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令洋:用圖錄編輯家族的故事──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圖書。(藏品/魏清德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圖書。(藏品/魏清德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展覽後所編印的圖錄,這三位清代寓臺書畫家的作品,再度重現於世人眼前,「三先生」這個名詞,也因為這本圖錄,至今仍為研究者所沿用。

板橋林本源家族早年從桃園大溪經營賣米事業起家。自清代至日治,從臺灣到廈門、華南都具有極高的政經地位。這個家族有兩大特性相當鮮明,其一是不與官鬥。他們不曾如霧峰林家與清政府起衝突、跟日本政府唱反調,板橋林家不管對清對日,乃至於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他們始終抱持友善合作的態度—舉一個較當代的例子,蔣介石慈湖陵寢的用地,正是由前華南金控董事長、永琦百貨創辦人林明成所捐贈。

第二個特性是,他們是臺灣史上最敏銳意識到文化資本重要性的家族,沒有之一。當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臺灣文風尚不興盛,文士多以寓臺官僚為主的年代,他們就已經意識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從1830年代他們就開始禮聘福建、廈門的學者、書畫家,教育家族子弟。到了日本統治下的1910年代,當時臺籍子弟普遍受公學校教育,臺灣本地的中學與大學還未誕生,林本源家族便再度運用豐厚的財力,讓林熊祥、林熊光這對兄弟前往日本貴族學校「學習院」就讀。

到了戰後,林熊祥、林衡道父子,更是畢生投入臺灣省文獻會的工作,並前後擔任過主任委員。因此,這個家族不但對於臺灣政經局勢有高度影響力,對於臺灣歷史與文化,也一直掌握著高度發言權。

文物收藏是展現一個家族文化素養與財力的最佳利器,它可以只是基於個人興趣的賞玩,也可以藉由展示,讓社會認可一個家族的文化水平。日治時期,林本源家族經過歷代的積累,無論財力上或文化上都抵達一定的高度,於是一位東亞文化史上重要的鑑藏家—林熊光,便從這個家族中誕生。

林熊光,字朗庵,出生於乙未割臺後兩年(1897),當時臺灣局勢未明,林家暫時將家業重心先移往廈門,因此他的出生地是廈門鼓浪嶼。他的長兄林熊徵(1988-1946),字薇閣,是日治時期的臺灣首富。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他的教育當然不同於常人。如前所述,林熊光在1910年代和他的二哥林熊祥一起前往日本學習院就讀,後來,林熊光轉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商業科,於1923年畢業。

返臺前後,林熊光曾以分家產所得創立朝日興業株式會社,擔任社長;並投入他生平最重要的事業,參與創辦大成火災海上保險株式會社,後來1930年代也曾擔任過社長—這是臺灣第一家,也是當時最大的產物保險公司—直到1938年他因社內成員益子逞輔逼宮,黯然離開大成火險之前,他始終是一路順遂的高學歷貴族。

這位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對於金石書畫收藏的雅好更早於創業之前。1919年,他二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收藏了黃庭堅真跡《王史二氏墓誌銘稿卷》,收藏界的震撼可以想見。這件黃庭堅的真跡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也能從「開放博物館」中完整觀覽高清圖檔。如果閱讀其中題跋,就可以發現在這件作品由林熊光買下之後,增加了日本書法知名名家中村不折,以及後來的日本首相犬養毅所留下的題跋。犬養毅說:「此卷幸歸於吾林朗盦之尊山谷室,予屢得展玩之。」意思是說這件作品有幸來到了林熊光手上(尊山谷室是齋館名),我才可以常常來觀賞。犬養毅這時還未擔任首相,但曾是內閣閣員,林熊光的政商關係之好,可以由此想見。後來,他又收得宋人徐熙〈蟬蝶圖〉、米友仁〈江上圖〉、李公麟〈春讌圖〉,以及燕文貴〈夏山行旅圖〉,所以就改齋館名為「寶宋室」。

