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觀後感《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是誰將誰認作了可憐的東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個周末斷斷續續在Disney+上二刷完《可憐的東西》(蠻令人驚訝現在院線片下檔就這麼快登上賞片平台了),一刷的時候是在影院觀賞的,這兩回的差異在第一次是和女性一同賞片,這一回是和一位男性,所以結束後的心得分享截然不同,但一樣彼此都有種heavy感受從心底而生。這部電影在畫面美學、音樂、服裝上無疑其用心。

  電影切分了幾個大章節,也是女主貝拉貝斯特不同的人生階段,這些階段中也安排了不一樣的男性出場,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男性極權主義的樣貌,女主也以她腦失調的狀態下以較沒情感的方式一一回擊,達到了另一個以女性極權主義的樣貌。她貫徹於她內心所想、所渴望的意念和行動,打破了框架禮俗與各種制約,最後達到了她所想去的境界,但故事結尾並沒有未她畫上句點,她正在為了即將到來的解剖學考試擔憂(持續的在精進改善自己)。

  她的誕生自手術檯上,曾因為上帝編了身世的謊言而對自己評語:Poor Bella,也曾嘶吼者奮力的逃離,卻幾經反轉她又選擇回到原點,此時的她已非昔日的她。她完全理解自己過往,接納了自己的負面情緒,清楚確認了目前及未來她想做的事。那一夜,上帝臨終前的夜晚,她枕靠在上帝身旁與他對話:

「You`re back.」

「It was just a story of someone else. not Bella Baxter.」

  最後一幕她與她的好友、伴侶、家僕以及動物們在美麗的庭園裡享受著下午時光,這時候她會認為自己還是Poor Bella嗎?是誰將誰認作了「可憐的東西」?

  

  這是一部細節很多的電影作品,雖然影片時間蠻長的(超過兩個小時),可是值得多刷!每一次刷總是會發現另一處導演想傳達出的細節,而且很適合和不同人群觀賞,可以討論出不同的火花。

