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1|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鏡頭裡伸不出的那雙手

  緬甸、敘利亞、南蘇丹,以及許許多多我們或曾聽過,或未曾聽過的地方,直到現在仍飽受內戰之苦。宗教、理念、境外勢力介入,有太多太多因素將這些原先充滿希望的地方,轉變成吞噬性命的戰爭泥淖。

  曾因理念的衝突,而在一百多年前爆發將整個國家撕裂成兩半的「南北戰爭」,後來成為世界強權的美國,卻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戰爭輸出國,多年來間接或直接造成了無數國家內戰。也因此,這部以「美國內戰」為主題的電影,顯得格外諷刺。

  「最好的戰爭片往往都帶有反戰的思想。」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或許並非人們想像中砲聲隆隆、槍林彈雨的戰爭片。以記者為主角的本片,更像是一部公路電影,以戰地記者的視角,帶著觀眾看見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去改變和影響一個國家。


拍攝者不救?逼死攝影師的一張照片

  一位骨瘦如柴的非洲女孩蜷縮在地,飢腸轆轆的禿鷹則在一旁注視著女孩。1993年的這張攝影作品「飢餓的蘇丹」,引起全世界對飢荒、內戰、糧食問題的關注。但隨之而來的指責與批評,隨同無止盡的內疚和痛苦在隔年壓垮了那位年輕的攝影師凱文・卡特,並將其逼上了自我了斷的絕路。

1993年的「飢餓的蘇丹」,啟發了世界對飢荒、內戰、糧食問題的關注,間接拯救了無數生命。 圖/維基百科

  記者能以什麼方式幫助鏡頭裡的受難者?當這張舉世聞名的照片獲頒普立茲獎後,許多人紛紛指責拍攝者當下的不作為,批評這位攝影師以鏡頭中的苦難,換取自己成名的機會。但事實上,這位女孩的母親正在一旁領取救援物資,而不具備醫療專業的凱文,在當時更被再三叮嚀,不要碰觸到這些身體狀況欠佳的難民。

  在新聞現場,不具醫療或軍事專業的記者,能夠提供的協助往往有限,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幫倒忙,造成第一線人員的困擾,導致更大的傷害。回歸前述的問題,記者能以什麼方式幫助鏡頭裡的受難者?當下伸出援手也許可以救一個人,卻也可能多賠上一條性命。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劇照/IMDb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的主角是一群戰地記者,將自身陷於險境,比多數人更接近悲劇發生的現場。同樣的議題,也是主角們在劇情中不斷面臨的內心掙扎。面對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各種戰爭、飢荒、極端氣候的災害,記者們選擇冒著生命危險在現場用鏡頭紀錄下畫面。

  他們相信當世人看見問題後,能夠救下更多面臨相同困境的人們,甚至在未來提早預防相同的悲劇發生。這些媒體記者相信鏡頭與文字的力量,並將自己置身於極端的危險中,《血鑽石》中的記者曼迪是如此,《帝國浩劫:美國內戰》裡的李和喬爾、薩米,以及世界各地正置身於衝突第一線的媒體記者們也是如此。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劇照/IMDb

對於媒體力量的反思

  對於美國人來說,觀看這部電影或許又會有格外特別的感受吧。在電影中的許多片段,觀眾會透過主角群的鏡頭觀看那些衝突影像,就像平常人們觀看那些關於戰爭的新聞時事一般。但當視角切換,看見熟悉的街景與城鎮被戰火摧殘,想像自己深愛的人們處於食物、飲水的饋乏,並身陷被轟炸的恐懼之中。才終於意識到那些新聞並非某種虛構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悲劇與死亡。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劇照/IMDb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並不是一部傳統的戰爭片,重點並非槍來彈往的戰場膠著,藉著主角群的腳步,看見形形色色平民在內戰狀態下生活樣態的改變,以及極端情勢驅使他們做出的不同選擇。而這些,也是現實新聞焦點極少關注到的,屬於戰爭狀態國家的真實樣貌。

  主角李從業的十幾年間拍下了許多戰爭的恐怖與殘酷,希望可以藉此告誡世人,阻止戰爭持續發生,結果更諷刺的是,戰爭在李自己的國家中發生了。電影中李和前輩薩米的一段對話,正質疑著所謂鏡頭的力量、媒體的力量,當李眼前不斷閃現自己鏡頭下曾紀錄的死亡與暴力時,是否也懷疑著自己曾經的作法?後悔著當下沒有伸出援手,沒能真正救下些什麼。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劇照/IMDb

  在《血鑽石》這部電影中曾有類似的對話,戰地記者冒著生命危險所記錄下的這些悲劇事件,能在體育和八卦新聞間獲得幾分鐘的關注呢?而這短短的時間又能發揮多大的效果呢?媒體的力量可大可小,到底這些新聞能夠造就多少改變?還是最後什麼影響也沒造成?甚至更糟,造成了社會更大的紛爭與對立?在國際情勢更趨複雜,且人們擁抱更多元價值觀的當代,這樣的靈魂叩問,或許更常在新聞從業人員的腦海中反覆出現。

一場突如其來的戰役,《帝國浩劫:美國內戰》

  藉由電影中提及的隻字片語,我們能夠推測這一場內戰或許起因為總統的專制,以及一系列違背民主精神的政策。然而內戰的原因、內戰局勢的發展,甚至情節的真實性都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藉由內戰主題帶到記者,尤其是戰地記者工作,並藉此角度探討記者扮演的角色與內心掙扎,才是這部電影的主軸。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劇照/IMDb

  很喜歡這部電影的主角群,特別是那些成熟與不成熟,世故與熱血的對比。也很喜歡以公路電影呈現的戰爭樣貌,帶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看見了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故事的結局有些魔幻,很A24,似乎沒有交代這場內戰的後續發展,但其實也並不重要,不同角色做出的選擇以及改變,才是更值得觀眾細細品味的部分。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劇照/IMDb

  這部電影在美國獲得了不錯的票房與評價,但由於其背景設定,對於美國以外的觀眾來說,或許並不容易產生共鳴。對於媒體工作有越多了解,並持續關注國際間各種大大小小衝突的觀眾來說,更能從另一個角度看見這部電影所欲呈現的議題。尤其聽聞過許多出色的戰地記者,在現場傳來噩耗後,更對電影的許多橋段特別有感。

  對美國的觀眾來說,將「內戰」的背景搬回美國,能夠帶著習慣和平生活,且遠離戰爭現場的人們更身歷其境感受戰爭的殘酷與荒謬。但對和我一樣對場景和地理環境不熟悉的他國觀眾來說,不要抱著傳統「戰爭片」的期待,並感受其中情節與現實世界荒謬的雷同性,將能更加享受,並從電影中獲得一些什麼。

延伸閱讀-關於戰爭與媒體

血鑽石|被詛咒的希望之星

世界的一場高燒|西線無戰事

社會參與|為什麼我們要關心國際時事?

轉角國際新聞 Daily Podcast  

報導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各式影視作品無雷心得,從院線片到Netfilx,從動畫、影集到電影,只要是我看過的電影就會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
內容總結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