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誠品書店,翻看近期的新書時,瞥見一個小男孩,拿著童書疊房子,本來想說他的父母就在他身旁,理應會制止或是替他保護那些書,但事實卻是,媽媽忙著跟朋友聊天,而爸爸則是忙著滑手機,就算看到孩子做這樣的事,他們依然無動於衷,也許是他們早已習以為常,也或許是他們並不在意。
由於當時的店員並不在這一區,因此那孩子便慢慢的將那以書所構築的高塔疊至三層之高,約略到我的腰部左右,看到這一幕,我心想不可能再疊了吧?畢竟這高度已經超過那孩子一些了呢!
然而令我沒想到的是,這小男孩居然在另一個比他還小的孩子爬過書塔之際,小男孩便把書塔推倒,一本本的童書,硬如堅石般的外皮,像土石流般衝向那爬行於第地孩童。
不出意料地尖叫與哭喊聲,瞬間充斥著整個書店,兩方家長互相指責,兩方的面紅耳赤,也嚇到了其他的孩子,如此,整個書店除了孩童尖銳地哭喊聲外,還有著不容忽視的成人咆哮與怒吼聲。
這一切都只是起源於一位小男孩的惡作劇,他真的有錯嗎?是孩子的童心?是父母的疏於管教?還是更深遠、更難以探查、言明的原因呢?錯的,究竟是誰?
我想錯的自然是小男孩的父母,但真正的過錯並不是他們沒有好好約束小孩行為,而是他們誤解了童書區的意義,從夫妻倆的先前的行為,不禁讓我聯想到父母把孩子帶到公園玩的景象,父母躲在樹蔭下,媽媽與街坊鄰居談天、爸爸則是埋首於手機,而這對夫妻顯然是把童書區,當作是小孩的遊樂場,對於對方家長那樣的斥責,他們無法理解,畢竟在他們的想法裡,小孩互相打鬧、惡作劇,受點傷很正常,怎麼會這樣的玩不起呢?甚至在事後,他們一家在車上,還會譴責受害家長的無知與可笑。
或許大家看到這裡,會覺得這故事很傻眼、很可笑,但這種對於一個場域的認知差異是每天都在上演的,依本篇文章所提的誠品,人們認為它是文青聚集之所,但對我而言,它是一個讓我暢快翻閱新書的好所在,畢竟電子書的試閱機制真的很鳥,總是只能看到推薦序、序章等開頭,很多連前言都看不到,真不知道如何判斷該不該買。
回到主題,小男孩的惡作劇,我認為是源於父母所帶給他的錯誤認知,讓他誤以為這個地方是可以盡情玩樂的地方,而他甚至以為這樣的惡作劇是很有趣的,顯然這種錯誤是由上而下的,在不對的地方做不對的事,最終只會得到錯誤的回報。
回歸自身,我又是否犯過這樣的錯?我想肯定不下十次吧。
既定印象的錯誤認知:將上份工作的經驗直接套用到如今的工作環境,不禁使同事們覺得壓抑、內捲,將台灣的便利性,套用在法國,使得我處處碰壁。
一直以來的錯誤認知:以CP值為導向尋找美食或產品,最終都無法讓我說出超棒二字。
活了這麼些年月,我能道出自己的錯誤,必然是已經認知到這份錯誤了,但我卻不敢說自己已經從這些錯誤中超脫,因為在工作上,仍不經意讓同事感到壓力,強烈的責任感與愧疚感仍逼迫著我,讓我無法真正的放鬆工作;在購物吃喝上,仍不經意追求CP值,忘了這份追求,最終只會失去自己的初衷。
知道錯誤,改變錯誤,是一生的課題,就跟減肥一樣。
若喜歡我的文章,還請追蹤我的粉絲團唷!最近觸及真得慘不忍睹QQ