內容總結
可憐的東西
5
/5
2024的白菜書蟲,隨筆記錄看過的每一本書,或是信手拈來的一些靈光閃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4/5不要變成壞掉的大人:當世界崩壞時,我們更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4/5不要變成壞掉的大人:當世界崩壞時,我們更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好久沒打開Disney+,上次打開好像是為了追南宮珉主演的千元律師,搞笑、不按牌理出牌,又順便主持公平正義是我很喜歡的風格之一。這次要看啥呢?各種清單按來按去,看到異能Moving,才猛然想起、誒~好像有朋友在line群組裡面說她3刷,巴啦巴啦多好看,於是好奇心使然點進去看看,果然開始了就很
2023台劇影集盤點!今年台劇產量豐富、類型眾多,重磅台劇更是一波波,類型涵蓋懸疑、推理、政治、愛情劇,到底哪些必追? 來跟大家分享我今年度很喜歡的5部台劇 《模仿犯》 Netflix華語懸疑影集,3/31上映。改編自日本作家宮部美幸推理小說《模仿犯》,原著中的馬義男是豆腐店老闆,台灣版變成宮
睽違九年,「星際異攻隊」這個系列也即將在此刻劃下謝幕的里程碑。雖然就結局看來我們所孰悉的異攻隊確實消失了,但相信異攻隊的精神仍會繼續活躍於漫威宇宙中。究竟《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3(星際異攻隊3)》能否再一次給予我們驚喜與感動呢?
汪達是一個極為矛盾的存在,擁有宇宙數一數二強大的力量,可以輕易單挑薩諾斯和奇異博士,但又極度脆弱、不堪一擊,到頭來,她也只不過是一個患有重度PTSD的20來歲女孩啊。 她的心從來都很小,小到只能裝下一家人,但命運似乎從來不允許讓她實現願望。
比起違背天性和他人合作,筆者更覺得在《洛基》甚至《漫威》的故事裡,我們都不是先有本性才行事,而是在各種可能性探索自己,才有了這麼多迷人的角色,在英雄之旅漸漸成長。
最近我訂閱了Disney+,最主要的原因是想看《靈魂急轉彎》,還有最近討論度非常高的WandaVision。從去年10月開始,迪士尼的策略導向以推銷串流平台為主。在公布的100部以上電影跟影集的計劃裡, 有80 %都在Disney+上面播出。
好久沒打開Disney+,上次打開好像是為了追南宮珉主演的千元律師,搞笑、不按牌理出牌,又順便主持公平正義是我很喜歡的風格之一。這次要看啥呢?各種清單按來按去,看到異能Moving,才猛然想起、誒~好像有朋友在line群組裡面說她3刷,巴啦巴啦多好看,於是好奇心使然點進去看看,果然開始了就很
2023台劇影集盤點!今年台劇產量豐富、類型眾多,重磅台劇更是一波波,類型涵蓋懸疑、推理、政治、愛情劇,到底哪些必追? 來跟大家分享我今年度很喜歡的5部台劇 《模仿犯》 Netflix華語懸疑影集,3/31上映。改編自日本作家宮部美幸推理小說《模仿犯》,原著中的馬義男是豆腐店老闆,台灣版變成宮
睽違九年,「星際異攻隊」這個系列也即將在此刻劃下謝幕的里程碑。雖然就結局看來我們所孰悉的異攻隊確實消失了,但相信異攻隊的精神仍會繼續活躍於漫威宇宙中。究竟《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3(星際異攻隊3)》能否再一次給予我們驚喜與感動呢?
汪達是一個極為矛盾的存在,擁有宇宙數一數二強大的力量,可以輕易單挑薩諾斯和奇異博士,但又極度脆弱、不堪一擊,到頭來,她也只不過是一個患有重度PTSD的20來歲女孩啊。 她的心從來都很小,小到只能裝下一家人,但命運似乎從來不允許讓她實現願望。
比起違背天性和他人合作,筆者更覺得在《洛基》甚至《漫威》的故事裡,我們都不是先有本性才行事,而是在各種可能性探索自己,才有了這麼多迷人的角色,在英雄之旅漸漸成長。
最近我訂閱了Disney+,最主要的原因是想看《靈魂急轉彎》,還有最近討論度非常高的WandaVision。從去年10月開始,迪士尼的策略導向以推銷串流平台為主。在公布的100部以上電影跟影集的計劃裡, 有80 %都在Disney+上面播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帶著女權視角去觀賞《可憐的東西》,看完後發現,以女權主義去定義這部電影太狹隘了,電影《Poor Things》中的Things不只是活在父權社會下的女性,更可泛指所有活在體制內的人們,偽善、貪婪、淫亂的人們。  於2023年上映,獲獎無數的《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愛爾蘭、英國和美國合拍的超現實科幻喜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其探討了女性身體自主的議題,以及生而為人的意義和生命的可能。這部電影將黑色幽默、浪漫和哲學主題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部令人難忘的作品,並在許多影展上獲得了高度評價。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齣怪異、童真(?)、賞心悅目的電影,但2.5小時的篇幅,實在不夠時間將一位女性由幼兒直到成熟的探索和成長過程娓娓道來 此篇短文的標題是有點繞口兼看似學術論文,但確實是我觀影和思考這套電影的角度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一部好的電影在於不擺明說教、或是明確傳達特定價值觀,而是觀眾能從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心得。我個人看到在這部片中,可憐的東西主要是貝拉身邊的那些人。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尤格藍西莫的一部充滿大膽新想法的電影,講述了人造人貝拉在一個科學家的照料下,慢慢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並展開一段探索世界的旅程,本文將從角色設定、文化束縛與解放、女權及性自主等方面進行探討。