1895年乙未割臺動盪之際,林本源家族不少收藏因為家僕竊出而佚失,林熊光也藉由各種機會陸續購回,更積極重建自己家族的收藏歷史。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1926年與尾崎秀真共同在台灣總督府博物館主辦了呂世宜、謝琯樵書畫展覽會。呂世宜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廈門重要的學者,也是重要的金石收藏家、書法家。謝琯樵則是咸豐年間短期寓臺的畫家,這兩位都曾經受聘於林本源教育家族子弟,而呂世宜更長期幫助林家進行金石書畫鑑藏。這場展覽雖然媒體上宣稱是展出「在臺灣最著名之呂世宜及謝琯樵兩氏遺墨」,但實際上從主辦人及展出內容都可以看出是林本源家族在重建自己家族的收藏史。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展覽中的作品並非都是林熊光所有,有些作品尾崎秀真、魏清德、林熊徵、張純甫及其他日籍收藏家提供,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甚至特別強調,尾崎秀真還要特別寫信「勸誘」新竹的書畫家李逸樵出品參展,也就是說,當展覽結束,物歸原主,重聚一堂的林家相關文物,便將重散四處。這時候,新興的照相製版、印刷技術就派上用場了:編輯一本展覽圖錄,精選展件,並順道拉了作品較少、與林家淵源較淺的葉化成作品,湊成「三先生」──這本《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便因此誕生。


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圖書,書名頁有「林熊光持贈」紅印一式。(藏品/魏清德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林熊光《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圖書,書名頁有「林熊光持贈」紅印一式。(藏品/魏清德家屬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現由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的這冊圖錄,是由魏清德家屬所捐贈,書名頁有「林熊光持贈」紅印,這本圖錄並未用於販售,而是用於「持贈」予各藏家、同好及其他文人雅士。內容收錄二十九件書畫作品,目錄載明了各件作品的收藏者,並清楚列明未能攝影印製的作品,各藏家各有幾件。嚴格來說,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各有所長,與林家的淵源更不能完全相提並論(所以才會從展覽時的二氏變成圖錄上的三先生),但因為共同受聘林家、也剛好留下了書畫遺墨,「三先生」之名便因此深刻地在日治時期的文人雅士腦海中,留下深刻記憶。


★作家小傳

林熊光(1897-1971)

