色亦是鼓勵孩子們探索自己的獨特才能,成為他們可以成為的最好的自己,而不是造成孩子一輩子活在他人的影子底下。


真正的幸福並不來自於超越他人,而是來自於自我接納與自我實現,讓我們開始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找到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幸福!

一杯$35全家經典拿鐵支持冰兒的【正念種子】系列文章



心靈💠冰糖|線上文字諮詢服務

(本優惠至四月底截止)

📮追蹤作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心靈💠冰糖 Soul Crystal Candy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