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男孩情緒教養》一分鐘簡單記

男孩情緒教養

引導他好好說話,遠離恐懼、憤怒、攻擊行為

作者:Mary Polce-Lynch 瑪麗・寶絲林區 博士

-

  1. 「兄弟規範」讓男孩壓抑情緒、失去正確表達情緒的空間,而經常以拐彎方式溢出。
  2. 阻止男孩有情緒(不能哭、不能生氣)只是削弱與壓抑他們的情緒,而情緒不會消失,只是隱藏起來,甚至埋到心靈更底層,再也無法覺察。真正的「鍛鍊」,是教導男孩面對情緒,並且學習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表達、健康的發洩。
  3. 口語表達是練習情緒最方便有效的方式,但當年幼的孩子缺乏情緒詞彙時,便會透過舉止表達出來。若男孩在過程中學到不該表達情緒,那麼就會一直採取「年幼」的行為模式來表達感受。如果男孩與他人持續漠視其感受,最終他們的情緒很可能會幾乎「消失」- 不知道有什麼感受,而以拐彎的方式間接出現。
  4. 當情緒拐彎溢出時,經常表現為:暴力行為、肚子痛/生理疾病、憂鬱、藥物濫用等。
  5. 男孩的情緒教養:
  • 1-3歲:指認自身情緒
  • 4-6歲:談論自身感受
  • 8-11歲:理解他人情緒
  • 12-15歲:性別意識形成
  • 16-18歲:接軌成人世界

6. 鏡射:當孩子還不會適當地表達情緒時,通常會轉用行為表達(通常是不當行為)。若由大人協助指認情緒,可逐漸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例如:「他們不跟你玩,你是不是覺得很難過?」「同學弄壞了你的玩具,很生氣是正常的,要是我也會生氣。」

7. 同理心對男孩來說特別重要,可直接教導也可間接學習。「弟弟不能玩盪鞦韆,他一定很難過。」但要留意當學習同理他人感受時,也要學習不把別人的情緒當成是自己的。

8. 制止兒子嘲笑幼小的手足或同輩,如果爸媽不插手,孩子就失去一個學習同理他人感受的機會。也失去認識「跟其他男生在一起,不一定要取得主宰地位」這個道理的機會 - 不要被「兄弟規範」束縛。

9. 當父母愈能理解並喜歡自己,也愈能理解並喜歡孩子。受到父母、師長喜歡的孩子,也會愈喜歡自己。

10. 打破「恐懼→憤怒→攻擊」的循環。理解憤怒是人之常情,但攻擊行為是選擇。重新審視並評估其他選擇,將憤怒、恐懼,轉為同理、體諒或改變。

11. 接收孩子表達情緒後該如何回應?「我理解」「我懂你的感受」是最不會錯也簡單的回答。

12. 「交織情緒」也是回應或處理情緒的一個好技巧:「你沒遵守約定讓我很生氣,但我仍然愛你。」「去新環境真的很令人緊張,但也許也有新奇的體驗令人興奮。」

13. 正向心理學:不只有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同時也有習得的樂觀(learned optimism)。開心、希望、快樂、堅持、關愛、榮耀等正面情緒,也會讓男孩更有韌性也更健康。

-

本書推薦指數:★★★☆

心得:

作者欲推廣的主軸概念是已熟知的「鼓勵男孩表達情緒」、「男孩也可以有情緒」,以美國環境作為背景,作者最強調貫穿整書的「兄弟規範」,或許在台灣相較沒那麼嚴重,不過仍有不少情境可學習。

以下三點是讀完後自己最大的學習:

1. 鏡射技巧教導幼兒指認情緒

2. 引導孩子同理心的用語

3. 解讀情緒拐彎溢出的偏差行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一分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