生於廈門鼓浪嶼,從小即被送往日本皇家學校學習院就讀,高等科畢業後轉入東京帝大,1923年畢業於該校經濟部商業科。性喜讀書,雅好書畫骨董,有極高之鑑賞蒐藏能力。

★團員簡介

陳令洋臺大臺文所博士生,現職編輯,最近興趣是讀一些很古老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你曾有同學被老師罵是「無用的人」嗎? 這些「無用」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作業沒交、品行不良、上課不認真、違反校規,所以成了教育體制的眼中釘。但不時會看到社會新聞,有些學生在體制下不起眼,畢業後卻成就驚人。轉個方向想,每根歪釘子,或許都有其不為人知的鋒芒之處。而葉石濤就是在文學上最好的例子。 
    【他們到底去了哪裡呢?】 當想到「平埔族」時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想到他們的服裝,他們的臉,他們的歌嗎?你模糊地想到「他們被漢化了,他們消失了。」關於平埔族的歷史,可能會想到歷史課本上有一張小小的圖片,那是西拉雅族用「新港文」書寫的地契,地契上的地名早就變成古地名。
    【中年回看青春的傷】 14到19歲,鍾肇政曾在淡水中學校度過他的青春時代。但畢業多年都不曾回到母校。直到20年後,才舊地重遊。 什麼樣的心情阻擋了他的步履?讓我們隨著《八角塔下》的寫作旅程,回看鍾肇政的少年傷痕與中年負重。
    楊逵去世一年後的某天,楊家突然收到幾本筆記本。楊逵的兒子楊建翻開,發現那些筆記本內是楊逵寫的一篇篇家書草稿,還在信末標上每封信書寫的日期。 他找到當時擔任《自立晚報》編輯的向陽,討論要如何處理這些筆記本,很快便決定要發表在向陽主編的《自立晚報》副刊。不過,這些家書中有許多名字或事件是外人不知道
    「這世界上,真的有一班很生趣的火車。」阿公頓了頓拐杖,好似確定車廂的真實,才又說:「那是時間表上冇的車喔!」 阿公心中的神祕列車,究竟是什麼呢?如此美麗動人的故事,為何會成為家人避諱的話題呢?
    【一個時代自有屬於它的詩】 這是一種「臺灣限定」的情境:一名生於大正10年(1921年)的知識分子,在殖民地時代受日文教育,並且來到「內地」留學。一邊求學、一邊投稿的過程中,新詩竟然被日本作家大力稱讚,登上日本文壇。一瞬間,彷彿得到了某種「平起平坐」的榮譽。昭和19年(1944年)臺灣全島進入
    你曾有同學被老師罵是「無用的人」嗎? 這些「無用」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作業沒交、品行不良、上課不認真、違反校規,所以成了教育體制的眼中釘。但不時會看到社會新聞,有些學生在體制下不起眼,畢業後卻成就驚人。轉個方向想,每根歪釘子,或許都有其不為人知的鋒芒之處。而葉石濤就是在文學上最好的例子。 
    【他們到底去了哪裡呢?】 當想到「平埔族」時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想到他們的服裝,他們的臉,他們的歌嗎?你模糊地想到「他們被漢化了,他們消失了。」關於平埔族的歷史,可能會想到歷史課本上有一張小小的圖片,那是西拉雅族用「新港文」書寫的地契,地契上的地名早就變成古地名。
    【中年回看青春的傷】 14到19歲,鍾肇政曾在淡水中學校度過他的青春時代。但畢業多年都不曾回到母校。直到20年後,才舊地重遊。 什麼樣的心情阻擋了他的步履?讓我們隨著《八角塔下》的寫作旅程,回看鍾肇政的少年傷痕與中年負重。
    楊逵去世一年後的某天,楊家突然收到幾本筆記本。楊逵的兒子楊建翻開,發現那些筆記本內是楊逵寫的一篇篇家書草稿,還在信末標上每封信書寫的日期。 他找到當時擔任《自立晚報》編輯的向陽,討論要如何處理這些筆記本,很快便決定要發表在向陽主編的《自立晚報》副刊。不過,這些家書中有許多名字或事件是外人不知道
    「這世界上,真的有一班很生趣的火車。」阿公頓了頓拐杖,好似確定車廂的真實,才又說:「那是時間表上冇的車喔!」 阿公心中的神祕列車,究竟是什麼呢?如此美麗動人的故事,為何會成為家人避諱的話題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書畫五虎將聯展・風華五璧】 以「台灣書畫五虎將」為名,陳克謙、陳衛曾、吳彩光、王愷、洪啟義五位年逾八十的藝術家聯合展出。 書畫界大老們的聯展,無論是書法,還是人物、花鳥等,充滿生命力與情感淬鍊,堪稱書畫界盛事,更深具時代意義。
    第十章 大叔叫做林西,約莫六十歲。及肩微捲的褐色長髮閃著油光,幾縷灰白隨意散落在臉頰旁,更突顯他黃湯下肚後的微醺。他滿臉的落腮鬍渣和中廣身材,是最鮮明最傳統的藍領形象。 林西對中國文化非常有興趣,一聽到我倆來自台灣,興沖沖地向我們展示手臂上的刺青,是「林「和「金「兩個字,因為他和太太的姓氏裡
    Thumbnail
