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3|閱讀時間 ‧ 約 31 分鐘

南北平行預備線三疊溪=虎尾舊線跡(2017)


趁著寒假尾聲,南北線出草團再度出發踏查糖業鐵路南北平行預備線舊線跡。由於網路上關於舊線踏查的資料只有看橋工房較為完整,但其記錄距今也都超過十年,想知道這十年間鐵路會如何變化的我們就這樣出發了。

南北平行預備線是台糖旗下一條重要幹線,名稱源自其與台鐵縱貫線平行。日本時代的糖業鐵路分屬於不同會社,加上當時總督府規定在一原料區內的甘蔗只能賣給指定的會社,所以鐵路也就沒有串連的必要。戰後的製糖工廠全都由台糖接收,而後又因國民黨敗退來台,當局為避免戰爭會使台鐵縱貫線中斷,於是要求台糖興建一條預備鐵路,這就是南北平行預備線。

南北線不是一條線的正式名稱,而是台糖原有的眾多路線串連起來的。南北線在1953年隨著西螺大橋完工而通車,北起自今日的台中車站,南至高雄籬仔內(今日輕軌旁的金鑽夜市附近)。而後又因為1959年的八七水災使烏溪橋中斷,將起點改至二水;1974年又因電氣化工程再改至員林;1979年西螺大橋軌道因民意撤除再改至斗南;再來隨著糖業變遷而名存實亡,於1998年在國防部同意下廢除。

這一次的路段接續上次未完成的大林段加上虎尾糖廠大林線,最後抵達虎尾糖廠。

大林糖廠新港線+小梅線(~湖北里旗站)

接著上次的行程,牛稠子線在三疊溪橋南邊的旗站與新港線會合,不久之後跨越三疊溪橋,路線向右轉個大彎,先後跨越國道一號和旱知溪後進入大林糖廠。然而在進入大林糖廠前還設有一個三角線,不進廠的列車可以向左轉進入小梅線。

圖釘點是停留拍照的點 路線部分為參照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之1920年代日治1/25000地形圖進行數位化的路線

根據《台灣糖鐵攬勝》的舊照片,三疊溪橋的形式是台糖的標準型鐵橋。看橋工房在2006年來的時候還可以看到橋墩基座,但這次因著河道雜草叢生,完全找不到任何關於橋梁存在的痕跡。

已經完全看不到橋了(往新港方向拍)

(9238)-上橋前的引道也都長滿植物了(往大林方向拍)

(9234)-上橋前的引道(往大林方向拍)

下引道之後轉了個大彎,即將進入排子路站。

(9242)-往新港方向拍

排子路站也曾辦過客運,依現地遺跡來看站場內共有兩股,其中一股還會在分出支線跨過水溝。踏查時剛好有一位爸爸帶著小朋友經過,根據他的描述,分出的支線通往裝卸甘蔗的地方,火車頭會將載滿甘蔗的車先拖出來,再將空車推到支線中(註:專有名詞稱為溜放)。但是這條支線除了分歧處的轉轍器、警衝標和一段鐵軌還保留外,過了水溝之後就完全找不到痕跡了。

裝車場支線分歧處的轉轍器(往新港方向拍)

裝車場支線分歧處(往大林方向拍)

裝車場支線分歧處的警衝標

支線跨過圖中的水溝向圖左而去(往大林方向拍)

根據那位爸爸的描述,支線終點在路底的玉米田附近

根據看橋工房的描述,裝車場支線是從排子路站的側線(往大林方向看的話是左邊的那一條)分歧出來的,但現地看排子路站新港端卻像是看橋工房文中的正線匯入側線。綜合看橋工房的描述與新港端的配線,筆者推測,或許排子路站站場配線是一個"互"字形,但因為大林端正線與側線分歧處被雜草覆蓋而看不清楚,有待進一步釐清。

排子路站新港端主、副線會合處

排子路站新港端主、副線會合處,左邊是側線、右邊是正線(往大林方向拍)

筆者推測的配線圖(僅供參考)

離開排子路站後是一直線段,一直到國道一號涵洞前,舊鐵軌保存狀況還算良好,倒是路廊幾乎都被占去當菜園就是了。

排子路站站場東半部(往大林方向拍)

(9273)-往大林方向拍

涵洞內的鐵軌都不見了-往大林方向拍

過了162縣道後,大坵線自右後方匯入,但也只剩線形看的出來而已。

(9278)-往新港方向拍

接著馬路左手邊出現一排白千層行道樹,而新港線就在這排樹後面。一出行道樹即出現一座小橋。

(9284)-農路和稻田的中間即是鐵路路廊-往大林方向拍

隨後鐵路逐漸爬上引道,準備跨越旱知溪。旱知溪橋是座鋼樑橋,橋墩是使用鋼架製成,與一般制式橋樑完全使用水泥不同,橋梁附近已被樹林所覆蓋,但橋體本身還完好。至於引道段的鐵軌與水泥枕保存良好,有趣的是除了軌條接合處是使用整根水泥枕外,其他都是用兩塊水泥,中間再用鐵桿連接。

前方是樹林中即為旱知溪橋-往大林方向拍

旱知溪橋新港端橋台

旱知溪橋-往大林方向拍

旱知溪橋橋墩

過了旱知溪橋後會抵達大林糖廠前的三角線,向右即進入大林糖廠,向左則接小梅線和南北線。目前進廠路廊似乎最近有大車駛過所以較為清楚,旱知溪往石龜、小梅線方向則被比人還高的雜草掩蓋,三角線三邊的另一邊則被改建為自行車道。

