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8|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路西法效應-浮動的道德標準

最近好奇看了一本書叫「路西法效應」,雖然還沒看完但有引出之前的想法

這本書前段在做一個監獄模擬實驗,找來一些受試者模擬獄卒與囚犯

受試者是經過挑選的,會排除掉有犯罪紀錄或是明顯怪異的人

實驗動機之一是「環境是不是會影響到個人行為」

這邊可以先拋出一個想法,人的道德標準是否是浮動的?

以我目前的主觀認定,答案是肯定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當你生存極度困難時,為了溫飽,你可能會去竊盜

所以「擁有道德底線」得建立在生存無虞的情況下

此外,當你深信某些族群是有「罪孽」的,那麼你對於「罪犯」的道德底線將會下降

拿個更具體的例子來說就是納粹集中營對猶太人的迫害

當群眾深信某些人種是有罪孽的,便會不假思索的認為傷害對方是合理的事情

即便多年以後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仍覺得荒謬,但處處都有類似的情況

無論是歐洲的獵巫行動或是過往戰爭史上的虐殺戰俘都可以佐證道德是受環境影響的


回到前面提到的實驗,當獄卒、囚犯穿上制服後,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呢?

從書中的描述,獄卒開始變得威嚴、兇悍,並對囚犯大聲咆哮

即便在實驗開始前,他們都是無罪的公民,況且扮演獄卒的人

最多只受到了基本的監獄管理指示與限制,並被告知不可虐待囚犯

但在實驗開始的第一天,許多規則都被打破了,獄卒為了更好建立威嚴

開始給予各種鳥指令,不斷反覆報數、玩各種遊戲、嘲笑囚犯的反應等

甚至予以挑釁並將囚犯關禁閉,並試圖建立個人權威

在這模擬監獄裡,穿上制服後似乎給人一個強大的心理暗示

就是你應該「扮演」好你的角色,於是出現了各種脫序行為

監獄的活動範圍大多在牢房與牢房大廳,其餘的如值班室、廁所會在其他地方

獄卒受試者有表示當他們在單獨陪囚犯去廁所時,由於脫離了大廳環境

那會使得他們感到不安,他們多少還是知道自己是在做實驗

一旦回到大廳,就又會開始威風凜凜的發號施令

看到這似乎可以了解到,制服與環境如何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目前還只看到第一天的實驗情況,短短一天可以改變一個人這麼多的行為

但這也促進我進一步思考何謂善、惡?

對我來說,善惡是根據個人主觀意識或道德去定義的一種標準

假如今天我是一個熱心的人,我的善可能是盡可能去幫助別人

又或是我今天是一個極端人士,將異己定義為有害的,並意圖「清除」有害份子

極端的我自認為是替天行道,實際上見仁見智

所以善惡其實沒有固定標準,我們多少都會透過價值等資訊來衡量

就像著名的電車難題一樣,帶入不同情境,不同受試者可能會有不同選擇

至於說這些思考可以帶來什麼價值,我覺得是更可以去看淡或包容一些生活瑣事

畢竟當我知道善惡與道德標準是隨時可改變的時候,自然對某些人事物就不太感到意外

因為善惡與道德是人們根據當下情境產生出來的一種標準

有些人「道德」低下除了他本身的行為真的沒「道德」外

也可以解釋為對方不符合自己主觀定義出來的道德

這有點抽象,舉個具體例子

一間超商晚上非常忙碌,這時其中一個員工準時下班

其他員工仍繼續留下來工作,且工作量因為少人又更多

留下的員工忿忿不平,認為準時下班的員工沒有道德,丟下其他人自己先走

反過來說,準時下班的員工認為店內很忙碌,但下班責任制沒有加班費

沒道理用其他人都在忙來執行「道德綁架」

最終兩方都互相敵視,認為對方不遵守道德(規則)

但其實只是彼此認知上的不同,對於道德(規則)有不同解釋罷了

以上大概是我的想法僅供參考,如果書看完後有其他想法會再額外補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