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後一直在想,為什麼片名會叫做可憐的東西,因為我覺得直到最後一幕,貝拉才真的變成了可憐的東西。英文的片名是複數,所以我看的時候都覺得,貝拉生活中遇到那些已經入世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可憐的東西」,既然如此,為何經過一連串的壯遊,最後貝拉還是選擇走向一個可憐的東西。 所以一開始我總覺得,我好像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不僅是一部浪漫喜劇,更是對生活的體悟。貝拉從一個被禁錮在安全世界中的女孩,逐漸成為了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電影通過精湛的美術、攝影、劇本和演員,將議題呈現得淋漓盡致。Emma Stone在金球獎上的感言更是道出了貝拉愛上生活的真諦。願觀眾在探索生命時也能愛上生活,拒絕成為「可憐的東西」。
Thumbnail
  ...這個可憐既像是貝拉的處境,但當看見貝拉跳脫限制的自由能量展現,以另一種幽默與反諷的角度,看待這種權勢的侵入與不自在的同時,可憐的難道不是那些被教條與恐懼束縛卻不自知的人們?   究竟可憐的東西要定調為喜劇又或者是悲劇,或許隨人的視角不同。不過,自古喜劇總是經由悲劇堆疊而來的一種昇華。
Thumbnail
製作女性與女性啟蒙是本片的一大主旨,女主角貝拉的確是被製作和再啟蒙的,這其中有一種被動而主動的過程。至於貝拉何以瘋狂?那是因為,一個女人要想說明一個道理,她首先必須成為一個奇觀,表現出自己是「發了瘋」才行。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非常前衛、色彩瑰麗又充滿奇幻的電影,好看卻非常挑人,也是各大影展絕對喜歡的題材,包含自我成長探索、衝撞社會體制規範、貧富差距和身體自主權……以及近年主流的女性意識電影,比起「芭比」輕鬆歡快的商業喜劇,可憐的東西不僅探討深入,而且更加聚焦在父權社會下的性覺醒,批判也非常顯而易見。  
Thumbnail
帶著女權視角去觀賞《可憐的東西》,看完後發現,以女權主義去定義這部電影太狹隘了,電影《Poor Things》中的Things不只是活在父權社會下的女性,更可泛指所有活在體制內的人們,偽善、貪婪、淫亂的人們。  於2023年上映,獲獎無數的《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愛爾蘭、英國和美國合拍的超現實科幻喜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其探討了女性身體自主的議題,以及生而為人的意義和生命的可能。這部電影將黑色幽默、浪漫和哲學主題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部令人難忘的作品,並在許多影展上獲得了高度評價。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齣怪異、童真(?)、賞心悅目的電影,但2.5小時的篇幅,實在不夠時間將一位女性由幼兒直到成熟的探索和成長過程娓娓道來 此篇短文的標題是有點繞口兼看似學術論文,但確實是我觀影和思考這套電影的角度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一部好的電影在於不擺明說教、或是明確傳達特定價值觀,而是觀眾能從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心得。我個人看到在這部片中,可憐的東西主要是貝拉身邊的那些人。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尤格藍西莫的一部充滿大膽新想法的電影,講述了人造人貝拉在一個科學家的照料下,慢慢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並展開一段探索世界的旅程,本文將從角色設定、文化束縛與解放、女權及性自主等方面進行探討。
Thumbnail
走出電影院後一直在想,為什麼片名會叫做可憐的東西,因為我覺得直到最後一幕,貝拉才真的變成了可憐的東西。英文的片名是複數,所以我看的時候都覺得,貝拉生活中遇到那些已經入世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可憐的東西」,既然如此,為何經過一連串的壯遊,最後貝拉還是選擇走向一個可憐的東西。 所以一開始我總覺得,我好像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不僅是一部浪漫喜劇,更是對生活的體悟。貝拉從一個被禁錮在安全世界中的女孩,逐漸成為了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電影通過精湛的美術、攝影、劇本和演員,將議題呈現得淋漓盡致。Emma Stone在金球獎上的感言更是道出了貝拉愛上生活的真諦。願觀眾在探索生命時也能愛上生活,拒絕成為「可憐的東西」。
Thumbnail
  ...這個可憐既像是貝拉的處境,但當看見貝拉跳脫限制的自由能量展現,以另一種幽默與反諷的角度,看待這種權勢的侵入與不自在的同時,可憐的難道不是那些被教條與恐懼束縛卻不自知的人們?   究竟可憐的東西要定調為喜劇又或者是悲劇,或許隨人的視角不同。不過,自古喜劇總是經由悲劇堆疊而來的一種昇華。
Thumbnail
製作女性與女性啟蒙是本片的一大主旨,女主角貝拉的確是被製作和再啟蒙的,這其中有一種被動而主動的過程。至於貝拉何以瘋狂?那是因為,一個女人要想說明一個道理,她首先必須成為一個奇觀,表現出自己是「發了瘋」才行。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是一部非常前衛、色彩瑰麗又充滿奇幻的電影,好看卻非常挑人,也是各大影展絕對喜歡的題材,包含自我成長探索、衝撞社會體制規範、貧富差距和身體自主權……以及近年主流的女性意識電影,比起「芭比」輕鬆歡快的商業喜劇,可憐的東西不僅探討深入,而且更加聚焦在父權社會下的性覺醒,批判也非常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