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次女說書 | 慣習

圖片來源: 先覺出版

圖片來源: 先覺出版


打給赫、泰嘎賀,

次女最近閱讀了一本書「慣習」,在此與大家分享自己粗糙的心得與想法。


前提


該書作者表示,之所以會想寫此書的原因在於過往的一次寄宿下,他發現不同階級的人除了財富上的不同,在生活上的慣習(Habitus)也有著大大的不同,因此根據他多年來的探究,他認為以下的幾個慣習深深的影響一個人的階級。其包含: 經濟資本、知識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語言資本、身體資本,以及心理資本,而她認為只要能從這幾項慣習下去調整,將有機會改變一個人的階層。


雖然次女始終覺得這本書過於學術,並無實際的經驗談,但作者對這幾項慣習的探究,仍是一本值得我們參考並藉此調整自己劣勢的書籍。


關於「慣習」一書


以中產、中上、中下階層做區分,作者認為中產家庭比較著重的品格培養在於「企圖心、自律,以及控制衝動」; 中間上層帶給下一代的是「批判能力、生態意識、文化修養與社會參與」; 中下層家庭傳給下一代的核心態度則是「積極進取、腳踏實地,以及遵守規則」。


因此一個人的慣習養成,通常取決於(出生)的環境,也就是原生家庭,而慣習上的不同也造就一個人在行為、思考、生活、資源,等各方面的前進或阻力。


但作者認為,慣習是能改變的。以近期火紅的MBTI,就算現在的次女測驗出的性格是INFP,但在痛苦的改造下,說不定哪天次女就被微調成INTP、INTJ或INFJ,只是會很痛苦。


淺談一個人改變慣性的困難及機會。


為什麼說慣習是能改變,但會很痛苦? 雖然目前我無法準確且專業的回答,但我認為是跟大腦有關。


因為我們的大腦搭載著學習及記憶的功能,因此當我們想改變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學習下去調整,但因為我們的大腦也具備記憶功能,當你的慣習有了大幅度的轉變,大腦可能就會呈現機台大幅震動甚至冒煙的狀態。 (畢竟人腦不比電腦,不是像編寫程式碼那樣找出BUG,DELETE掉在重新出入指令就好)


而我們的大腦組成又是極為複雜且敏感(如果想了解這部分的人可以去請教學醫的人),若在短時間內大幅的改變,那就好比弦樂器調音,你轉軸一下子給他轉了好幾圈,就容易導致斷絃或鬆弦,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長時間的慢慢微調,中長期的小幅度振盪,還是比短期的劇烈震盪,對大腦會比較友善。


以上就是為什麼次女認為改變慣習,會是個痛苦的過程,但只要突破了,人生就有機會走出趨勢盤。


就讓我們一起透過破局思維,走出人生困境吧! (嘿K~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