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定義恐懼:不是敵人,而是朋友

🌟 重新定義恐懼:不是敵人,而是朋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自信的陷阱》一書中提到,恐懼在進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提醒我們注意危險和威脅。


在成長過程中,人們常常面對各種形式的恐懼,比如缺乏自信、焦慮、自我懷疑等,但總有人會告訴你「要堅強點」、「這都是小事」、「別像個寶寶一樣」、「沒什麼好怕的」等建議,似乎只有拒絕恐懼才能成為有自信的人。


然而,試圖消除恐懼來獲得自信是注定會失敗的,因為這就像我們抗拒會呼吸的本能;與其對抗恐懼,我們應該學會與之相處,將其視為朋友。


這樣,由恐懼引發出的不安、焦慮等感受,都是在提醒我們,能否去做與自己價值觀相符的活動,讓不安和焦慮在行動中轉變成激動、興奮,幫助我們獲得真正的自信。


當面對恐懼時,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來轉變與恐懼的關係:


1️⃣ 允許存在:承認恐懼的存在是正常的。

2️⃣ 做朋友:相信恐懼是來幫助我們的,它提醒我們潛在的危險。

3️⃣ 引導恐懼:思考如何將恐懼帶來的能量用於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活動上。


規則二

規則二


avatar-img
Frank的沙龍
7會員
42內容數
☆ 探索情緒的知識設計師 ☆ 長期照護的關懷者 ☆ 微習慣教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ran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解離不是清除消極想法,而是與想法保持距離並採取有效行動。本文分享了一次使用解離技巧的親身經歷,以及如何感恩大腦,讓自己與消極想法保持距離。
很多人以為自信來自於積極的自我暗示,但其實,自信更多是通過行動和持續的努力來獲得的。
有些人覺得自信是天生的,但其實自信是可以後天習得的。想要獲得自信,可以學習三個技巧,分別是解離(Defusion)、擴展(Expansion)、參與(Engagement)
解離不是清除消極想法,而是與想法保持距離並採取有效行動。本文分享了一次使用解離技巧的親身經歷,以及如何感恩大腦,讓自己與消極想法保持距離。
很多人以為自信來自於積極的自我暗示,但其實,自信更多是通過行動和持續的努力來獲得的。
有些人覺得自信是天生的,但其實自信是可以後天習得的。想要獲得自信,可以學習三個技巧,分別是解離(Defusion)、擴展(Expansion)、參與(Eng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