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青年壯遊計畫對身心障礙權益的忽略

#身心障礙權益

raw-image


大約120萬人的權益,政府忽略掉了。

英文有句俗諺:”Time flies like an arrow.”(光陰似箭)

Well…豆比覺得是

“Time flies like a ROCKET !”(光陰似「火」箭)

距離參與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青年壯遊感動地圖已滿一年了!

紀錄片終於要慢慢一集一集剪了...

豆比也一直很感恩政府能給予這樣的機會讓我們青年大展身手。然而好還可以更好。

當初讓我很錯愕的是,報名時,參與人員的其中一欄特殊身份有:

1.新住民

2.原住民

3.經濟弱勢家庭


有注意到嗎?怎麼沒有「身心障礙族群」呢?

電子表格是下拉式選單,豆比很尷尬地不知道該選「一般人」,還是其他三個選項......彷彿身心障礙族群是被無視的。

當下我寫信向對方反應,他們發現這個問題並回應說會調整。

一年過去了。豆比再次看到報名表格時,仍然沒有變。

後來,我請在青發署擔任諮詢委員的朋友反應,所幸有得到回應:

「當初他們編列預算的時候,就認為這是比較屬於環島的活動,可能對於身障者來說比較有困難,因此就沒有編列進去。」

「今年是因為預算沒有增加無法編列,只好明年再爭取。」

可見政府單位(大多數人)會偏向以「健全者思維」斷定身障者們「有困難」,難以參與環島壯遊活動。其實他們可能忽略了身障者的類別有非常多,像是聽障者/聾人當然好手好腳,沒有行動上的障礙呀!

而就算真的是肢體障礙類別的身障者或者其他類別的心智障礙者,這個計畫其實是「團體」進行的形式,至少要有2人才能參與,意即健全者與身心障礙者是可以「互助」共同完成計畫的(即使年齡不符,依舊可以在幕後直接或間接參與協助,當初豆比跟小猴、承佑就是這樣),這樣可貴的過程,難道不會更凸顯出計畫目的價值嗎?

「鼓勵青年以多元方式體驗壯遊,與臺灣各地人文社會深入互動,認識臺灣不同面向及在地特色,並從壯遊過程中探索自我價值,培養多元能力。」

光是健全者與身心障礙者不同的族群之間的合作過程,本身不也是一種「培養多元能力」的方式了嗎?

哪些多元能力呢?ChatGPT幫你想好了:

1. #同理心與理解能力提升同理心:合作過程中,健全者需要理解和體驗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和挑戰,這有助於培養對他人處境的深刻同理心。加深文化理解:不同背景和經歷的人之間的互動,有助於擴大視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2. #溝通能力增強溝通技巧: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和能力調整溝通方式,有助於提升口頭和書面溝通技巧。非語言溝通能力:學會使用肢體語言、手語或其他輔助工具來進行有效溝通。

3. #協作與團隊合作能力提升團隊合作技巧:學會如何在多樣化的團隊中協作,尊重和利用每個成員的優勢。問題解決能力:在合作過程中面臨不同的挑戰,需要共同解決問題,這有助於培養創意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創新與適應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多樣化的團隊往往會帶來不同的視角和創新點子,有助於激發創新能力。提高適應能力:學會在不同的環境和情境中靈活應對和適應。

5. #領導能力與責任感發展領導能力:在協作中,有機會擔任領導角色,培養領導能力和決策能力。增強責任感:合作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貢獻,有助於培養責任感和承擔責任的能力。

6. #社會責任與包容性促進社會責任感:通過與身心障礙者的合作,增加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推動社會公平和包容性。培養包容性文化:學會尊重和接納不同的人,有助於營造包容和多元的社會環境。

7. #自我認知與自我發展增強自我認識:與不同族群合作,能夠幫助健全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促進個人成長:面對新的挑戰和經歷,有助於個人的全方位成長和發展。

大約120萬人的權益,政府忽略掉了。

其實感動地圖壯遊體驗這件事可大可小,端看我們怎麼定義。

無論如何,對豆比來說,對小猴來說,這計畫都一定程度地在我們生命中刻畫出深刻的美好印記,甚至影響了我們。

未來某一刻,一位年輕人的生命或許也會因此翻天覆地改變,刺激他/她為這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我們永遠不知道。被忽略的120萬人也應當享有這美好的權益。這件事只能持續追蹤。

「勿以善小而不為」,任何人的一言一行都發揮著影響力。

再請豆子們多協助追蹤或關心其他相關政策了有任何想法歡迎提出交流

感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