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ry Polce-Lynch 瑪麗・寶絲林區 博士
-
6. 鏡射:當孩子還不會適當地表達情緒時,通常會轉用行為表達(通常是不當行為)。若由大人協助指認情緒,可逐漸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例如:「他們不跟你玩,你是不是覺得很難過?」「同學弄壞了你的玩具,很生氣是正常的,要是我也會生氣。」
7. 同理心對男孩來說特別重要,可直接教導也可間接學習。「弟弟不能玩盪鞦韆,他一定很難過。」但要留意當學習同理他人感受時,也要學習不把別人的情緒當成是自己的。
8. 制止兒子嘲笑幼小的手足或同輩,如果爸媽不插手,孩子就失去一個學習同理他人感受的機會。也失去認識「跟其他男生在一起,不一定要取得主宰地位」這個道理的機會 - 不要被「兄弟規範」束縛。
9. 當父母愈能理解並喜歡自己,也愈能理解並喜歡孩子。受到父母、師長喜歡的孩子,也會愈喜歡自己。
10. 打破「恐懼→憤怒→攻擊」的循環。理解憤怒是人之常情,但攻擊行為是選擇。重新審視並評估其他選擇,將憤怒、恐懼,轉為同理、體諒或改變。
11. 接收孩子表達情緒後該如何回應?「我理解」「我懂你的感受」是最不會錯也簡單的回答。
12. 「交織情緒」也是回應或處理情緒的一個好技巧:「你沒遵守約定讓我很生氣,但我仍然愛你。」「去新環境真的很令人緊張,但也許也有新奇的體驗令人興奮。」
13. 正向心理學:不只有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同時也有習得的樂觀(learned optimism)。開心、希望、快樂、堅持、關愛、榮耀等正面情緒,也會讓男孩更有韌性也更健康。
-
作者欲推廣的主軸概念是已熟知的「鼓勵男孩表達情緒」、「男孩也可以有情緒」,以美國環境作為背景,作者最強調貫穿整書的「兄弟規範」,或許在台灣相較沒那麼嚴重,不過仍有不少情境可學習。
以下三點是讀完後自己最大的學習:
1. 鏡射技巧教導幼兒指認情緒
2. 引導孩子同理心的用語
3. 解讀情緒拐彎溢出的偏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