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8|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歧不歧視,跟「正常」的寬度有關

raw-image



前陣子有個前科累累的網紅在直播時與他的小孩一搭一唱,訕笑資源班的學生,引來一陣撻伐,廠商紛紛切割解約。


對於資源班的訕笑,不應該與「資優班」(不要再「學霸」了)分開來看。媒體現在還在學霸學霸個不停,基本上就是在推崇功績主義(meritocracy),其實跟唯有讀書高、跟成功還是劃上等號。既要推崇分數優異、成功,又要不歧視資源班,這種邏輯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為不訕笑,可能只代表不積極傷害,但其實潛意識裡,可能還是當作可憐的、需要幫助的,介於想歧視/不該歧視的邊緣。


我最近在看吳媛媛的《當個普通人也很自豪》,副標題是「我在瑞典生活,發現了幸福的寬度」。有次跟朋友聊到瑞典等北歐國家,為什麼可以如此接納,這問題其實與這本書的副標有關。


瑞典的幸福定義很寬,也等於對於「正常」的定義很寬。何謂幸福?何謂正常?不一定成功才較幸福,不一定成功才較正常,同時也拉寬了「成功」的定義,如果不一定要讀書分數高才叫成功,那不會讀書、沒有所謂大部分人的溝通、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能力,也不叫不正常。在這寬廣的定義底下,才不會有嘲笑、歧視資源班的問題。



*****圖文皆為作者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廣告時間~~~~~~~

本人斜槓了兩個專業,歡迎按讚追蹤粉絲頁

翻譯人森的滋味

LING 烘焙實驗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們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知道未來要往哪裡去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