    這是一項名為〔滙流與溯源〕的展覽,展出時間2024/03/30--2024/07/07,展出地點在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台灣早期畫家的精品,我很幸運地在展覽結束前,觀賞了這項畫展。在此,要介紹的是兩位跨越日本統治時期的畫家林之助及陳敬輝的膠彩畫作品。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林紓翻譯家及古文家的形象非常突出,以致很少人注意林紓的繪畫。其實林紓在繪畫方面也有獨到成就。在花鳥方面承其師陳文召之傳,山水畫也具有突出的創意。
    Thumbnail
    (持續更新中,最後更新日期2024/5/11) 《明史》張廷玉著。 《球陽記事》蔡溫、尚文思、鄭秉哲等著(1876)。 《中山世譜》蔡鐸、蔡溫、鄭秉哲等著(1876)。 《中山世鑑》向象賢著(1650)。 《琉球之風》陳舜臣著,許錫慶譯(1994),遠流。
    林夕曾受到黃霑、盧國霑、鄭國江以及林振強等前輩詞作家的影響。在影響自己的作家當中,張愛玲是林夕經常提到的一個人。林夕的性格和造型,多變多樣,不受拘束。此外,文章內容還提到了林夕的電視、電影主題歌詞和他為電影創作歌曲的一些經歷。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Thumbnail
    三個小太妹, 和大家一樣有少年期, 被寫好的命運或不! 都要努力實現自己的未來。 林燃(創作小說家)我只是做剪剪貼貼的工作,送你一張三個小太妹。哈哈哈。
    Thumbnail
    【台灣書畫五虎將聯展・風華五璧】 以「台灣書畫五虎將」為名,陳克謙、陳衛曾、吳彩光、王愷、洪啟義五位年逾八十的藝術家聯合展出。 書畫界大老們的聯展,無論是書法,還是人物、花鳥等,充滿生命力與情感淬鍊,堪稱書畫界盛事,更深具時代意義。
    第十章 大叔叫做林西,約莫六十歲。及肩微捲的褐色長髮閃著油光,幾縷灰白隨意散落在臉頰旁,更突顯他黃湯下肚後的微醺。他滿臉的落腮鬍渣和中廣身材,是最鮮明最傳統的藍領形象。 林西對中國文化非常有興趣,一聽到我倆來自台灣,興沖沖地向我們展示手臂上的刺青,是「林「和「金「兩個字,因為他和太太的姓氏裡
    Thumbnail
    這是一項名為〔滙流與溯源〕的展覽,展出時間2024/03/30--2024/07/07,展出地點在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台灣早期畫家的精品,我很幸運地在展覽結束前,觀賞了這項畫展。在此,要介紹的是兩位跨越日本統治時期的畫家林之助及陳敬輝的膠彩畫作品。
    Thumbnail
    他們透過一次次的凝視與描繪/紀錄,持續朝向內在的療癒或放鬆之自我實踐。也透過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看見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樣態,看見時間所遺留的痕跡,同時又是用著什麼樣的意志,如何與自己、他人及環境,在平凡的日常裡奮力掙扎的生存,又再從何處得以感受到家鄉的慰藉。至於當代藝術中語境多重的「南方」,就在眼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林紓翻譯家及古文家的形象非常突出,以致很少人注意林紓的繪畫。其實林紓在繪畫方面也有獨到成就。在花鳥方面承其師陳文召之傳,山水畫也具有突出的創意。
    Thumbnail
    (持續更新中,最後更新日期2024/5/11) 《明史》張廷玉著。 《球陽記事》蔡溫、尚文思、鄭秉哲等著(1876)。 《中山世譜》蔡鐸、蔡溫、鄭秉哲等著(1876)。 《中山世鑑》向象賢著(1650)。 《琉球之風》陳舜臣著,許錫慶譯(1994),遠流。
    林夕曾受到黃霑、盧國霑、鄭國江以及林振強等前輩詞作家的影響。在影響自己的作家當中,張愛玲是林夕經常提到的一個人。林夕的性格和造型,多變多樣,不受拘束。此外,文章內容還提到了林夕的電視、電影主題歌詞和他為電影創作歌曲的一些經歷。
    寫在前面: 林夕填詞以來參與過很多大大小小的講座和訪問,他分享過不少創作理念,都是這很寶貴的內容。自被佚名事件後,有許多大陸討論林夕的興趣小組一一消失。2023年的新年忽然有感,我深信香港歌詞是香港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夕爺是香港的詞人,為什麼還要假手於他人保育呢?於是我開始把他的訪問內容慢慢地整理成
    Thumbnail
    三個小太妹, 和大家一樣有少年期, 被寫好的命運或不! 都要努力實現自己的未來。 林燃(創作小說家)我只是做剪剪貼貼的工作,送你一張三個小太妹。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