(9318)-遠方樹林是旱知溪河岸(往新港方向拍)

(9317)-(往新港方向拍) 

(9316)-柏油路下還隱約可見軌條,左邊柏油路往小梅線,新港線則往後方(往大林糖廠方向拍)

(9320)-小梅線在這一段都被破壞殆盡-往虎尾方向拍

沿著自行車道走,在抵達石龜溪橋之前會看到一座亭子,那是湖北里旗站,是小梅線與虎尾糖廠大林線的分歧點。外觀看起來被"好好看"過了,還取了一個名字叫電報室。過了這裡之後上石龜溪橋,即進入虎尾糖廠管轄的範圍。

湖北里旗站

直行為續行小梅線,左邊往石龜溪橋

虎尾糖廠大林線/斗南線

上石龜溪橋後即進入虎尾糖廠的轄區。根據1920年代的地形圖,大林線只到柳樹腳為止,原因是當時的虎尾糖廠屬於大日本製糖會社,大林糖廠則屬於新高製糖會社,不同會社間當然就沒有直通的需求,直到二戰後為興建南北平行預備線才加以連接。隨後路線往北,過嘉興國小後向西北,在大湖口溪和大埤線會合再往北,與斗南線會合後過虎尾溪橋進入本篇終點虎尾糖廠。目前這段路線多已改建為自行車道,也使得遺跡殘存不多。

圖釘點是停留拍照的點 路線部分為參照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之1920年代日治1/25000地形圖進行數位化的路線

從1920年代的地圖上可以發現到石龜溪橋並不存在,原因如前所述。不過文化資產局的簡介上寫著其創建年代為1909年,說明石龜溪橋是「日治時期明治42年,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嘉義工廠(大林糖廠前身)為運輸原料之需要而建造之鐵橋。」從地圖證據及當時製糖會社對於自己的原料區有專屬權利的政策,文化資產局的這段敘述顯然是錯誤的,其創建年代應是在南北線時期完成的。

石龜溪橋是座上承式的鋼樑橋,粗壯的橋墩及鋼樑型式不像台糖的制式橋,反而很像台鐵的規格。目前這座橋被加上圍欄和鐵板改建為自行車道,但上頭的鐵軌、枕木和出軌導正器都還留著,相較於國內很多橋梁一經停用即拔除鐵軌、完全鋪上水泥的改建方式,留下了更多細節可供後人了解。

南岸的出軌導正器 由於糖鐵的營運標準低,往往列車出軌了還是可以行駛 但為了避免在橋上翻車產生搶救的麻煩,所以橋的兩端都會設置出軌導正器 確保所有車輛安全過橋

往虎尾方向拍

鋼樑和橋墩很有台鐵風格-自北岸往大林方向拍

離開石龜溪橋後一路直線段鐵道都被蓋在自行車道柏油路下,過了柳樹腳聚落後,有一條支線向左後方岔出,周邊田地邊界的形狀仍依循著鐵路。

(9345)-柳樹腳路平交道-往虎尾方向拍

(9346)-支線分歧

(9347)-支線分歧-往大林方向拍

原本並行在農路左邊的鐵道在嘉興村的一個路口跑到右邊來了,但因為都被柏油路覆蓋而難以辨識平交道遺跡。接著不久來到了雲183鄉道平交道

(9348)隔著圳溝,對面菜園中有鐵軌露出

(9350)-雲183平交道-往虎尾方向拍

國道一號交叉點段也被改成自行車道

往大林方向拍

因為快天黑了,所以我們就直接跳到大湖口溪北岸。如今大湖口溪橋一樣也毫無遺跡可循

自北岸往大林方向拍

往虎尾方向拍

順帶一提,自行車道沿途還蠻多仿製的糖鐵標誌牌,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意象保存吧?

158甲縣道-往虎尾方向拍

過了台78線下方後,斗南線自右後接近大林線。斗南線和大林線一樣都是曾辦過客、貨運的營業線,不同的是斗南線為三軌共構,可供台鐵列車進入虎尾載貨。斗南線目前也被改建為自行車道,不過在交會點附近還留下一塊里程碑。兩線會合後還不會馬上變成一條線,而是會一路並行到蕃薯聚落才合在一起上虎尾溪橋,不過沿途至少設了兩處橫渡線可供調車。

(9397)-斗南線與里程碑-往斗南方向拍

(9399)-左邊是斗南線,右邊是大林線-往斗南、大林方向拍

在下面這張照片,柏油鋪的自行車道下即是大林和斗南線,但會合後的車道是夾在兩線鐵軌的中間。另外拍攝當時在腳下泥土中有發現軌條露出,原本還相當疑惑為何大林線的鐵軌會跑到這裡,但事後對照看橋工房的紀錄的確有一條路線從大林線岔出,筆者懷疑是兩路線間的橫渡線。

(9401)-左邊是大林線,右邊是斗南線-往虎尾方向拍

(9406)-左邊是斗南線,右邊是大林線-往斗南、大林方向拍

 接著過埤麻大排,斗南線的橋已改為車道,大林線的則維持原貌

埤麻大排橋(大林線)

埤麻大排橋(斗南線)-往斗南方向拍

雲林監獄前還留有一個轉轍器的控制桿,應是橫渡線的遺跡

(9410)-往虎尾方向拍

趕著看日落所以就略過了兩線會合的地方,直衝虎尾溪橋,結束這次踏查。


參考資料:
    1.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2.看橋工房〈糖鐵 南北平行預備線21~28〉:http://blog.xuite.net/ticket0610/oldway
    3.許乃懿,2003:《台灣糖鐵攬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