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從有機茶到生態茶:人與環境共存的現在與未來

有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每當提起大概可以想到在地、無毒,以及更加高昂的價格。然而,有機農業還不是我們能做到的極限。這次走進生態茶園的段講師告訴我們,要更上一層樓,勢必得做到「生態」農業,才是真正與世界長久生活的辦法。

古人的智慧:從《茶經》了解茶是誰

《茶經》由千年前的唐朝人撰寫,從茶的起源到如何煮與品嚐,都有詳盡的解釋。在段講師口中,《茶經》當中甚至有許多技巧與重點,直到現在還適用。茶作為中國傳統非常重要的技藝,其實從文字上面就有些苗頭。


甲骨文中的「藝」字,其實寫作(或許也可以說是畫作)一個人種下樹苗的樣子。在《說文解字》中,藝的解釋非常簡單:「藝,種也。」最早的「藝」便是種植的意思,後續才衍伸成有技術意義的「技藝」。字義的演變有其巧思,或許以農立國的華人社會,最早就是將農耕種植視為一種技術鑽研,因此從而產生出了延伸意義。

我們可以接續在《茶經》上面的討論: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從簡單的一句話,我們就可以理解到茶作為南方的植物,適合生長在溫暖且排水良好的地帶,同時煮出來的輕焙茶(綠茶)具有清寒解熱的特質,因此在南部是值得「嘉」許的樹。在大家的印象中,採茶應該是一個要彎腰的工作,然而茶樹在原始的環境中,是可以長得又高又大的,是名符其實的茶「樹」。

茶與蟲的關係

人在耕作時常常把昆蟲當作對手,彼此競爭糧食或經濟作物。

不過,大家或許也聽說過東方美人茶和小綠葉蟬的關係:有時透過昆蟲的食用,可以讓茶葉有更好的滋味。其實,人們喜歡喝的茶,多半源自於茶樹為了抵抗昆蟲的啃食,進而分泌出的生物鹼或茶多酚。因此,比起敵對關係,有適量的昆蟲加入茶園,才能培養出更好的茶。

相對地,如果農民因為害怕昆蟲過度的傷害茶樹,因而使用化學農藥,長久下來會讓茶樹認為自己不需要分泌那麼多物鹼或茶多酚,直接導致茶的味道不如預期。不僅如此,但凡潵了藥,就會連帶讓生態鏈上吃昆蟲為食的猛禽因中毒死亡。

生態農業:相信生態,擁抱自然

農藥造成生態鏈崩塌,讓頂級掠食者一一倒下的後果,就是得更加依賴藥物解決蟲害。不僅如此,待到農民回心轉意,想要減少農藥使用時,殘存的藥物也得費時多年才會離開大地,恢復本來的生機。

在生態農業的體系下,我們信任作為生產的茶,讓他自由面對生態上的敵人,產生天然芳香的香氣;我們信任作為狩獵者的鳥類會平衡昆蟲的數量,並留下他們的排泄物作為天然的養料。

所有生態浩劫源於失衡

生態良好的農地,或許沒辦法追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資本方案,卻是能和環境長久相處的方法。講師說,大家總是認為先是生態茶,再是有機茶,事實上剛好相反。當我們可以鞏固完整的生態,自然可以達到有機無毒。

結語

在資本為大的社會中,我們往往為了經濟效益花費了更多看不見的資本,在越發貧脊的土地上,我們需要花費加倍的力氣才能從中榨取本來可以輕鬆取得的成果。我們總以為人定勝天,把自然與環境當作自己的敵人,然而人類同為自然循環的一部分,面對蓋婭如今的反撲,或許是時候重新思考如何面對自然。若不更有效地面對地球最大的生態浩劫——人類——我們引以自豪的智慧不僅難以長存,只會讓接下來的時光越發痛苦。講師也笑著說,做生態農業確實不能想著賺大錢,甚至有時候也是需要用一些策略來維持農場的經營,但是花費了十幾年的耕耘,看到茶園的土地被養的如此適合茶樹生長,發現到這些才是我們能給予當今與未來最好的遺產。經過這次的旅程,我也深刻體會到荒野基金會常說的:「荒野是人類永遠的鄉愁。」這句話箇中的含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在荒野基金會的國際自然教育講師中學到的各種生態知識,以及身而為人,如何與自然相處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