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減少,快樂程度與生活滿意度會增加,至少在歐洲國家的研究是這樣。
- 常看到中年臉友反應,現在有許多台灣年輕人找工作,工時太長、常需輪班加班的,不做。工作太勞累的,也不做。以「追求快樂」的角度來看,這些年輕人可能是理性選擇。
- 來自歐洲國家的研究,降低工時往往會增加快樂程度,所以許多人寧可選擇兼職工作,不接受長工時的固定工作。
- 影響快樂程度的原因很多,「財富」最具影響力。所以高收入的人會傾向也願意接受高工時,因為高收入的幸福感,會超越高工時的勞累帶來的不快樂。
- 但普通收入的人,可能就覺得辛苦工作如果只是多賺幾千元,換算犧牲的快樂程度,那就一點也不值得。
- 降低工時換取快樂,因為我們就可以擁有更多時間與自由,陪伴家人、伴侶,跟朋友聊天、聚餐、旅遊。
- 長期高工時,也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快樂與健康,是年輕人抗拒高工時的主要原因。
- 傳統觀念會想說,收入低的人應該要更加努力、超時工作,多賺錢才能多存錢。但在歐洲(以及許多富裕國家),早已不是這種觀念。
- 許多低薪的正職工作缺乏時間運用的彈性,會影響家庭生活,所以就算加班可以多賺錢,也不受年輕人歡迎。
- 英國在二〇二二年的調查發現,高收入男性的工時比普通收入男性,每星期多了五小時。高收入女性的工時,比起普通收入女性,多了十小時。
- 這種工時的分歧,有一部份是因為有些人找不到想要的全職工作,但也有一部份是因為彈性兼職工作,可以兼顧家庭、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 在台灣,我們有民眾高滿意度的全民健保,物價相對歐美國家低廉,然後許多年輕人雖然自己沒辦法存錢,但父母擁有不少現金、手上房產價值越來越高。這讓許多年輕人可以選擇兼職或自營工作,不需要擔心收入不高的問題。
- 當AI產業可能會繼續擴大貧富差距時,我們得接受,這社會就是會有一大群年輕人,如果不靠爸爸媽媽,就很難有中高收入、存得起買房的錢。
- 在AI時代,我又看到歐洲有人在呼籲一星期上班四天就好,人們會更快樂、身體更健康。或許,未來世界就是會有一大群低工時、普通收入的人。
- 現在有不少台灣年輕人,為了平衡財富、自由與快樂,選擇騎UberEat或開計程車,或做網拍、當平面設計與剪接影音檔案的SOHO族。這些工作,看似沒有升遷機會、也不會有更好前景,但在年輕人眼裡,可能比去正職的服務業或當辦公室助理好。
- 如果平均工時能漸漸減少,但人均GDP還是持續上升,我們應該視為國家進步的象徵。我們可以正面看待「年輕人排斥高工時工作」這件事情,在政策上協助低工時的普通收入年輕人能享受更多的快樂時光。
- 看歐洲的資料,他們做得比台灣好的,是許多人選擇兼差工作,是因為時間彈性才方便養育幼兒。在台灣,或許年輕人就直接決定不生了。要改善少子化的國安危機,還需要更多社會福利的支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