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2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關於台灣文學研究史-3:張良澤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張良澤在1961年進入成功大學中文系,其後訪問鍾理和遺孀鍾台妹,並整理鍾理和遺稿。原先預計於成大校刊《成大青年》出刊〈鍾理和紀念專刊〉,但時局敏感,被教官(審查單位)認為推行「鄉土文學」有疑慮而未能刊行。

1966年退伍後留學關西大學,期間和鍾肇政合譯三島由紀夫小說《金閣寺》。

1972年回成大擔任專任講師,任教時在《自立晚報》以「鐵英」為筆名設立「鳳凰樹」專欄;1973年推動成大「鳳凰樹文學獎」延續至今。

然而張良澤關注、蒐集台灣鄉土文學資料和結識文人,使其和成大同事都被國民黨特務騷擾,於1978年前往日本,擔任築波大學副教授。

爾後成為國民黨黑名單,至1992年黑名單解除後才返台。

1997年真理大學創立全台灣第一間台灣文學系,出任系主任,並捐贈長年蒐集累積手稿,成立「台灣文學資料館」。張良澤整理大量台灣文學作家作品,吳新榮、鍾理和、吳濁流等作家能夠有全集問世張良澤功不可沒。

後來真理大學如何對待張良澤,就請餵狗了。

參考資料: 張良澤《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Chi̍t-hāng-hit-hāng(這項彼項)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