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權力背叛人民:撒母耳記中的權力興起歷程,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掌權者》- 以至上權力者的視角來看臺灣政治

英國歷史學家Lord Acton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這句話成為至理名言。而舊約聖經中記載許多的領導者,他們得到權力之後,是否真的按照這名言的方式呈現呢?《當權力背叛人民:〈撒母耳記〉中的權力興起歷程,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所有的掌權者》一書中給出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就如第一章〈掌控權力:德性vs.現實〉中,一開始就提到撒母耳記(上下)的作者在描述這些故事時,早就已經發現「人取得了無上權力之後,最初的遠大抱負會消失,只剩『維持權力』這個目標」。

 

就如同台灣政治界一樣,撇去那些參政就不是抱懷理想的人,這些人做政治工作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利益、事業或者權力。有許多政治人物踏入政壇的目的是抱著理想、有遠大的抱負,想要透過自己的力量讓台灣能夠更好。不過,很遺憾的是,他們一旦擁有了權力就可能偏離了自己的理想,反倒是把理想、抱負當作「維持權力」的工具,汲汲營營地讓自己不要從政治權力的結構中退出來。因此,我們看到了許多讓人失望透頂的例子,不過,這樣的失望不代表我們應該冷漠地看政治,置身於事外所帶來的後果,就是讓這些政治人物群魔亂舞,就如同最近台灣政治所發生的問題;反倒是,我們必須繼續關心政治,讓失去理想、抱負的政治人物知道仍然有人關心他們所作所為,讓他們知道「維持權力」的方式,就是將起初參政的理想、抱負真正落實。

 

本書的第一章的第一節介紹了掃羅稱王的故事,對於本書作者來看,掃羅即使被撒母耳膏立兩次,他對於權力的興趣仍然缺缺,不過,上帝揀選了他,賦予他做王的權力,成為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因此,即使掃羅被膏立為王,他仍然回到自己的家裡過著原本的生活。直到撒母耳記上11章記載亞捫王拿轄對基列雅比人提出相當侮辱性的招降方式,使得基列雅比人派使者去找掃羅,盼望他能夠當家作主,幫忙對付亞捫人。確實,掃羅具備了當王的領導特質,帶領他們打贏勝仗,也間接奠定了掃羅的權威。因此,撒母耳就為他舉辦了第三次的膏立儀式(撒上11:15)

 

確實,掃羅一開始所展現的是沒有權力慾望的人,反倒是上帝揀選了他,他被權力追著跑。不過,就如本書作者所強調的「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掌權者意識到身邊的人對自己尊敬萬分,也會開始自我崇拜。一旦嘗過這種令人沈迷的至高權力,放棄權力就會像是失去了自我。」在書中,作者以撒母耳為例,即使聖經中對於他的描述並沒有太多負面的描述,他在晚年一度盼望他的兒子可以繼承他在以色列人中的領導地位,證明了他的心仍陶醉在權力之中,不願意放棄它。因此,撒母耳與掃羅開始有了衝突,根據撒上13所記載的,當掃羅備戰非利士人時,左等右等,等不到撒母耳的出現,好主持出征前的獻祭。因此,掃羅只能犯了宗教大忌自己執行了祭司獻祭的職責,最終被詛咒掃羅所建立的國不會太長久。不過,在這樣的衝突中,不只是掃羅犯了大忌,撒母耳的不出現表達出對權力的欲望。其實上帝或者信仰完全成為爭權的手段,把神聖事物當成武器。就如本書作者所寫的「就連被虔誠信奉的宗教,都可以成為爭權的手段,把神聖事物當成武器,用來競爭權力地位。」

 

擁有過權力的人,確實很難放下權力,也很難與人分享權力,撒母耳與掃羅王也難逃這樣的命運,特別是他們最終連宗教信仰、上帝都已拿來當成爭權的手段,確實讓人不勝唏噓。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來檢視台灣的政治人物或政黨,許多人一拿到政治權力,就自我膨脹,似乎好像自己可以無所不能、無所不為。當然,這不僅限於任何政黨,而是擁有權力者的通病或者可以說是魔戒,也就是一旦有了權力,就會失去原本的抱負、理想,所有做的是都只是為了「維護權力」而已。而我們人民卻不能因此對政治的關懷,否則就會落入那些「政客」的圈套之中,讓他們不願意用權力來施行所有的理想、抱負,反倒是做任何事都是為了「維持權力」而已。

 

在長老教會中,總會、中會甚至到教會,也有類似的情況,一旦有人擁有了權力就自我膨脹,也為了維持權力而做了許多讓人感到搖頭的事。然而,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失去盼望,更要為此禱告,並且釋放出各種訊息,也就是盼望所有擁有中總會、教會的權力者,應該使用所擁有的權力來幫助信徒了解基督信仰、實踐教導,而不是用來展現自己的權威,否則他們將會被教會、中總會淘汰,甚至會被上帝唾棄,就如同最終掃羅王被放棄,由大衛王來頂替他的位置一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